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_文化论文

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_文化论文

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地域论文,试论论文,特征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提出中国地域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至今可以分为十六个地域文化区,文章概括了各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弘扬传统文化,热爱乡土,开展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形成与演变 分区地理特征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它是由多个文化群体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本文阐述了我国地域文化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着重分析各个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探讨形成原因,以丰富、充实文化地理的研究。

1 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亦称华夏文明或中华文化。它最早源于5000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差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特征。《诗经·国风》按照15个地区汇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文化区域的风土人情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各地不同的民风艺术、学术流派构成了当时各地文化的主要特色和内核。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区域文化的格局已显现出它早期的规模。齐鲁之地为华夏文化的重心;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楚文化;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关中、汉中一带的秦文化;山西、河北一带的三晋文化。[①]秦统一中国后,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一统,逐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轮、地同域。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第一个鼎盛期,并与外部世界作了广泛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动乱,带来文化走向多元化。隋唐大帝国军事力量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也迎来了文化的活跃,胡汉文化的相互融合,创造了规模空前的统一与辉煌的唐文化,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的中华文化圈。两宋期间,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金人攻破汴京,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南迁。辽夏金元时期,游牧文化再次对中原的农耕文化进行了冲撞与融汇,亚欧大陆的沟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明代标志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了后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中华文化发生了冲突。清王朝入关后,极盛时建立了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鼎盛的国力,使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加强了蒙古、西藏、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结果,使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炮舰的冲击。

综上所述,自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地域文化框架,历经漫长的两千年社会封建社会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及生产力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内容、性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各地域文化既具有更多的共同性质,又保持着各自的差异与特色。此外,地域文化的分布格局,还随着朝代的更迭、战争的频发,人口、民族的迁徙,自然条件的演变,南方经济的开发、疆域的开拓,外域文化的进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调整才构成了现今的地域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

2 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

笔者依据辽宁出版社《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的区划,王会昌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意见,略作调整,分16个地域文化区予以概述。

2.1 燕赵文化

本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太行山、燕山与渤海的过渡地带,山地、平原、海岸兼备。3000年前已形成原始聚落,燕国在此建立都城“蓟”,古代称为幽燕、蓟北、燕京。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均以北京为都城,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燕赵文化绚丽多彩,京剧国粹、河北梆子、评剧,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委婉。民风敦好礼义,崇尚廉耻。

2.2 秦晋文化

本区位于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及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周秦汉唐文化的中心。历史名胜、文物古迹极其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为同类之精华,其中古都名城众多,帝王陵墓宏伟、佛教石窟辉煌,秦腔豪放激昂,民风古朴淳厚,勤俭质朴。

2.3 中原文化

又称中州文化,位于河南省及附近地区,本区山地、盆地、平原地形兼备,黄河横贯中部。漫漫岁月,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名山古迹、遍布中原大地,九朝古都洛阳,“十朝都会”开封,豫剧优美动听,民风习俗淳厚。

2.4 齐鲁文化

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古称“海岱之区”,春秋时代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重礼崇义,创造了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学体系。人情朴厚,其民好学、山东梆子粗犷刚劲。

2.5 荆楚文化

地处长江中游,两湖地区,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温暖湿润,“鱼米之乡”美誉由来已久。具有中原华夏文化与南部蛮夷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宏妙的哲理,瑰丽神奇的文学、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崇巫尚武的民风习俗,构成源远流长的楚文化。

2.6 巴蜀文化

巴蜀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云贵的部分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创造了“天府之国”的灿烂文化,无论从自然地理单元,还是以政治、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自成风格的区域文化。旧志中“土地肥美、风俗淳朴”、“民力农桑”、“人勤稼穑”、“山川挺秀、多产英奇”等都是对巴蜀文化的最好概括。

2.7 两淮文化

主要包括安徽、江苏北部的淮河流域,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过渡地带,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来看本区也是地理上的南北重要分界线。“地邻邹鲁,务稼穑、尚礼义”、“民生淳厚,力农务本”。

2.8 吴越文化

本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杭州湾沿岸,地形平坦,多河流湖泊,经济发达,商业繁华。典雅秀丽的江南园林,吴侬软语的方言特色,婉转悠扬的越剧、评弹,精细富丽的锦乡丝绸,构成了本区的文化特质。民风“人性柔慧、敏于习文、疏于用武”、“山水清佳,风气朴茂,男务耕桑,女勤蚕织”。

2.9 江西文化

本区位于鄱阳湖流域,三面环山,四水汇聚、注入长江。江河湖山,风景秀美。地域文化表现出东西南北的过渡色彩,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具有朴实奔放之慨,又有南国文雅秀丽的风格,既受到荆楚文化熏陶,又兼备吴越文化的精巧细腻之长。瓷器历史悠久,名扬四海,弋阳声腔激越奔放。

2.10 闽台文化

位于台湾海峡两岸,地形为多山丘陵,平原盆地面积较小。海岸线长,有鱼盐之利,港口众多,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具有共同特征。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因此,闽台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受到外来文化的浓重影响,并且兼备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是多元复合型文化。

2.11 岭南文化

本区包括南岭以南的粤桂琼港澳,丘陵、山地广布。虽背山面海,北部关隘阻隔,远离中原,但历史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岭南又位于中外文化交汇处,与其他文化区相比,既有传统文化的古朴典雅特征,也有外来文化开放自由的色彩。岭南园林、民居建筑、造型艺术等外来文化影响明显。广东音乐欢快流畅,粤剧流畅细腻,特征突出,自成一家。

2.12 云贵文化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及广西一部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广布,岩容地貌典型,气候四季宜人,动植物丰富。本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在高山高原文化地理的背景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的影响,也受南亚佛教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纯朴秀丽、精美柔顺的特征。

2.13 关东文化

位于我国东北部,黑吉辽三省,“白山黑水”,森林密布,交通方便,林特产富饶。游牧狩猎的少数民族文化,一度十分活跃。明清之后,随着东北的开发,汉族的农耕文化逐渐加强,民风朴实淳厚,直爽豪放,“二人转”活泼风趣,满族“国语(满语)骑射”独具风格。

2.14 草原文化

包括内蒙与宁夏一部分,属高原地貌、草原景观、游牧历史悠久。膘悍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舞蹈刚中有柔,活泼欢快,歌声激越嘹亮,热情奔放。体现了深沉粗犷,豪放开朗的民族文化特色。

2.15 西域文化

西域是指西部疆域的简称。本区包含新疆及甘肃部分地区,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古代西域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沿途文物古迹众多,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形成了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兼备东西方文化气质的地域文化特征。

2.16 青藏文化

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高峻,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寺庙古老而神秘,建筑、雕塑、绘画、技艺受印度、尼泊尔的影响,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外来文化的影响同藏族艺术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艺术的高原游牧文化。

3 地域文化特征的成因分析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成,而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及两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各要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虽然是人们的智慧和实践所创造,但也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优越,复杂多样,为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氛围。地域文化的特征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渗透、反映到文化物质上。如吴越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宜人,山青水秀,灵秀慧敏,形成了与别处不同的温柔细腻、文静灵秀的地域文化特征。再如,内蒙草原地区,地处温带高原之上,气候凉爽干旱,天高地广,草原辽阔,人们往往心胸开阔,跃马驰骋,纵情高歌,形成了开朗豪放、粗犷奔越的草原文化心理特征。同样,自然环境的差异,也会形成地域文化特征的不同,为划分不同文化亚区提供依据。如南岭文化区,虽具有共同特征,但内部差异明显,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冲积平原,南部滨临大海,不同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文化区域差异的基础。北部山地文化,居民强悍、好勇;中部农耕文化,人多务贾形成商业文化;南部滨海“人多以舟楫为食”,形成“耕三渔七”的海洋文化特征。

3.2 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

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较为广泛,可包含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冲突与传播等因素的影响。

3.2.1 生产方式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如我国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鄂伦春族族的狩狩猎文化内蒙、西北的游牧文化。历史上夏商周时代的关中、黄河中下游农耕文化,以及中唐以后江南发达的稻作文化等。自古以来我国有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而农耕又占据优势,土地由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个体劳动的自然经济形态,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在十六世纪以前,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技术、水利建设、丝绸、茶、四大发明、冶炼技术、瓷器制作等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务本、中庸、重农抑商、安土乐业的农业文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地区差别。明清以来,沿海地区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外域文化的冲击,也加强了内陆、沿海地域文化的差别。

3.2.2 社会政治结构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国家专制的力量,通过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与国联结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秩序,并以世卿世禄演化为官僚制,推崇君权至上。以上社会、政治结构,要求人们顺应自然、服从礼仪、克制情感、节制欲望,乐天安命,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其基本精神。由于文化积淀的历史背景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在地域上是有差别的。以中原地区、岭南地区、边远地区而论,即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地区在物质文化的产品上,行为文化的习俗上,精神文化的道德审美观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2.3 文化冲突与地域文化特征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横的方面看,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集团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同民族群体长期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交往和接触中,必然引起文化冲突。发育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与内蒙、西北的游牧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南北对峙、周期性碰撞、融合中,出现了三次冲击,形成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新高潮。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生产技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上,进行了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因此,关东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都留下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中原文化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各自充实发展了新的地域文化特质。

3.2.4 文化传播与地域文化特征

文化传播是文化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流动现象,是指文化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与流动。中国虽有文化孤立的一面,但也不断通过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容纳吸收外来文化,东汉以后,印度佛教的传入,与原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上都留下深刻的烙印。而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入,又与西亚、欧洲开展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异域文化的渗入,使地域文化原有的特质,受到了冲击与影响。因此,岭南文化、闽台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都吸收了欧洲、中亚、西亚与南亚文化的特质。

本文无参考文献

①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P404。

ON THE GE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CHINA

Li Muhan Shen Shoubing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Forming and evolution;The geographic features of regions

Abstract

This essay puts forword that regional culture of China took shap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Through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ixteen cultural regions to this day.The essay generalizes the geographic of the regions and analyzes its forming reasons.It is of high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cxcharge.

标签:;  ;  ;  

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