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李卫忠[1]2003年在《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全球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的公益效能越来越被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公益林建设的各种效益?如何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及采用什么方法等等?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这一领域做一探索性的工作,旨在为政府对未来行动的决策提供信息,并为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部分依据。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和探讨了公益林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研究了公益林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探讨了国内外评估森林多种价值的方法体系。研究指出公益林具有以下四大特征,即公共物品特征、外部性特征、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属于社会资本。充分认识公益林的这些特征,对于开展效益评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公益林的价值由直接经济价值、环境价值(间接生态价值)及存在价值叁部分构成。探讨了国内外评估森林多种价值的方法体系,特别是当前国外流行的一些新方法,如CVM及其他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等,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等作了阐述、归纳和分析。 采取频度分析法,从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各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同时,结合我国生态公益林的背景特征、主要问题以及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针对性较强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研究并构建了一套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体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使用市场价值法等对黄龙山公益林的直接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采用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造林成本法等对黄龙山公益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2年该林区每年可产生的实物产品总价值量为33187万元,其中:林地价值26410万元;木材产品价值6289万元;林副产品价值498万元。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82269万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19180万元;净化水质的价值3262万元;保育土壤价值4713万元;固碳价值54170万元;降解SO_2价值941万元。 本研究采用CVM方法,重点研究了黄龙山公益林非使用类价值的评估,特别是存在价值的评估。对870名专家、学生及公众进行了问卷式邮件调查,调查表反馈率达64.25%,WTP中位值为10.00元,获得了近万条相关信息。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分析试验,并采用列联表分析和x~2检验法进行显着性检验,研究得出了对黄龙山了解程度和专业知识等因素与支付意愿显着相关。研究结果还对非使用价值 摘 要的组成进行了划分,得出了存在价值占80.72地 遗产价值占3.68地 选择价值占13.68%。 根据研究区域公益林效益的有效辐射范围,确定了总人口样本为黄河中下游四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此为依据对黄龙山林区公益林非使用价值进行推导,研究得出非使用价值总计为246970万元,其中:存在价值199354万元;遗产价值33786万元;选择价值u830万元。 研究表明:黄龙山公益林总价值为36.24亿元,其中直接产品价值为3.32亿元,占总价值的9.16%;非使用价值达24.70亿元,占68.13%:生态功能间接价值为8.罚亿元,占H.刀忆 说明了存在价值应该是公益林价值的最重要形式。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在区域层次上,建立了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体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 (2)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首次揭示了研究区域公益林的非使用类价值,并分别量化了公益林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成功地尝试了将这叁种价值分开。 (3)在总人口样本确定中,改变了以全国乃至世界为总体的做法,对CVM做了一定改进。 (4)以黄上高原黄龙山林业局为例,对公益林的多种效益进行了计量评估,为西部地区公益林效益评价提供了示范样板。

王忠诚[2]2013年在《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级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的分布格局与森林类型等基本特征,选取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大型水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种生态区位的国家级公益林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林学、土壤学、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森林生态野外观测、试验分析、统计分析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水源涵养、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及林木营养物质积累等主要生态效益进行了连续4年(2007~2010年)的定位监测,并运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4年对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表明:①公益林土壤水源涵养效益:江河源头型为411.13~489.07t·hm-2,江河两岸型为423.68~460.51t·hm-2,大型水库型为311.06~436.38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273.70~354.53t.hm2。②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土壤肥力指标含量表现为有机质>全K>全N>全P,且有机质含量占到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25.08-34.32g·kg~1,0~15cm范围含量为41.40~55.10g·kg-1,15~30cm范围含量为21.94~39.43g·kg-1,30-45cm范围含量为9.16~11.90g·kg-1;全K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平均含量3.08~4.34g·kg-1;全N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1.28~2.39g·kg-1,全P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0.26~0.46g·kg-1。③固碳释氧效益:阔叶混交林固碳效益为1.87~7.45t·hm-2,其中马尾松林固碳效益为3.09t·hm-2,杉木林固碳效益为0.99-3.16t·hm-2;植被释氧效益为2.62~20.11t·hm-2,其中阔叶混交林释氧效益为5.04~20.11t·hm-2,马尾松林释氧效益为2.62~4.98t·hm-2,杉木林释氧效益为2.68~8.52t·hm2。公益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效益由于植被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固碳效益明显大于非公益林植被固碳效益。④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公益林乔木树种各器官中,树叶营养元素(N、P、K、Ca、Mg)含量最高,叶中5种元素平均含量为0.598%~0.923%,树干营养元素含量最低,树干中5种元素平均含量为0.079%~0.151%。营养元素总积累量为48.92~174.31kg·hm-2,阔叶混交林营养物质年平均积累量为75.08~174.31kg·hm-2马尾松林为48.92kg·hm-2,杉木林为55.77~89.36kg·hm-2。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对公益林乔木及灌草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由于样地森林类型差异较大,乔木多样性水平差异也较大。(2)四种生态区位类型国家级公益林2010年的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计量结果表明:①林木营养物质积累量:大型水库型公益林为115.04kg·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为81.54kg·hm-2、江河源头型公益林为75.08kg·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为64.14kg·hn-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079.46元·hm-2、717.52元·hm-2、1262.40元·hm-2、561.56元·hm-2。②水源涵养效益物质量:江河源头型为539.79t·hm-2、江河两岸型为515.45t·hm-2、大型水库型为411.28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379.55t·hm-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4156.38元·hm-2、3968.97元·hm-2、3166.86元·hm-2、2922.54元·hm-2。③固土效益物质量:江河源头型为44.96t·hm-2、大型水库型为43.35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42.23t·hm-2、江河两岸型为42.10t·hm-2。保肥效益物质量表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40.05g·kg-1、江河源头型为38.73g·kg-1、大型水库型为37.06g·kg-1、江河两岸型为33.97g·kg-1。固土保肥效益总价值为:大型水库型公益林为3063.46元·hm-2、江河源头型为2964.42元·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2902.80元·hm-2、江河两岸型为2859.40元·hm-2。④固碳释氧量:大型水库型为56.59t·hm-2、江河源头型为50.22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43.78t·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为42.18t·hm-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8918.05元·hm-2、13807.08元·hm-2、14555.95元·hm-2、12283.88元·hm-2。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价值表现为:江河源头型公益林10000元·hm-2、大型水库型公益林8000元·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7000元·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5500元·hm-2。(3)国家级公益林2007~2010年生态效益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①水源涵养效益总体呈增大趋势,2007年水源涵养量为320.73~434.81t·hm-2,2010年为362.20~513.91t·hm-2,江河源头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受冰雪灾害影响,其水源涵养效益2008年出现波动现象。②固土保肥效益均表现出随年度增大趋势,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2007年为36.57g·kg-1,2010年为38.12g·kg-1;江河两岸型公益林2007年为32.43g·kg-1,2010年为34.28g·kg-1;大型水库型2007年为34.56g·kg-1,2010年为36.77g·kg-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2007年为37.86g·kg-1,2010年为39.65g·kg-1。③林木生物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各年林木生长快慢不同,生物量增加幅度存在一定差异,使固碳释氧效益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显,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10.79t·hm-2,增加到10.92t·hm-2,再减小到10.29t·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7.36t·hm-2,先减小到5.25t.hm-2,随后又增加到7.63t·hm-2;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11.31t·hm-2增大到16.54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6.35t·hm-2,一直增加到11.26t·hm-2。④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公益林Shannon-Wiener指数从2007年到2010年呈上升趋势,表明公益林建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在逐步增强。(4)国家级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生态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0.55%,略小于全省公益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值(31.22g·kg-1),而大于非公益林(27.86g·kg-1),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全省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的平均值。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年平均固碳释氧量为9.92t·hm-2,是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释氧量6.69t·hm-2的1.48倍;林木营养元素N、P、K的年平均积累量分别为25.87kg·hm-2、3.24kg·hm-2、21.17kg·km-2,分别是全省森林林木营养元素N、P、K积累量(分别为14.68kg·hm-2、2.95kg·hm-2、9.13kg·hm-2)的1.76、0.90和2.32倍。湖南省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效益为1873.10t~hm-2,是全省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效益的0.54~0.59倍。(5)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位公益林综合生态效益贡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江河源头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大型水库型。单项生态效益评价中:水源涵养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江河源头型>江河两岸型>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固土保肥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大型水库型>江河源头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固碳释氧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源头型>江河两岸型;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江河源头型>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江河源头型>大型水库型>江河两岸型。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补偿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以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公益林提质改造、充分发挥公益林多功能效益等决策的理论依据。

李卫忠, 郑小贤, 赵鹏祥[3]2001年在《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生态公益林的概念入手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公益林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方法、历史和现状 ,提出了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许宗文[4]2014年在《兴和县公益林造林技术与生态效益评价》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内蒙兴和县友谊水库周边公益林造林地为主要调查研究区域,通过对研究区进行细致的立地类型划分,以此为基础对该公益林造林技术和造林成效进行评价,提出造林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公益林二期工程建设提出建议和指导;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法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真实的评价,从而得到有针对性的、全方面的评价结果,为有关部门就二期工程制定更科学的对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制定好的立地划分依据和标准,将研究区划分为叁个立地类型小区、六个立地类型组、十个立地类型。(2)造林设计方案基本上做到了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五年造林平均存活率为91.51%,其中油松和樟子松等乔木长势优良,较能适应该立地条件,火炬树林地不适宜栽植其他植物尤其是油松等乔木。(3)针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就内蒙兴和县公益造林实例进行生态效益价值计量评估。通过对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各项效益占生态效益总价值比重最大的是森林消除噪声效益,比重是55.78%,其次是固碳释氧效益,占总效益值的18.2%;再次是涵养水源效益,占总效益值的16.31%。占生态效益总值比重最小的几项效益类别是水土保持效益、调节小气候效益和改善大气质量效益,所占比重依次为0.1%、0.43%、1.04%。

谢婉君[5]2013年在《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遥感测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岩市长汀县是福建省红壤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地区之一,我省对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营造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测定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对提出更好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RS、GIS和GPS的技术支持下,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构建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效益评价模型,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降雨、林内地表草本等实测数据和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的评价体系各指标信息实现了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的遥感反演,并通过区域水土流失量、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差异分析验证反演结果合理性,表明研究结果符合理论和实际情况,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和评价林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主要成果有:(1)构建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效益评价模型:依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结合研究区域情况、文献频数法和专家建议,从植被、土壤、地形和气候四个方面着手,选取植被盖度、草本多样性指数、林分蓄积量、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坡度、海拔、坡位、降雨量9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和得分,构建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模型:Z=0.0180×海拔+0.018×坡位+0.0892×降雨量+0.0375×土层厚度+0.0438×腐殖质层厚度+0.0699×坡度+0.1374×草本多样性指数+0.2276×植被盖度+0.3586×林分蓄积量(其中各指标值即为专家评分值);(2)基于遥感技术实现了各评价指标的遥感信息反演:将研究区域生态公益林分为阔叶纯林、杉木纯林、马尾松人工纯林、马尾松天然纯林、针阔混交林五种森林类型,依据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草本多样性、植被盖度和林分蓄积量与地形、NDVI、波段灰度值及其波段组合等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各评价指标的遥感信息反演,其中:①草本多样性指数:通过不同森林类型的实测林分草本多样性指数与植被盖度、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坡度四个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基于3S技术实现不同森林类型草本多样性指数遥感反演,各森林类型草本多样指数估测模型分别为:阔叶纯林(Y_(ck)=0.192+0.0072×植被盖度-0.004×坡度-0.017×腐殖质层厚度+0.007×土层厚度)、杉木纯林(Y_(sm)=-0.204+0.0014×植被盖度-0.003×坡度+0.006×腐殖质层+0.011×土层厚度)、马尾松人工林(Y_(mwsrg)=0.044-0.0003×植被盖度-0.004×坡度+0.001×腐殖质层厚度+0.010×土层厚度)、马尾松天然林(Y_(mwstr)=0.149+0.0004×植被盖度+0.001×坡度+0.009×腐殖质层厚度+0.005×土层厚度)、针阔混交林(Y_(zk)=0.026+0.0001×植被盖度+0.028×坡度+0.011×腐殖质层厚度-0.002×土层厚度),结果由大到小为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人工林>杉木纯林>马尾松天然林,区域生态公益林草本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29、0.90、0.738、0.676、0.563;抽取实测草本多样性指数样本验证估测方程,估测精度为分别为0.78、0.811、0.836、0.833、0.848,符合研究要求。②林分蓄积量:以遥感影像波段灰度值及其波段之间线性、非线性组合和林分立地条件因子为自变量,林分蓄积量为因变量,构建各森林类型多元线性回归估测模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阔叶纯林(0.801)、杉木纯林(0.92)、马尾松纯林(0.935)、针阔混交林(0.995),通过抽取实测样本点进行验证,估测模型精度分别为0.81、0.91、0.87、0.92;基于3S技术反演生态公益林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量,结果显示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蓄积量平均值(单位:m3/亩)分别为3.53、2.287、2.63、1.785、1.292,长汀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估测结果为2.63m3/亩,符合2004年长汀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调查结果。(3)实现了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遥感测定:①利用遥感提取各指标信息,依据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实现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遥感反演;依据375个样本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值和水土流失量,分析判断不同水土流失等级对应的效益指数区间,将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分为与水土流失等级相对应的四个级别:微度(1)、轻度(2)、中度(3)、中度以上(4),其效益指数区间分别为:≥10.5、8~10.5、4.8~8、<4.8,抽取56个样本点验证效益指数分级合理性,精度为87.5%,结果显示生态公益林各效益级别面积比例分别为55.72%、29.30%、9.62%、5.36%;②同时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5:5)不同龄组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生态公益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5:5)中效益指数为1和2的总面积比商品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5:5)高4%,且商品林中效益等级为4的占了5.47%,而生态公益林中只有1.14%;从龄组上看,中龄林、近龄林、成熟林叁种龄组中,效益等级为1的林分面积分别占了各龄组总面积的94.38%、96.52%、100%,商品林为78.82%、97.60%、95.13%,生态公益林效益指数均比商品林好,表明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效益较好;③通过统计分析生态公益林不同森林类型的效益等级面积,结果显示长汀县生态公益林整体林分生长状况良好,水土保持效益等级为1(水土流失微度)的林分面积占全部生态公益林面积的55.72%,其次为效益等级为2的林分占29.30%;④统计各森林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平均值,结果显示长汀县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平均值为10.710,四种森林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指数平均值按大到小的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平均值分别为12.054、10.706、9.890、9.111;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指数级别的林分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到,针阔混交林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最佳,效益等级为1的林分面积有25520.5hm2,占了全部针阔混交林面积的89.69%,而马尾松纯林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相对来说比较差,其林分效益等级大部分为2,占了其58.83%,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按高到低排列为: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

王兆君[6]2003年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森林资源的锐减,给我国的林业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国有森林资源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从蓄积上都占半壁江山,居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才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和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运营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然而林业改革的进程相对落后,尤其是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改革更加缓慢。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基本上还没有把森林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经营,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越位,经营者不到位,致使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危机。因此,研究国有森林资源运营的规律,为我国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 第一,界定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概念及其内涵,建立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目标体系,并按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目际进行了定位。 第二,构建了符合森林资源特点的、适合中国林业实际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由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主体、运营客体、运营环境和宏观调控子系统组成。并总结和概括了该系统模型的八大特点。 第叁,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和现行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中的内在矛盾,并指出存在上述矛盾的制度障碍。从而得出结论:实现国有森林资源资本有效运营的关键,在于根据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按照主导功能利用的目标,进行分类运营。 第四,创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主体。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一元化的前提下,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与行政管理主体分离,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分离,国有森林资源经营企业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竞争性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与非竞争性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分离。 第五,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创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探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第六,设计并构建了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森林资源国家所有、中央和省(区、市)两级管理。按照资产运营的目的不同,分别建立国有森林资源非竞争性资产和竞争性资产管理体系。 第七,提出了“内部监督十外部监督十稽查”的叁重约束的森林资源资产监督体系。 第八,建立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效益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 第九,为保证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体系的高效运行,对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环境保障条件进行了建设性研究。 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从新的视角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进行了分类,界定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概念并概括了其特点,构建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系统模型,创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主体及产权制度,设计并构建了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稽查”的叁重约束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监督体系。

潘丽[7]2013年在《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林场担负着国家生态建设的重任,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国有林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认为要充分的发挥其公共效益,对于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来说,更应强调其公共效益的发挥,主张将国有林场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成为由财政全额拨款的纯事业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国有林场更好的发挥公共效益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对影响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相关因素进行重要程度的分析和筛选,同时根据变异系数做进一步的筛选,最终构建了一套以充分发挥公共效益为目标,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基础条件5个方面提出了包括21个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运用yaahp软件,综合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同时根据国有林场经营标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际调研的分析以及专家的建议,确定了各指标的理想值。选取黄山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黄山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合计得分为0.8319,依据本文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划分标准,黄山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林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现程度较高,生态效益和基础条件实现程度欠佳。根据黄山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如下发展建议:(1)加大针阔混交林的比例,调整树种结构;提高雪灾等灾害的防御能力。(2)加大国有林场科技教育投入。(3)深化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4)改善林场的基础条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赖晓华[8]2004年在《生态公益林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林业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20世纪以来,森林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对森林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的双重属性认识不断深化。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也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景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森林类型。在当今全球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森林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统的单纯经济需求转变为对森林多功能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加深了森林资源有限性与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关注人类行为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使人们对于环境守卫者,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认识,不再局限于经济效益,同时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恢复产生迫切的需求。 目前,国家林业局已审定通过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叁项国家标准,这给我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技术规范。同时,新的《森林法》明确规定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补偿,这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促进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的科学实施,对提高公益林的建设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因其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很难依赖自身的经济效益保证永续利用,所以必须依赖于国家和全社会齐心协力的努力,实现公益林建设社会化。但受到我国尚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局限,对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水平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划分生态公益林不同的类型,并根据各自特点采取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本文以《森林法》所规定的公益林种作为分类基础,从其经营管理模式入手,将公益林进一步划分为企业化管理和事业化管理两大类别四种类型。通过划分景观林,部分公益林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在国家监督和指导下,大力发展以森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森林的景观效益,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用以维持公益林再生产的需要,同时强调以超前的观念进行合理规划,突出个性,为进一步开发森林资源打下基础。 2001年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政策正式出台,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纳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并正式付诸实施。公益林建设作为国家一项基础建设,政府每年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投入有所增加。然而,由于生态公益林不能进行商业性采伐,没有商业利润,自身发展缺乏造血功能: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国家和地方的财力有限,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公益林建设费用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方法,同时根据资金的多少确定补偿标准,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目前,关于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公益林作为林业分两大类经营中的一种,主要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所以可借鉴森林公益效能研究的思路福建农林大学2004届硕卜研究生毕业论文思路和方法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进行计量评价研究,但是,从现存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来看,一般数额比较大,以此作为补偿标准脱离现实经济发展实际,在分析当前公益林评价体系存在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补偿过程的经济损失采用资产评估方法估价公益林的经济价值。采用资产评估的方法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估价,评估值即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又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市场上对森林资源的资产评估运做相对比较成熟,并且普遍被林农接受。可以作为公益林经营管理补偿测算依据。 在具体的补偿过程中,从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实际出发,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不可能足额并且及时到位,但生态公益林的营造和管护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公益林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却很难恢复,而且极易产生逆行演替,往往需要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得以恢复。因此,在使用补偿资金时,一方面急需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脆弱与生态重要的生态公益林,.一方面尽可能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国家购买后统一管护公益林,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出分阶段逐步实现国家购买之后集中管护使用补偿资金的设想。

国政[9]2011年在《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如何,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极大。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天然林退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退化天然林恢复的措施。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对于检验天保工程的实施质量,也为下一步工程政策的调整、以及重新规划工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本文在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及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西南四省作为案例点,利用国家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统计数据和西南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研究和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效研究,运用调查分析法对天然林的退化原因研究,采用价值计量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的进行评价。1、建国后,由于对森林生态功能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对森林进行了破坏;改革开放后,由于进行山、林承包制和政府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砍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破坏,不仅会严重减弱森林生态功能,而且自然灾害濒发,导致贫穷、失业、疾病,甚而至于激化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危及执政党的政权。因而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森林蓄积也在缓慢增长,我国森林资源整体质量开始好转,反映森林结构的各项指标朝着合理化方向转变,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也说明天保工程已初见成效。2、根据对西南地区退化天然林恢复现状调查和分析,天然林退化的原因也可概括为:一种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开发方式不合理,如天然林采伐、毁林开荒;间接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如人地矛盾突出、国家对经济调控不力、贫困问题困扰;但根本原因是政府行政作为不当和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具体体现在改革中的决策失误。3、天保工程的实施,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调减和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营造林,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蓄积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有所改善,龄组结构和林种结构渐趋合理,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表明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历史性转变已初见成效。4、通过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可以看出森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非木质林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碳贮库、蓄水库、基因库和能源库,在涵养水源、固碳制氧、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发展林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大的活力。总体上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正向的,取得的效益是可观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还存在一些政策问题。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主体、企业目标要符合国家目标的要求以及政府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还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等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必须首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和经济协调的意识,在发展经济上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单纯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乱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严重损害长远和全局利益,从而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还要通过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项措施,使遭受严重破坏的森林植被尽快得到恢复,从根本上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吓。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统一,从而使我国的林区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林业应把公益放在首位。公益性的事业,在体制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山地、25度以上坡地更要归国家拥有去发展林业。在经营上,要采取“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营林措施,对于公益林,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商品林,要以追求其经济效益为目标。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联系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二是本研究既用层次分析法,又用价值计量法进行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陈鹏飞[10]2016年在《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评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参考国内外生态公益林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从森林科学经营角度来评价生态公益林质量与效益,试图为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和增加其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综合相关研究文献与专家意见,结合研究区(太行山西侧的伯强林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现有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叁种方法对45块典型标准样地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伯强林场的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为较好状态。(3)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发现影响研究区生态公益林质量与效益状况的主因子。从而为生态公益林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经营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4)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和可持续经营建议,例如通过封山育林、调整树种组成和改善林分结构、对密度过大的样地进行间伐及开设林窗和改善经营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太行山西侧生态公益林的质量与效益。(5)本文采用C/S模式,使用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进行开发,设计并实现了太行山西侧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评价系统。并通过实例验证,本系统实际可行。通过构建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与实现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评价系统,对生态公益林质量与效益进行评价,为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和增加其效益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 李卫忠.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D]. 王忠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3]. 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进展[J]. 李卫忠, 郑小贤, 赵鹏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4]. 兴和县公益林造林技术与生态效益评价[D]. 许宗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 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遥感测定研究[D]. 谢婉君.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6].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研究[D]. 王兆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7]. 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潘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8]. 生态公益林若干问题研究[D]. 赖晓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4

[9]. 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国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0]. 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评价系统研究[D]. 陈鹏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