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指标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貌的直观描述,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给新农村未来景象绘制蓝图,使建设者有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按最终评价分值对现有农村状况进行定级,科学度量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了解和把握实际进程中各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协调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妥推进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提供量化管理依据;再次,指标体系可以起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地建设新农村的具体指导作用。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监测评价对比,可以找出建设新农村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现实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努力方向,从而为制定有关决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第四,指标体系还可以对新农村建设前景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动态跟踪与评估,可以定期向群众公布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确主攻方向,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全国各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来看,各地在制定量化指标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脱离实际盲目攀比,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地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述评
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属于典型的社会指标范畴。自从美国学者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1966)在其《社会指标》一书中提出“社会指标”概念后,有关社会指标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领域。目前理论界一般认同Kenneth Land对“社会指标”的概念表述,即“社会指标是测度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状况及长期社会变迁的各项资料”。[1]但是,对社会指标的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足够的可以收集的数据信息,社会统计调查也是一个实际的困难,因此研究工作一直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对社会指标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于对那些不易于进行定量测量的领域内,而对于社会因素对社会活动的定量影响分析,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2]虽然对社会指标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我国利用社会指标研究方法进行社会活动评估的实践,包括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评价指标、现代化评价指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等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却愈来愈活跃。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不少地方政府即着手开展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比较典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重庆市、北京市房山区、江苏省部分城市等。
重庆市推出了简便实用型的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主要领域。重庆市从本地实际出发,对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后,分别就产业发展、生产条件、农民收入、人居环境、农民素质、农村道路、社会事业、农村社保、文明风尚和民主政治等10个方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具体量化指标,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原则、五大任务、五项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通过公布“新农村建设10条量化指标”,有利于将新农村建设落实到一个可操作的层面上,首批启动的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将在3年内实现上述目标。
北京市房山区强调新农村创建的重要性,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创评体系。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创评体系包括农民住房、主导产业、劳动力就业率、医疗参合率、农户购物环境和文化大院建设等26项内容,并分为“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共4个等级。北京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充分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按照这一模型,房山已将全区分成了环境整治型、产业支撑型和整体改造型三大类型。据悉,房山区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之内,让全区46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初级以上标准,其中有100个村达到较高级或高级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
江苏省兴化市与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联合制定的戴南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期量化指标体系,经专家组论证通过后成为全省镇级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范本。该指标体系涵盖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包括粮食自给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等24项具体指标体系,并制定了每一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实现目标分值与序时进度。南京市江宁区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村级(社区)量化标准包括生产发展、社会文明、村容整洁等五大类32个量化考核指标。南京市浦口区出台了25条新农村建设详细标准,要求农村经济结构要逐步趋向合理,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比重超过75%。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要达到95%以上,村庄建设须有详细规划,无违章搭建、乱建,村内人畜生活要分离等。南京市新农村建设定量化标准注重可操作性。
湖南省部分市、州进行了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湖南湘西自治州统计局制定了“湘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量化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共设计了量化指标62个,其中:“生产发展”10个指标、“生活宽裕”20个指标、“乡风文明”15个指标、“村容整洁”10个指标、“管理民主”7个指标,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湘西州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征。湖南省还从加强新农村建设评价统计基础工作人手,如,省统计局要求各地统计部门改革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把明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纳入统计范畴,建立统计报表。特别是在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统计指标体系中,湖南省统计局除了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科技兴农、农村综合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的统计指标之外,还加强了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情况的民意调查,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社会统计内容,规范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计量方法。
二、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主要内容:一是依据正确的指标选取原则科学地筛选指标;二是合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模型,进行新农村建设水平综合评分。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以人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中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居民和谐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3]因此,评价指标的设定应能在真实、准确反映当地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的同时,突出反映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改善。[2]要反映农民群众比较关心和比较重视的一些内容,如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民增收、生活改善、教育与培训、文化建设、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等一些指标。以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发展意愿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评价原则
所谓科学评价原则指的是客观、准确、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评价原则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评价指标内容的科学性。我们所评价的每个指标均要对其内涵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评价指标本身也应有明确的内涵,在对其进行评估时,其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均应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由评价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应能客观的体现评价的目的。三是由评价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亦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任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其根据以及大致的模式。
3.简便可行原则
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时,要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具体实际出发,尽量简明扼要,既便于基层干部实际操作,又便于各级政府进行宏观指导。[4]大部分指标要能够从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或从公开信息及其转换结果中获得,个别指标可从有关主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中获取。总之,指标的设定应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既能全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面貌,又不能过于繁杂而不便统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在确保整个指标体系科学客观的基础上,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力求简便实用,并且在保证具有基本同等代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数据采集方便、来源可靠的指标。
4.系统性原则
“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概念,为此,选取的各个评价指标要力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综合比较权衡中,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能够系统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反映出新农村的主要特征和整体状况。在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用整体眼光,整体把握,综合采用各种方法予以解剖和重组,以利于最终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相关信息。既要科学、完整,又不能过于繁琐;既要使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涵盖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又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特征,以突出重点。因此,指标设置的涵盖面不能过窄,指标内容不能过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容加以反映。
5.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全面系统地反映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反映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特色。由于各地农村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千篇一律,应尽力反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指标。与此同时,可比性原则还要求所选用的各项指标要具有相互独立性,同一层次上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避免交叉重叠,否则就无法比较。评价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与客观条件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对未来的近期发展有所预见而力求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采用国内通用的、普遍认可的指标。指标设置尽量符合统计制度的标准要求,方法统一,口径一致,计量单位规范,以达到不同年份不同阶段的动态可比性。
6.导向性原则
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评价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评价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达标”程度的高低与否,更主要的还在于“引导、帮助被评价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5]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农村社会状态,不是孤立存在和静止不动的,因此,在确立各项评价指标时,既要能综合地反映出比原有水平的明显进步与全面发展,又要保证与全面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目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动态评价系统,从而更好地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导向性原则还要求在指标体系中突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选取评价指标及权数确定时,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以尽量体现生产力标准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三农”工作。根据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采用 AHP方法,主要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5个大的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并设置50个二级评价指标,详见表1。
1.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类指标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主要从生产要素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农业生产者权益等方面设置指标,突出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
2.生活宽裕
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指标体系反映了落实各项扶农政策,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客观要求。
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类指标着重于考察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弘扬地方纯朴民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情况。
4.村容整洁
我们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作为实现农村村容村貌美化的基本措施,纳入村容整洁管理范畴,共设置村容整洁类评价指标9项。
表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分类 基本要求 序号主要指标
生产发展类
1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率
2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率
3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
机制灵活,制 4经济活动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率
度创新,增大 5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保持率
投入,突出重 6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率
点,综合生产 7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能力明显提高 8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9农业主导产品率
10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比率
11小额信贷农户覆盖率
生活宽裕类 12“两免三补”和农民帮扶减负政策落
实率
13已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14村级道路硬化率
15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
落实各项扶农 16村民使用自来水比重
政策,扩大农 17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
村公共服务, 18义务教育普及率
促进农民持续 19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增收 20养老保险覆盖率
21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
22贫困人口脱贫人数
23人均纯收入
24基尼系数
25恩格尔系数
乡风文明类 26电视机普及率
27有线电视到村率
发展农村文化 28每百户农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
事业,弘扬地 29村民文化活动室建设达标率
方纯朴民俗, 30农村健康文化艺术团队建设个数
促进乡风文明 31优秀村规民约建设推广率
建设 32农民文化教育与科技培训率
33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率
34群体性上访案件控制下降率
35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
村容整洁类 3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37人畜共饮混居治理达标率
发展农村卫生 38农民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
事业,加强建 39村内公共厕所建设
设规划管理, 40建设规划率
美化农村村容 41200人以上农村居民点建设率
村貌 42规划执行率
43清洁能源使用率
44村级垃圾站建设
管理民主类完善村民自治 45村委会选举制度落实率
制度,加强农 46村民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落实率
村基层党建, 47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设
推动管理民主 48村级财务和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
建设 49新增村级债务控制率
50党支部建设合格率
5.管理民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农村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突出差异,就在于把“管理民主”纳入了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中。管理民主类指标主要反映新农村建设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动管理民主建设的情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确定以后,必须对各项具体指标赋权,并在进行同度量处理之后,再运用AHP常用的综合计分方法确定最后评价值(即将各项指标的标准化终值进行加总)。采用AHP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赋权方法较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赋权方法(本文不详细介绍)。在基本完成这套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必须继续做好如下工作,方可顺利应用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目标值,以利于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进程,既不落后,也不冒进。指标体系建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定各个指标在某个时期的临界值(或称目标值)。临界值的确定,可根据指标自身历史数据变动的特点、规律和可能性边界,并综合分析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也可参照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标准数量界限。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的量化指标只能表现新农村建设在某一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能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涵。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防止一切形式主义的人为达标活动,杜绝拿统一的标准生搬硬套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导向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把新农村建设狭隘地等同于村庄规划等表面化、简单化、运动化的形式主义做法。
二是建立县级以上评价标准实施体系。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旦建立,就应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理念,特别是应作为县级政府考核乡镇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有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标准值后,就可在填报报告期实际观察值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指数等方法,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地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测算,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各地要随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工作重点,把握主攻方向,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县乡政府要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政府要在充分利用评价结果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集合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要尊重农民意愿),适时适地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在坚持全面抓、长期抓的同时,中短期内既要照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又突出工作重点,不搞“胡子眉毛一把抓”,为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健康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标签: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量化管理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农民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