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创新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创新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创新论文,方位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0)01-0009-04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要使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并认清现实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呢?

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由其产生的前提决定的

考察现实社会主义的诞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现实社会主义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产物,而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虽然,我们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早产”的论点是一种幼稚的学术气,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西方资本主义首先开创的。作为发展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的一种道路,资本主义在东方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挫折,于是才产生了现实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必须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在东方某些社会担当起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任。现实社会主义就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代走上世界舞台的,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在俄国革命前,列宁对俄国国情的认识从总体上看是偏高的。他总是把俄国同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提并论,并一同列为处于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帝国主义”。但是,在俄国革命后,特别是在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以后,列宁对俄国国情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了。他强调指出,俄国之所以不能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问题就在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不文明状态。”(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627页。)他列举了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严重落后性,认为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提出和业已开始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与物质贫困、文化贫困之间的脱节”。(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4页。)就物质基础来说,列宁写道:“请看一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地图吧。在沃洛格达以北、顿河岸罗斯托夫及萨拉托夫东南、奥连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姆斯克以北这些一望无际的空旷地带,可容下几十个文明大国。然而在这些空旷地带上笼罩着的却是宗法制度、半野蛮性和十足的野蛮性。那么在俄国所有其余那些穷乡僻壤又是怎样的呢?到处都是几十里几十里的羊肠小道,确切些说是几十里几十里的无路地区,这样就把乡村和铁路隔离了开来,即和那连结文明、连结资本主义、连结大工业、连结大城市的物质脉络隔离了开来。这些地方,难道不也是到处都是为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性所统治吗?”(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24页。)列宁的这些话确实是有感而发。俄国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民风不开化,官僚主义丛生;在文化上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为文盲,非常落后。在这种发展条件下,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人对自己的落后国情也是长期认识不足。中国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的,一直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是:11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并存。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认清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确定一种社会的存在方位,必须有一套分析人类历史的历史观作为参照。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形态论,具有一整套的历史方法论体系。但用现在我们所能把握的历史的客观发展的尺度来衡量,现实社会主义是为解决其本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它是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用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现实社会主义否定的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而是“野蛮的资本主义”。

二、列宁的过渡时期论

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就非常重视对俄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在俄国“战时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失败以后,列宁认为,俄国并不具备足以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社会主义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力水平,俄国正处在一个相当长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很长的过渡时期在俄国是不可避免的。列宁说:“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那么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可能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过渡到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注:《列宁全集》第32卷第221-222页。)既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既然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为西方国家规定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适合于落后的俄国,因此,注重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就开始探索从一个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前进的特殊道路。他提出:“为了使‘我们’能顺利地解决我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就必须懂得,需要经过哪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补助办法,才能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24页。)

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认为,列宁在这里所说的经过“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补助办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就相当于西方历史发展中的资本主义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这样一个阶段上,西方实现了工业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各种条件,而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由于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过程已经被打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条件又不具备,因此,只能通过各种“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补助办法”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创造出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须的各种条件。从列宁的观点来看,肯定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渡时期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的过渡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存在于几十年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农业雇佣工人阶级。只有这样的阶级,才能够在社会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成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支柱,只有在这个阶级相当发达的国家里,才能够从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需要全国性的特殊的过渡办法。”(注:《列宁全集》第32卷第203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任务和目的是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对于西方经济文化已经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列宁所探讨的过渡时期是指在东方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它不是或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革命的问题,而主要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一个很长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组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条件。

列宁对俄国社会所处阶段的思考在他去世前口述的《论我国革命》中得到了新的升华。这篇文章是所有想了解现实社会主义的人们的必读之作。列宁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十月革命的不可避免性,他批评了那些畏首畏尾的改良主义者“只看到过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这条固定道路,而没有想象到,这条道路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相应的改变。”他说: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第一国际的一切英雄们,当然也包括苏汉诺夫在内,把这个论点真是当作口头禅。他们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俄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

“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那又怎样呢?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路线是不是因此改变了呢?正在卷入和已经卷入世界历史总进程的每个国家的各基本阶级的基本相互关系是不是因此改变了呢?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得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691页。)

在这里,列宁明确提出了俄国只能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列宁期望通过这条道路,使俄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概言之,列宁对俄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观点是:俄国正处在一个相当长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同时也就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高度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时期。列宁的这一论点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致使俄国社会发展和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运动都付出了过于惨重的代价。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如果以列宁的过渡时期论来反观中国的现代历史,我们应该认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构本应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运行的正常形态(当然不是说不应随形势的变化作出一定的更改)。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以及其他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新民主主义论并没有得到实际贯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了以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为主要认识根源的“左”的错误的严重危害,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这种深刻反思的结果,使我党对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回答: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应该指出,列宁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142页。)和“带有小农在居民中占多数所造成的特点的社会主义”(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156页。)的概念,但列宁对此并没有作出详细的阐发。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赋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鲜明而详实的含义,充分体现了其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实际精神。我们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还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这个提法一方面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比照方位,另一方面又坚持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的认定。既具有严密的学理性,又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从而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石。在中共十五大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四、从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看现实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

列宁晚年对俄国社会历史方位的判断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有相当的接近之处,这绝非偶然。为了正确认识由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现实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再回顾一下马克思的如下论点也许是不无意义的。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缩短分娩的痛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页。)他还说,不能把他研究西欧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变成普遍适用的历史哲学理论,人类在走向那种“在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能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并非都要重复西欧资本主义的道路,企图把他关于研究西欧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适用于所有国家,那是荒谬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确实是非常卓越的,他给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地认识和分析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但不管怎样,现实社会主义这种形式是经典作家所预料不及的,更是他们从来也没有论述过的。难怪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不无茫然地指出:“历史走上了奇怪的道路。”(注:《列宁全集》第28卷第375页。)西方有句谚语或许能更恰当地表述现实社会主义的处境:"Sail in uncharted water"(在未经探察和绘图的水域航行)。那么,在这种处境下应采取什么态度呢?十月革命后,改良主义者提出了“历史误会论”和“历史灾难论”,而列宁的回答则是,对于俄国革命的道路是用一切旧的教科书说明不了的,这里关键的是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坚定的探索精神(《论我国革命》)。他还说,“我们应当跟随实际生活前进”,“我们相信人民自己会比我们更善于正确地妥当地解决问题。”(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20、21页。)

列宁在跟随实际生活前进、勇敢地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之点),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死守教条,不求开拓,社会主义事业就受到挫折(苏联在这方面的教训尤为深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度创新,这是现实社会主义的生命。

【收稿日期】 1999-09-15

标签:;  ;  ;  ;  ;  ;  ;  ;  ;  ;  ;  ;  ;  

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创新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