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满香
(解放军第323医院神经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01月到2014年06月期间,将经我院确诊的78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用药方案差异分组,其中39例给予尼麦角林治疗(A组),另外39例给予茴拉西坦治疗(B组),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与79.92%,明显A组临床疗效更理想,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尼麦角林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与茴拉西坦相比,更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尼麦角林;茴拉西坦;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112-02
脑梗死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系指患者机体因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功能受阻,引起缺血缺氧而致的软化坏死,进一步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1,2]。如今,对于应用什么药物来有效治疗脑梗死,缓解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症状,以减少其致残率,提高其临床治愈率,让更多患者能健康回归家庭,正常回归社会。鉴于此,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旨在对比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的7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01月到2014年0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再根据其用药方案差异分为A组(尼麦角林治疗)与B组(茴拉西坦治疗),每组各39例。A组:男22例(56.41%),女17例(43.59%);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4.82±5.26)岁;合并高血压30例(76.92%),高脂血症28例(71.79%),糖尿病9例(23.08%),心脏病5例(12.82%)。B组:男21例(53.85%),女18例(46.15%);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4.20±5.08)岁;合并高血压27例(69.23%),高脂血症25例(64.10%),糖尿病10例(25.64%),心脏病7例(17.95%)。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2)经MR或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3)依从性较高,谨遵医嘱者;(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2)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3)相关药物禁忌者;(4)严重意识障碍者;(5)精神异常,或无法正常交流者;(6)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3 方法
1.3.1 A组 给予本组39例患者尼麦角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155;生产单位: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规格:10mg)治疗。用法:口服,10mg/次,3次/d,连用12周。
1.3.2 B组 给予本组39例患者茴拉西坦治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828;生产单位: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包装规格:0.1g)。用法:口服,0.2g/次,3次/d,连用12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评价标准
1.4.1临床疗效 参考相关文献[4],制定如下疗效评价标准:(1)良好:NIHSS评分减少46%~100%;(2)有效:NIHSS评分降低范围处于18%~45%,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3)无效:未见上述改变。总有效率=(良好+有效)/总数×100%。
1.4.2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予以构成,采用t检验来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来进行表示,采用x2检验来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用药后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与79.92%,明显A组临床疗效更理想,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后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良好 有效 无效 总有效人数
A组(n=39)27(69.23)10(25.64)2(5.13) 37(94.87)
B组(n=39)11(28.21)19(48.72)9(23.08)30(79.92)
x2值x2=13.19x2=4.45x2=5.19x2=5.19
PP<0.01P<0.05P<0.05P<0.05
2.2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3.讨论
脑梗死是指人体脑部机制的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5]。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并且男性病发率高于女性,具有高致残率与高病死率的临床特点。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由各种因素阻碍脑组织的血液供给,从而导致大脑机能缺氧缺血,而进一步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最终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而形成血管性痴呆。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理过程中,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体内钙离子内流、血小板汇聚、氧自由基反应与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的几个主要级联反应而导致神经损伤有关。
据此,临床上广泛使用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尼麦角林是一种半合成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口服后可快速被胃肠吸收,1h后可达最高血药浓度,消除半衰期约为2.5h。其药效药理有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加强脑细胞能量的新陈代谢及脑部蛋白质生物合成,增加氧和葡萄糖的利用,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转换而增强神经传导,改善脑功能,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6]。茴拉西坦主要成分是阿尼西坦,为一种脑功能改善药。药效药理是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大脑海马区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胆碱能的传递,增进磷脂吸收与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提高记忆、改善痴呆的认知功能。
本研究就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两种药物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接受了尼麦角林治疗的39例A组患者,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B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均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与相关文献结论一致[7,8]。
由此可见,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但是,尼麦角林在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是优于茴拉西坦的,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海燕.石杉碱甲联合茴拉西坦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痴呆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05):596-597.
[2] 李慧芝.尼麦角林治疗帕金森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05):777-778.
[3]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C].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06):379.
[4] 夏友华.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3):151.
[5] 申斌,于川.尼麦角林联合羟苯磺酸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09):282-283.
[6] 寿良岳,彭国平,徐子奇等.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帕金森病性痴呆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02):193-194.
[7] 孙慧芹,石广莲.尼麦角林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9):95-96.
[8] 陈浪,肖飞.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2):2886-2887.
论文作者:晁满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0
标签:麦角论文; 认知论文; 脑梗死论文; 疗效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拉西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