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命教育的点灯人论文

做生命教育的点灯人论文

做生命教育的点灯人

◎崔丽华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幼年的经历让我过早地思考生命与死亡这个话题。四岁那年,我得了脑膜炎,这在当时就剩两种选择——要么死掉,要么傻掉。当外公赶着马车将口吐白沫的我送到十几里外的马厂疗养院时,我已经不省人事,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当时虽说家里很穷,但爸爸一定不愿看到自己的小孩就这么走掉,因此跟医生说一定要救救我,多贵的药也要用。医生竭尽全力,给我开了很贵的药,说是吐一口就是十几块,这在当时是一个人几个月的生活费。幸好,两天后我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三年后,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疼爱我的外公因公牺牲了。我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与亲人的生离死别。送走外公后,我曾有一段时间产生幻觉,常跟妈妈说见到了外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是不自觉地常常想,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又去了哪里?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97年,母亲因过度操劳离开人世,年仅53岁。母亲的离开对我打击很大,使我对生命、死亡和活着有了新的认识。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能重复母亲的不幸,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2.4.1 轻度与中重度BPD两组间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 比较轻度及中重度BPD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NRDS、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EC、机械通气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吸氧时间在轻度BPD组和中重度BPD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8。

有了这样的信念,加上小时候的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我常常给人活力四射的感觉。有人常常觉得奇怪,我为什么会那么有精神?我想这也许是我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吧。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方式也不一样。当然那时候的我对活好每一天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无非是吃好、喝好、生活好。现在想来,那时对生命的理解显然没有今天这么深刻。

2003年“非典”爆发后,学校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每位老师都配备了一把测量体温的“枪”。学生一到校,就将自己的额头贴近老师的“枪口”,体温正常方能进教室。教学秩序一时间受到严重影响,一切以教学为中心变为一切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只要学生身体有恙,立刻回家休息,什么读书、学习、作业统统靠边站。

旧词添新义还包括词性转化,即过去只能作某一词类使用,现在可作另一词类使用的词。如:machine只能作名词“机器”用,现在可用作动词,表示“机器加工”。

2004年初夏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来到我当时所在的学校。他个头不高,但双目有神,走路带风。在学校的安排下,这位学者走进了我的课堂,听了我讲授的《落花生》一课。

当讲到父亲教导孩子们的那段时,我提问说:请大家再读父亲的话,看看谁能读懂文中父亲究竟讲的是什么。

学者的评价给予我莫大鼓励,以至影响了我以后的教育生涯。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学者就是夏晋祥教授。他是全国研究生命课堂的第一人,我也有幸成为他的生命课堂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我后来还撰写了论文《走进“生命课堂”》并在全国获奖。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在乡土社会,人情尽管是构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因素,但产业扶贫却必须和所谓的“人情往来”划清界限。这样的“往来”早已超出人情范畴,走入违规乱纪的禁区,对此要采取零容忍态度。(《人民日报》11月14日)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父亲想说,花生的好处多,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低调,不炫耀。

又一个学生补充道:是的,父亲是想说桃子、石榴、苹果这些太抢眼,太高调。而花生低调且有用。

另一个学生说:父亲是想让孩子做人像花生,而不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华而不实。

同学们七嘴八舌,热烈地讨论着……

这天晚上放学后,夏霖一个人撑伞来到农贸市场。正当夏霖琢磨着闹鬼事件是否是人为的时,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尖叫。很快,从叫声传来的方向跑出一个人影,与夏霖差点儿撞到一起。夏霖“啊”的一声闪躲开。借着路灯发出的光,她看见了那人。

这一问如一石激浪,同学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

有同学说:是啊,生来就是苹果怎么办?像我就喜欢吃苹果,不喜欢吃花生。

当然同学们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但似乎还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我想这应是学生在课堂中最需要老师的时刻。

还有同学说:石榴也很好啊。我们家就种了一棵石榴树,每到石榴成熟的时候,摘一个下来,打开,那晶莹剔透的石榴籽,让人一见就想尝一尝它的味道……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起劲。我听着暗暗为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叫好。

一人领唱百人和,号子声声踏浪行。战士们在划夫们高亢有力的号子感染下,顿时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害怕,忘记了疲劳,他们心中只要一个愿望,练好本领打胜仗。

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苹果有苹果的好,它营养丰富,富含各种维生素。

我进一步引导:你们的意思是这位父亲是在说做桃子、石榴、苹果不好了?那若天生就是苹果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及时总结说:许地山先生写这篇文章,有他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条件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抨击那些浮夸虚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驱民于水火的“伟大、体面”的人物,推崇质朴,诚实做人的社会价值观。他还因此改笔名为“落华生”。而我们生逢盛世,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城市的开放、包容让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发挥自我优势,做最好的自己。比如,是苹果,就成为优秀的苹果;是桃子,就成为好吃的桃子……总之,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

学者听完课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我讲课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对生命有一颗平等敬畏之心。后来我自己总结那节课的主要亮点在于,我在不知不觉中实践着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这也恰是我一直想达到的教育境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如何让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获得“存在感”,并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这点比任何教学方法都重要。

首先,我按照学生们学习基础水平的不同,将学生们分成了A、B、C三个学习小组,然后针对各组学生们学习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如:在三组学生之中,C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该组学生时我以绘制分数线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们感受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精讲细讲,力求学生能听懂。在教学评价时也多用“嗯,很棒呦,但是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之类的鼓励性话语。

这次经历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改变了我对学校教育的诸多看法。我开始思考人的一生中究竟什么才最重要、学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缠绕着我、束缚着我,使我不得开心颜。

夏教授是我教育生命的点灯人,是他点亮我提升学生生命品质这盏心灯,并引导我在探索生命课堂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十五个年头。

这十五年生命课堂的探索,十五年对生命教育的尊重与珍视,让我受益匪浅。这其间有欢喜,有无奈,有彷徨,也有同行的不解。我常常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来勉励自己,并庆幸自己是一个生命教育意识自我觉醒较早的教育工作者,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来,孤独,毅力,都沉淀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这十五年磨砺升华了我的生命高度,扩大了我的生命格局,使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多年来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让我沉淀了自己,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而儿时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我甚至坚持每周带领学生小马快跑,传递生命的力量。

广西财经学院的学风问题不是个案,而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许多学者研究了这个问题。“近些年,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途径,在学风建设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学风建设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3],安桂玲、魏彦红调查衡水学院发现,2010年上学期在图书馆借书0本的学生有43.7%,参加学术活动0次的学生有33.7%,并结合其他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不良”[4]。

同时,身为“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的我,坚持阅读,自我更新。通过阅读,我教会学生热爱、尊重、珍视生命,为学生种下良善的种子,将人类文明传递给学生。当学生们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变得厚德、博学、笃行、健美,眼界阔大,立志高远,哪里还会在意眼前的苟且?哪里还会跳楼、轻生?

生命体验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基础,强调对生活感受和生命意识的重视,是人在观照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时的情感表达和感悟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体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生命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意义得到彰显和扩展。当下,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分数是学生的唯一追求,语文教学大多被当作是以读、写、诵为目的的机械性知识传递活动,这样不仅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体验,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在体悟作者复杂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发和引导,不断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多年的生命课堂探索,让我明白了活在当下的意义。看到居然还有因写不完作业结束生命的孩子,我真是扼腕而叹。以我多年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我对作业已有明确的主张:请学生自主选择,选择写你就认真、耐心写,选择不写就一字也不用动,如此不再纠结于做与不做,反而保证了作业质量。我认为,生命教育乃全人教育,贯穿人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将作业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通过写作业学会专注,学会认真,耐心,练就一颗做事严谨的心,是成全生命的重要过程。

这些年来,我坚持做生命教育的点灯人,用智慧与慈悲点亮自己,温暖他人。我愿意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用大爱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让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华。

(作者单位: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苑小学广东深圳 518057)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标签:;  ;  ;  ;  ;  ;  

做生命教育的点灯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