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障碍的元认知技术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语文论文,障碍论文,技术论文,元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着眼于改变学生潜意识心理结构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由于其能够诊断学生出现问题的潜意识心理因素,重塑潜意识心理结构,因此在解决学生问题时不易出现“旧病复发”现象,且容易促进其所获得的积极知识观念、态度行为等性格化。运用干预程序来解决抑郁症、神经症和中学生、大学生的较严重的学习障碍、人格障碍等,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那么,小学生身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虽然并不严重却又“屡教不改”的小问题,能不能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高效地解决呢?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小问题,用小程序进行较小的元认知干预,效果极好。以一名小学生的阅读障碍辅导为例。 一、案例基本情况 王某,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生妈妈反映学生阅读能力差,有些懒惰。每次都把语文作业留在所有作业的最后才动笔,一写语文作业速度就很慢,磨磨蹭蹭,写不了几分钟就会起身去吃水果、喝水,或者上厕所,而且听到外边有什么声音也要离开写字台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总是不能安心写作业,所以每天要写到很晚,即使父母提醒教育了很多遍也不管用。 二、问题的诊断与对学生的认知辅导 第一次和学生见面谈及做语文题时,学生说感觉做语文题挺麻烦,完成习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明知该写哪个字可就是想不起来到底怎么写的现象,或者想了好长时间结果写出来的却是错别字。每次考试,自己辛辛苦苦把语文阅读题都做完也得不了几分,所以觉得学语文很难、很累,不想学语文。我告诉学生,其实现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可以分几类:有些考查的是日常积累,离开短文也能作答,属于基础知识范围,并不能代表你的阅读水平,比如考字音、选字形、写同类型词语等;而与短文有关的题目才是考查你是否“读懂”或“会不会读”的能力。纠正学生和家长以前错误的认知,把问题清晰化,使其看清自己到底是基础知识积累不够还是不具备做阅读的能力。而且能力的背后是知识,能力是由必要的知识转化而来,有了什么样的知识,就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同理,阅读能力低,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这样,运用智力知识观科学地解释了学科智力问题。 当被问及为什么每次都要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才写时,学生回答:“一到写作业的时间,就一下子想起英语,英语做完了就会拿起数学作业来写;有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拿起语文作业就不想写,就想换成其他的作业,所以语文就留到最后了。” 笔者适时向学生说明,当你面对数学或英语,心里不觉得难,整个人是轻松的,当你遇到难题也能开动脑筋去想以前老师是怎么讲解的,书上怎么写的。题目做出来了,你会很开心,觉得自己很厉害,带着更大的信心去做下面的题;即使没有做出来,也不会太受影响,大不了去请教家长或等老师讲解。但是一写语文作业,心里就有些害怕,怕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所以迟迟不写语文。而且一旦遇到不会做的题,就感觉语文作业更难了,你的心情就不能像面对英语和数学那样高兴,情绪是低落的。这时候大脑反应就变得更慢了,很可能你平时会的字也很难想起来,或者想起来也很可能是错的,你做出答案的速度就更慢。在这个过程中,你整个人会感觉很累。在笔者解释的过程中学生频频点头,表示理解和认可。 结合笔者询问和学生的叙述,做出了初步诊断:学生一到写作业时,就优先想起其他科目,或者一面对语文作业就不由自主地换成其他作业,其实都是一到某一条件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作出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这就是潜意识行为反应;而这种潜意识行为的核心因素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很多时候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会先想起语文之外的其他科目,或者意识到自己拿到的是语文作业,也控制不了自己放弃语文而选择英语或数学作业,这就是典型的心理活动中某些程序性知识在自动运行,是一种潜意识心理过程。当条件性情绪反应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出现一遇到写语文作业的情况情绪就会低落,其大脑生理智力就会下降,反映在做语文作业低效(提笔忘字,错别字频出),最后会在考试中以不理想的成绩为结果;接下来不理想的分数会引起家人和自己的不满而继续引发焦虑情绪,再度导致其形成否定自己的自卑思维习惯;消极的评价导致的消极情绪、他人评价产生的消极情绪、考试成绩下降导致的消极情绪汇合起来,加剧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影响力。这样就导致了其一到学习阅读或写阅读作业时就打不起精神来,没有好的学习状态。以此不断增强循环,导致了目前的阅读学习障碍现象。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系统增强循环状态图解如下:小学生阅读障碍元认知技术干预研究_元认知论文
小学生阅读障碍元认知技术干预研究_元认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