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科技大开发的实施重点和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对策论文,重点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大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关于西部地区科技开发重点和对策的讨论多集中于高新技术问题,忽略了科技开发的层次性和实践针对性原则,忽略了对实用技术、基础科学、科技市场实用价值极大的科技问题的开发对策研究。因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政策新思路,有必要对西部地区科技大开发的实施重点和对策问题做些比较深入的讨论。
一、科技开发的层次性与针对性
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能否成功地抓住这个机遇和应对这次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实施好西部地区科技大开发。而实施科技大开发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处理好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带动企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具体地说,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应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层次性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渐提高。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谈科技进步,不宜用高新技术代替科技进步。应注意科技进步的层次性。具体来讲,西部大开发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运用并非越先进越好,越高越好。这是因为,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产品,其技术要求的难易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199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确定了最新的高技术产业的范围: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对于这些产业和行业来说,应用的技术水平越高,效益就越好,其产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也就会随之大大增强。而对于有些产业和行业,如粮食、油料、养殖、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其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适用高效优质就行。另外一些特殊行业,如酿酒、陶瓷、民族及民间工艺、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和部门,则更多地需要生产经营和手工熟练技术。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笼统地提高新技术问题,而应根据不同产业、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技术要求,制订不同的技术进步目标和措施,分层次地发展科学技术。
从西部的实际来看,科技进步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应分类别、分层次地调整产业结构。具体地讲,第一,对于具有市场优势和资源保证的传统产业和行业,应注意保护和发展。在西部各省区,由于海拔高差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土特产品。如云烟和云酒类产品、新疆的棉花、四川和重庆的酒类川菜系列产品、甘肃的中药材、西藏和青海的畜产品等。对于这些地区的上述产业和产品,一方面要继续实行保护的方针,另一方面要用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创新改造,使之效益更高、特色更显著。第二,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应以更新改造技术为重点,用技术创新推进其制度创新。从50年代的“三线”建设到“九五”期间,国家在西部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资源型、技术型企业。目前这些企业已进入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按照资源重新配置的要求,技术进步必须有利于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采取技术更新改造的策略,而不宜用高新技术笼统代替这方面的工作。第三,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等“朝阳”产业,要注意大力发展和扶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当然,在策略选择上也可以灵活多样。像航天航空、生物工程、医药品制造以及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开发,更多地应由国家调控完成;而对产品的开发,应全部交由企业来完成,或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完成。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激励私营业主参与高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工作。
(二)针对性
就西部大开发中的结构调整来说,首要的问题是,科技进步必须找准与大开发融合的切入点,避免盲目的技术开发。根据中央关于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西部大开发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切入点应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上规模、上档次方面的科技开发研究工作;二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开发研究工作;三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的科技开发工作;四是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科技开发工作;五是特色产业和产品方面的技术开发工作等。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中的科技进步必须首先解决上述五个方面最直接、最紧迫的科技问题,而不宜把科技开发工作的面撒得太宽。
从实践上看,西部省区,特别是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科技实力在全国也位居前列,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科技开发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是科技开发偏重于科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轻视技术开发工作和人才的使用;二是科技开发工作集中于工业部门,而在基础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上投入偏低;三是科技开发工作呈小型化和分散布局,尚未形成规模科技优势。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在这次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部署中,中央特别强调运用科技进步推进西部各项开发工作的进行。而作为西部各级地方党政部门来说,也应积极地配合中央的部署,把科技开发的切入点放在最直接、最有效的项目上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老企业改造、新产品研制等方面的项目论证,组织力量分别对西部的基础工程布局、生态建设规划、主导产业选择等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实施方案。
再如,这次结构调整必然带来某些行业的扩大,某些行业相应地缩小,这将意味着这些行业要膨胀或者收缩。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搞清楚,膨胀的行业和收缩的行业各自是哪些,其对应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措施是什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例,目前西部地区农村中现有的大量技术是生产方面的技术,而不是生态建设方面的技术。如甘肃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将来要逐步达总耕地面积的50%,约7000万亩。这就意味着,退耕以后,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要进行更新和提高,重点转移到种草种树、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上去。与此同时,剩余的50%的土地没有退耕,相应地政府应加大粮经作物种植方面的技术投入,特别是育种、播种、地膜、农产品加工和储运等方面的技术投入,更新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增大市场供应,使这50%的土地产生100%的效益。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是个历史性的难题,过去种粮缺水,现在种草种树同样缺水。因此,为了适应生态建设的要求,技术部门除继续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外,还应加快研究节水型林业和草业生产技术。
(三)科技开发的市场需求
就西部地区科技大开发而言,还要全面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具体需求,从而确定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顺序,找到科技开发与经济开发的最佳结合点。比如,围绕“科技兴农”,有重点的引进省内外和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五”及近期内指导性重大农业推广应用项目;围绕“科技兴企”有重点地提出“十五”及近期内的重点新产品开发和技改项目。其次,对本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明确本区域科技在国内所处的位置及差距。再次,全面分析本省区的技术资源和发展潜力,包括可能的资金投入,物质投入和智力投入等。最后,根据本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的具体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现实水平和资源供给状况分析,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
具体来说,对需求大且效益高的技术,可列为最优发展技术项目。需求大但效益低的技术,则应视其投入的大小,技术资源的可利用情况和技术引进成本的高低,确定其是否可以发展。对投入不是很高,引进费用很高,一旦取得突破便能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技术项目,则应积极扶持其发展。对引进成本不太高的技术,则应走引进、消化、吸取创新的道路。
在以需求为导向确定优先发展技术项目时,在指导思想上还应充分注意处理好近期需求、中期需求和长远需求三者的关系。重点抓好近期需求,高度重视中期需求,妥善照顾长远需求。在发展的重点上,应以实用技术为主,同时兼顾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西部大开发,目前应重点抓好基础科学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市场的开发以及科技人才的开发等。
二、科技大开发的重点和实施对策选择
(一)基础科学研究与开发对策
1.农业科研与开发。根据西部地区旱作农业的特点,要加大农业科研的力度。包括:(1)加强农作物、畜禽新品种的选育,建立和完善良种繁弃体系。要运用生物农业技术培育高产、稳产、优质、抗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株系及品系,选育生长快、繁殖力强,品质优良、综合经济效益高的畜禽新品种。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覆盖率和畜禽良种的更新率。(2)围绕提高粮经作物单产和生态农业建设,主攻旱作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的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生态农业和种草种树新技术。(3)开展生物农药试验研究,以便为发展农业提供低残留、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杀虫剂。(4)在灌溉农业区推广带状种植、“吨粮田”技术的基础上,围绕节水灌溉和综合开发,大力开展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及适宜的节水技术研究。(5)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攻关、星火计划”的科技引导、示范作用,研究、开发本区域现成的、有市场需求的、易于利用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农副优特产品。在林果业、养殖业和种养业现有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新的加工业技术和产品,推动科研攻关、星火计划更好与科技扶贫相结合。通过科技示范,启动贫困地区应用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
2.工业科技与开发。要紧紧围绕本省区工业未来发展蓝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能源工业为先导,以原材料工业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大中小型企业为依托,加快资源开发,实现加工增值,增加有效供给,以重保轻,以大带小,带动县市工业的发展。要以企业的技术进步来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并以产品结构的调整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由物质投入主导型向科技投入主导型的转变。对于能源、原材料工业,要以技术改造为核心,以计算机和各种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以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治理“三废”污染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和消化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对于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医药为主的加工业,要以新产品开发为龙头,努力增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要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武装基础技术手段,特别是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手段,促使试制的新产品尽快形成批量和规模,实现加工增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对策
要以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区开发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现有科研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基础,将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人才与自主开发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发展体系,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要大力筹措资金,引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对现有的工业进行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尽快完成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技术、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产值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要抓好科技创新工程、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专业对口的独立技术开发机构及科技力量进入企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加快新产品、名牌产品开发,推动企业引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各级政府要完善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改善吸引人才和投资的软环境,重视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联合研究开发。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技术成为西部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实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对策
1.生态建设实用技术。按照“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要求,围绕“三北”防护林、绿洲水源涵养林、防沙治沙林建设,黄河及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推广应用种草种树、小流域、水土流失、草场沙化、荒漠化的综合治理等实用技术。
2.小水利建设实用技术。要把农业水利建设,在鄂尔多斯、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开展水资源勘察和发展节水农业、生态治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低压管灌、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
3.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大力发展和推广以畜牧业为主的畜产品深加工,以林果业为主的果品加工,以棉花、大豆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工,以葡萄为主的酒类深加工,以玉米、土豆为主的淀粉深加工,以党参等为主的中药材深加工技术,培育和发展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融科技推广与生产为一体的技工贸营销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的进程。
4.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包括:(1)主要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技术。干旱、低温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地膜覆盖不但可改变农作物生长条件,还可缓解这一矛盾,而且节水增产的潜力也很大。玉米地膜种植亩增产150~300公斤,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无论是水、旱地,冬、夏麦区,山川原等地区,均有显著的节水和增产潜力。地膜洋芋、地膜谷子也具有巨大的节水和增产潜力。地膜覆盖技术的开发利用,将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耕作制度,大幅度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2)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及工厂化育苗。试验示范人工控制生长环境条件下的“工业化植物生产”以及高保温性能的日光温室设计、建造、栽培,病虫害防治、蔬菜无土栽培、贮藏保鲜技术开发,建设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地栽培相结合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推广应用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开展粮经作物育苗、无病毒苹果苗的繁育,无病毒洋芋、葡萄等苗术繁育,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提高土地利率。(3)电子计算机在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化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应用。结合“工业化植物生产”,开展电脑化灌溉施肥系统试验示范,推广小麦、水稻、糜谷、油菜耧播化肥深施技术。按作物种类及产量,应用测土施肥技术、生物肥料、微量肥料和植物生长剂。推广应用固氮、磷、钾菌的菌种,经工业发酵生产复合生物肥料技术,推广应用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等。(4)微生物发酵技术。秸杆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可节约粮食,变废为宝。此外,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可为人们提供副食类产品以及工业原料。因此,要大力推广饲草氨化和食用菌类生产技术。
(四)科技市场的开发对策
科技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与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西部地区科技市场的作用和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认识不足。在西部地区,部分行政部门和领导对科技不够重视,科技商品交易的外部环境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现有的科技市场可供转让的实用技术储备不足,可供生产部门选择的项目十分有限。三是技术中介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素质偏低,直接影响技术交易效果。四是重工轻农。大多数科技市场建在大中城市,而农村工业总产值已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1/3,但中小城市、农村的科技市场很少。
要采取下列政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1.要更新观念,强化认识。要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商品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充分认识科技市场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2.要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要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改变科技与市场结合不紧的局面。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各类科技计划的管理,推动科技计划进入市场运行轨道,使市场需求成为计划项目的重要来源,从而使计划项目及成果能够通过科技市场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领域。要建立健全科技市场管理体系,强化其管理、服务的功能,加强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和仲裁工作,规范科技市场的行为,使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针对科技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软科学研究,为科技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3.要建立科技市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营运机制。首先是要确定企业在科技市场的主力军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进步的投资主体已由政府转向企业。企业既是技术成果的买方,又是技术成果的卖方,具有技术吸收和扩散的双重功能。当前,科技市场发育缺乏来自企业方面的动力,企业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自身科技进步能力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按照市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方面的横向联合;引导大中型企业以优质名牌商品为龙头,通过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形成具备技术开发、生产、信息、服务功能的企业集团,从而启动企业的科技进步机制,使行业和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创新、扩散的主体。其次,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校、企业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要定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信息的方式交流给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便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科技市场沟通技术卖方与买方的联系。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也应加强本系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4.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科技市场的秩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商品,科技市场的运作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有符合科技工作的特点的技术贸易法律制度,以防止技术交易中的侵权行为和损坏国家、集体利益的行为发生。因此,要以《科技进步法》为主导,围绕解决技术商品交易、鼓励和放活科技人员、科研单位、企业、农民等生产部门和个人,建立健全科技市场的政策和法规、规章,使科技市场的运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5.要开拓农村科技市场,加强中介队伍建设。要在积极发展城市科技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农村科技市场。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能够全面、高效开展国内外技术贸易的经营体系。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效率、网络化、经营有序的常设技术经营机构。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要鼓励和支持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个体合伙和私营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农村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引导这些技术能人逐步发展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具备设立科技市场的地方,可由民营组织代行科技市场的部分功能。同时要不断加强中介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精通法律、掌握科技知识、熟悉科技交易业务的中介队伍。
(五)科技人才的开发对策
西部地区省区的科技人才密度、综合科技实力大都在全国居前列。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均比较高,10个省区中有5个居全国前列。省会城市中科技人员的密集度也很高。如兰州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科研和专业人才,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物理、化学、气象、农学、工程结构等学科有一批相当先进的设备。但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的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小城市和农村基层科技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断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人才资源的开发。
1.要转变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解决好尊重知识和人才的问题,把科技真正放在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上,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用新思路、新机制,通过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创新,让全社会都知道西部大开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要克服过去那种轻视知识、轻视人才、平均主义等思想,彻底清除在人才培养和成长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制约因素,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使广大知识分子坚定信念,自觉投身到西部大开发中去。
2.合理使用人才,减少人才浪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知识分子大展宏图、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人才使用问题上,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僵化的用人观念,破除在人才选拔问题上的论资排辈、用人唯亲的旧观念,树立选贤任能的新观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抓紧培养出一批既能在学术上拔尖、又能扎根本地的优秀“乡土”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3.加强人才培养,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大量流向沿海及东部经济发达省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机制和用人环境。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用环境吸引人,用政策激励人,用事业留住人。各级政府要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意识,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包括制定科学规划和优惠政策,并要为规划政策的实施作出具体安排和组织人事保障,以改变西部地区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