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内涵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地理教育改革,更新课程是一项核心内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都大力提升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推行国家规模的地理课程改革。其中,构建新的地理课程与教学体系,使学生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从实验区的改革实践看地理课程改革
(一)实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教师教学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经过统计,教师普遍认为课改给教学方面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教师认同课改的占89%,95%的教师感到备课时间增加,实验后44%的教师认为最大收获是观念的转变。
2.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正在开展。37%的教师认为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20%的教师认为教学态度有所改善,5%的教师有一定的科研成果。85%的教师参加了各种教研活动。
3.全面评价学生的考试评价制度正在形成。82%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变化,主动参与性增强,仅4%认为大部分学生以听为主,很少进行师生交流,说明课改实验后,课堂教学方面发生了变化。
4.促进教材多样化的格局正在形成。70%的教师认为课标与教材有改进。
5.支持、关注课改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70%的家长对课改表示支持。
(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改革的矛盾。
新课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和运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强调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地理教师对此次地理教学改革理念比较关注和认可。他们认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变化很大,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爱学地理、会学地理、重视地理的学生是越来越多;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热情和活力,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但同时对课标也提出值得讨论的地方。比如,基本理念中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其实是指改变以灌输死记为主的陈旧学习方式,而不是抛弃以前所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实质上无论是讲授式教学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关键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在内容标准中,标准的表述“粗化”了知识要点,保持什么程度的弹性才能既保证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体系,又不会限制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活动建议作为供教师参考的教学活动示例,应该体现较为明确的教学法思想,又不能过于烦琐,该采用怎样的表述方式等等问题值得思考。
2.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评价改革的矛盾。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由于大多实验学校班额多,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而进行形成性的、定性的和发展性的评价。一些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情景测验、成长记录等新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往往很难操作,课标在修订时需对此进行完善。在课改实验区,对地理课程的考试要求并不一致,多数实验区不要求统一考试评价,但有的实验区要求地理中考,那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结果怎样进行评价呢?评价哪些方面呢?尤其是要求地理中考的实验区,教师们在说到困惑时谈的最多的就是地理考试到底考什么?这将决定他们是否能放开手脚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个别没有统一考试要求的实验区,地理教师因没有压力就降低对自身的教学要求,导致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下降。
2004年教育部在实验基础上对义务教育18科课程标准全面进行修订,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将处理好五个关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同时强调把握时代发展的变化,使课程标准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
二、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自从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为学校独立设置地理课程以来,已经三百多年了。我国自清末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也有近一百年历史。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其课程的重要功能,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肯定的。随着社会的前进以及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自然地理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人文因素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环境调查系统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变化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
(2)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
此研究要求在自然界平衡原理的指导下,揭示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物质能源基础,将区域单元作为资源与环境的整体,研究其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探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变化方向,加强诊断分析和预测预报。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此研究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
(4)自然地理界面过程研究。
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正在向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利用、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土地退化过程、多界面过程的复杂耦合理论与模型等。
2.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与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现状相比,现行中学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明显落后,具体表现在:A.对自然地理事实的描述较多,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分析较少;B.区域地理和部门地理的静态知识点较多,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稳定性的观念较弱;C.对自然地理环境现状的介绍较多,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展示较少;D.对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及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强调较多,对人类活动引起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原因与机制分析不够。
新课程应反映以下自然地理内容: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地域性规律;
B.自然环境演变的规律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响应与反馈过程;
C.自然地理学在决策支持、区域和空间问题管理、协调人地关系中的实际应用;
D.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学价值与环境伦理。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人文地理学前沿领域。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机理与调控研究。主要有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系统结构及功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
(2)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农村工业化指乡村地区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其进程决定了农村发展的走势。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3)区域发展问题综合研究。
(4)城市地理研究。研究不同类型区域城市化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城市社会隔裂与空间极化问题。城市土地功能转化及动态管理模式。
(5)企业发展的区域战略研究。
2.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重点是环境伦理道德的教育。
(2)人文地理学的区位论、空间结构论、区域竞争论的引入。
(3)环境问题的产生、后果及措施。
(4)国际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5)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三)“3S”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多源、多类数据的融合,及时处理大量地理信息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改变了传统地理研究方式,在教学中可以改变课程教材只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状况,大大丰富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学习内容,增加地理信息的虚拟现实等新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拓展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渠道,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并能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
2.遥感(RS)。
RS丰富了地理科学的信息源,有红外、微波、紫外、雷达等各种信息,使RS的全天候的动态监视得到广泛应用,能及时监测资源环境的变化,此项技术能开拓学生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正确和直观的了解地球、海洋、陆地、城市及周边的生活环境,建立起科学的地理观和环境观,善于从宏观而不是局限去探索和思考地理问题。
3.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可以随时测得陆地、海洋、航空、航天的任何一个位置的三位坐标,其应用面广,精度高,目前海上捕鱼、海难救援、飞机导航、城市交通、森林防火、地震监测均能应用。此项技术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系统的空间概念,有助于学生展开宏观性的和多要素叠加的地理思维。
三、地理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理念——生活化的地理
理念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就是理念不同,旧课程是指课程是学科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课程就是教材就是中心。新课程是指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合力;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材、师生、环境的整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原始兴趣究竟如何?经过调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习兴趣是逐级递减,原因之一是地理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不感兴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地理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它能够从一个空间的视角理解人类、区域和环境,能够重视、欣赏我们所居住的不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新的地理教育理念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新”,以区别传统、过时的教育理念;二是“地理教育”应体现其特色;三是“教育理念”应是地理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整个基础地理教育具有指导作用。课标提出了六大理论,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构建、评价机制。
(一)以往的地理教学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
具体表现在:知识点堆砌,知识与生活脱节,比如,初中地理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地球知识,不仅比较难,而且与人们生活联系不紧;学生自然就不喜欢学了;比如气象中的“锋面”要领很难讲清楚,不少学生学了几年地理不会辨别方向,不会阅读地图,不会绘制图表,不会收看天气预报,不会初步分析生活环境质量,有的学生能够背出“亚麻”“黄麻”“剑麻”出产地,但由于没有实物及照片,学生不知它们的模样。学习区域地理中,过多的地名与地理事实的记忆,而对于其意义的理解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过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地理教学中“生活地理”的内容匮乏,比如,在出游、闲暇、娱乐、健康、收藏、饮食、就医、购物、买房、咨询、储蓄、保险、求职、公证、签证、社区生活等方面涉及的地理知识及其应用基本上很少;以前的地理教材,虽然重视用规范的科学的语言阐述地理事物,但往往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起来比较抽象。
(二)生活地理需关注的主要内容
1.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地形。
2.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
3.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地的区位。
4.对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
5.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6.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7.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8.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四、国外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现代地理科学观念的渗透
国外的地理课程注重在地理教学内容中融进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地理科学观念是地理科学素质的高层次要素。因此,地理教育关注的焦点,正由注重改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转向强调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诸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等在地理教学内容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地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国外地理课程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这具体体现了地理教学内容注重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价值取向。许多国家把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内容作为取材的范畴,如德国教科书中编入了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日本则编入了“人们的生活与环境”“日本人民的生活”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都注意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内容。
国外课程标准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和能力要求较多,也较细。这些技能和能力培养自然会形成以探究式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例如,加拿大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应会从各种原始资料(如访谈、统计、实况广播等)和第二手资料(如地图、图表、录像、光盘、互联网等)中查找相关信息。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然要采用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地理实践能力特别是野外实践的能力要求比较多,这是我国地理课程目标的一个弱点。
(三)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
国外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是以主题方式表示教学内容,但主题较少,每个主题给的时间相对较多,例如,法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印度和中国”的主题给了7~8课时。较充足的教学时间可以给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我国地理课程与此正相反,大纲中要求学的主题和知识点很多,每个主题的规定的教学时间很少,例如,“印度”只有一课时教学时间,造成每个主题只能给出干巴巴的几条概念和原理,无法利用广泛的信息将课题展开,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同时也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实践活动。
(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国外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课程设置和中国差不多,只是有些学科较为综合。对于传统学科他们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讲课时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前准备好各种各样的材料上课时发给学生,很多教材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课程包”,既有教师、学生用书,又有电教媒体材料,有时还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联结,提供有关此课程的资料和信息,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灵活多样,通常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教师会组织学生阅读、做游戏、表演、进行手工制作,如地理教材一般包括探索、思考、阅读、实验、学习指导、评估。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和生活、社会紧密相关。采用对话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国外地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对话可以是一对一的谈话,也可以是七嘴八舌的提问和讨论。教师用各种问题去启发和刺激学生思考,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经验、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许多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各人的背景通过讨论来整合认识理解问题。
(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外地理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理解能力相当重视,体现在不少学校里都设有以项目为基础,配合各门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的复合型课程。比如,“河流”这一复合型课程。教师选择流经本地区的一条河流,先让学生们在地图上标明,教师讲解该河流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然后分九人一组实地对河流进行测量,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包括历史沿革,画出河床横断面图,流量的计算,生物的种类,水源分析,pH值,还拍摄了许多野外照片积极布置版面。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各学科知识为一体,每年一个专题,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创造出新的看法和思想,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如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在月球上打棒球或诸如滑雪、踢足球之类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理知识,写出思维过程的分析报告,这样既考虑到学生本身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又顾及教学本身要给予学生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能超越一般的教学终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以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进入实验区实验为标志,一个全新的基础地理课程将逐步在我国推行。客观认识和把握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对于地理课程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
标签:地理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自然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