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技术研究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技术研究

王新红[1]2004年在《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胜利油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稠油资源,目前主要依靠注过热蒸汽的手段提高稠油采收率,用地震方法监测注蒸汽热前缘推进范围,对于油田开发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研究含稠油岩芯的地震波速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对取自胜利油田的几种稠油岩芯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1)在室温T=25℃、围压P=10Mpa时:①砂样岩芯的稠油含量H与纵波速度Vp间呈抛物线关系;②含100%稠油砂样岩芯的Vp随温度T的升高而单调递减,成近似线性关系;③当P=30Mpa时,则Vp与T呈双曲线关系。 (2)温度对含稠油砂样的归一化纵波初动振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低温阶段;砂样的归一化剪切模量G/Gmax随T升高而线性递减。 (3)在T恒定时,原状油砂样的Vp与P呈近似线性递增;且低温时围压效应比高温时显着。 稠油热采地质模型及其它相关的注汽前后的地球物理参数模型的变化也表明: (1)注汽后的地震剖面反射下拖现象与注汽厚度和速度降低有密切关系; (2)随着注汽量的增加,稠油层融化幅度增大,速度也进一步下降,反射振幅呈明显增强趋势; (3)注汽区的反射波主频明显降低,也可以作为识别注蒸汽稠油变化的手段; 对蒸汽吞吐井S2—21—21井的高分辩叁维地震的监测结果表明: (1)注汽后的地震反射剖面的同相轴强度有明显增大的现象; (2)注汽后的地震反射剖面的同相轴有明显下拖现象; (3)从能量谱分析,注汽后速度下降了350m/s; (4)从注汽前后地震反射剖面差值图上可以分析出注汽的影响范围为180m左右; (5)从人机联作工作站的放大处理剖面分析,下拖幅度的最大值为3.4ms,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横向延伸范围为18Om左右; (6)注汽井附近的地震反射的变化不太明显,是由于历经叁次采油,稠油基本采完,剩余沥青砂岩的地震反射不如饱和沥青砂岩受热后的变化显着; 对蒸汽驱内的注汽井,CZO一9一13井的高分辨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 (1)注汽一年后的热前缘影响范围为230m左右,其中向东北方向延伸了110m;西南方向延伸了120m; (2)注汽两年九个月后的蒸汽延伸范围为540m,其中向东北方向延伸了310m,向西向方向延伸了240m,井周围SOm左右范围的变化不明显; (3)层速度的降低范围大致为635m,其中东北方向变化约360m,西南方向约275m,速度值降低幅度大17%以下; (4)频率降低的范围为590m左右,其中东北方向370m,西南方向220m,主频降低幅度在6Hz以下; (5)对注汽后的振幅分析表明:注汽后的强反射增强,增幅值在20%以上,弱反射强度降低,降幅在25%以下; (6)对比井下观测的温度、压力、稠油饱和度、蒸汽饱和度以及生产动态表明地震监测手段十分可靠,蒸汽变化大致推算范围为55Om士40m。 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技术的成功,为物探技术向开发服务领域转变拓展了一条新路,对于提高稠油采收率,降低能耗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美厚, 丁伟, 王新红[2]2005年在《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四维地震监测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海上油田的管理中,但陆上油田成功实例较少。本文在认真分析储层条件、油藏条件、地震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认为,岩石物理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是实施陆相薄互层四维地震监测试验的基础;提高四维地震资料的可重复性是关键;迭前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是四维地震解释的主要发展方向;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现阶段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试验应首先着眼于稠油热采监测、注气或注CO2监测以及高孔隙未固结或固结较差的砂岩水驱开采监测。

云美厚, 丁伟, 王开燕, 杨晓燕, 朱伟强[3]2006年在《陆相薄互层稠油油藏热采时移地震监测互均衡处理效果分析》文中认为陆相储层稠油热采时移地震监测数据开展的互均衡处理结果表明,此项处理有利于有效时移地震异常的识别与热前缘位置的准确确定。当原始采集资料的一致性极差时,互均衡处理虽然可以改善资料的一致性,因此,提高野外采集震源子波和采集资料的一致性,是陆相薄互层油藏时移地震监测顺利实施的关键。振幅属性是陆相薄储层油藏时移地震监测的主要标志之一,笔者在振幅处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一定效果。

王开燕, 云美厚, 张晓梅[4]2008年在《稠油热采时移地震监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具有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国内外针对陆相薄互层稠油油藏热采动态的时移地震监测研究还很少.通过分析火烧油层对储层的影响,结合已有的岩石物理测量结果,建立了薄互层油藏火烧油层模型,开展了地震正演模拟研究,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稠油热采(注蒸汽、火烧油层、注热水)会引起储层岩石和孔隙流体弹性特性的显着改变,从而导致明显的地震属性差异;时移地震可以用来划分油层中高温区范围,跟踪高温前缘等.在陆相薄互层稠油田热采开发中,利用时移地震来监测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是可行的.

王开燕, 张晓梅, 云美厚, 丁伟[5]2008年在《稠油热采时移地震监测正演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具有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国内外针对陆相薄互层稠油油藏的热采动态时移地震监测研究还很少。在认真分析热采对储层弹性特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开发理论和岩石物理测量结果,建立了薄互层油藏火烧油层动态模型,开展了时移地震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稠油热采(注蒸汽、火烧油层、注热水)会引起储层岩石和孔隙流体弹性特性的显着改变,从而导致明显的地震振幅差异。利用时移地震振幅差异可以区分油层中的高温区范围,跟踪高温前缘,甚至确定其推进速度。但因单层厚度小、地震分辨率低,横向上难以精细划分出油藏工程中所确定的不同区带,纵向上难以确定储层内热采前缘分布的非均匀性。

郭洪金, 姚凯, 刘军, 刘东亮, 党龙梅[6]2002年在《乐安油田稠油热采配套工艺技术综述》文中提出乐安油田为复杂疏松砂砾岩薄层特稠油油藏 ,已累积产油 980× 10 4 t,采出程度 18%以上 ,油藏开采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特稠油油藏开发后期系列工艺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各类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 ,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简单评价。现场开发实践表明 ,应用综合配套工艺技术是实现乐安油田稠油高效稳产开发行之有效的方法。

潘举玲, 林松辉, 杨宏伟, 张宝银[7]2015年在《利用时延地震时差预测剩余油——以稠油热采油藏Sh56区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时延地震时差预测剩余油是一项崭新的尝试。本文以Sh56区块为例,在时延地震时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延地震时差与剩余油饱和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其相关性,综合解释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拓展了时延地震的实用性。

王新红, 许振中, 曾德钊, 李占顺[8]1992年在《稠油热采的地震监测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稠油是一种难以开采的资源。目前,国内外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注过热蒸气开采法。对稠油热采过程进行地震方法监测是地球物理学科中的一项新技术。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在加拿大的格列高厄湖开展此项试验,获得了成功。但是该区的试验条件比较优越,其油层厚为60~70m,油层深度只有200m。胜利油田物探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单家寺的单

王新红, 李梦庚, 李增印, 余大祥, 刘太生[9]1994年在《稠油岩心纵波速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含稠油岩心的地震波速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本文对胜利油田的几种稠油岩心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在室温T=25℃、围压P=10MPa时:①砂样岩心的稠油含量H与纵波速度vp间呈抛物线关系;②含100%稠油砂样岩心的vp随T升高而单调递减,近似线性关系;③当P=30MPa时,则vp与T呈双曲线型关系。(2)温度对合稠油砂样的归一化纵波初动振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低温阶段;砂样的归一化剪切模量G/Gmax随T升高而线性递减。(3)在T恒定时,原状油砂样的vp与P呈近似线性递增;且低温时围压效应比高温时显着。上述稠油岩心地球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提高校区稠油热采地震监测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张明功[10]2012年在《中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是关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本文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式,运用当前与长运、国内与国外等“五个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瞩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着眼于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石油面临的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对石油未来发展进行了细致研究,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首先从多层次、多维度阐述了研究我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战略的目的和意义。继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着力阐述了深入实施石油战略在推进国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之,深入研究了我国石油发展面临的油价、油源、运输通道和政治因素“四大风险”,揭示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的高需求与石油产量低增长等“四大矛盾”,详细分析了我国石油未来发展面临的基本现状和严峻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石油工业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是全文的重点章节。论文提出,通过采取七项措施有效破解我国石油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眼睛向内,把保持合理的自给率作为石油战略的基石,以稳定东部、加快西部、突破海上的战略构想,勾画了国内石油工业发展的宏观布局。继而放眼海外,以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为理论基础,强调从国家层面制定海外资源经营战略,扩大石油外交,加强石油合作,建立多元化海外石油供应体系和贸易体系,积极有序地进行海外资源开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分享国际石油资源。随后,阐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打造核心竞争实力,引领和支撑石油工业发展。接着,论文从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石油法规体系和市场环境叁个方面,论述了有序、竞争、开放的石油市场体系对确保石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论文强调要以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式,选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并将石油期货作为推动石油工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论文还展示了煤层气、可燃冰、乙醇汽油、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等石油替代能源的良好发展前景。同时,论文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提出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石油工业未来探索一条消耗低、发展快、可持续、高效益的新型石油工业发展之路。最后,论文以笔者所在的中原油田为例,介绍了这个新中国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开发的油田走过的不凡道路、取得的辉煌成绩、积累的可贵经验,并重点介绍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油田在“十二五”期间制定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试图以小见大,反映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正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中抢抓机遇,在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破解难题中加快发展,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技术研究[D]. 王新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2]. 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云美厚, 丁伟, 王新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3]. 陆相薄互层稠油油藏热采时移地震监测互均衡处理效果分析[J]. 云美厚, 丁伟, 王开燕, 杨晓燕, 朱伟强. 物探与化探. 2006

[4]. 稠油热采时移地震监测研究与应用[J]. 王开燕, 云美厚, 张晓梅.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5]. 稠油热采时移地震监测正演模拟分析[J]. 王开燕, 张晓梅, 云美厚, 丁伟. 石油物探. 2008

[6]. 乐安油田稠油热采配套工艺技术综述[J]. 郭洪金, 姚凯, 刘军, 刘东亮, 党龙梅. 特种油气藏. 2002

[7]. 利用时延地震时差预测剩余油——以稠油热采油藏Sh56区块为例[J]. 潘举玲, 林松辉, 杨宏伟, 张宝银. 油气地球物理. 2015

[8]. 稠油热采的地震监测试验[J]. 王新红, 许振中, 曾德钊, 李占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2

[9]. 稠油岩心纵波速度变化规律的实验[J]. 王新红, 李梦庚, 李增印, 余大祥, 刘太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4

[10]. 中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战略研究[D]. 张明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标签:;  ;  ;  ;  ;  ;  ;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