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论文_张珣

刍议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论文_张珣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急诊接收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2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边转运边治疗的院前急救模式,观察组则给予先进行治疗,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上急救车以及到医院时,生命体征出现较大变化,其中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增加,而组间相比发现,观察组更接近正常值,且观察组转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先治疗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转运期间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模式;急性左心衰竭;有效性;安全性

引言

急性左心衰竭属临床常见急重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急,病情凶险、变化迅速、病死率高,严重危及患者健康,故早期处理、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院前急救是此类患者抢救的重要一环,急救效果成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今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急诊接收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2例进行研究,均符合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4~83岁,平均(71.51±5.28)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7.21±3.54)年;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56~85岁,平均(72.53±5.19)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7.13±3.26)年。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得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先治疗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即首先进行现场急救,立即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状况,并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伴有烦躁不安或胸痛剧烈者可适量给予盐酸吗啡2~5mg镇静,视情况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解痉等药物,具体用药如下:西地兰0.2~0.4mg静注,速尿20~40mg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1~2片,氨茶碱0.25~0.5g静注。经过上述处理后,待患者病情相对缓解后再搬运至急救车上,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照组则给予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达到现场进行简单救治,迅速将患者移动至急救车后转送就近医院,在转移途中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就近送院的急救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上急救车时以及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统计两组转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其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呼吸、心率及血氧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上急救车时以及到医院时,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出现较大差异,观察组更接近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转运期间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转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作为临床上常见急症,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急性左心衰死亡的患者占所有死因的2.13%,研究认为,要想控制急性左心衰的病情发展,首先应重视疾病的早期处理。院前急救人员作为接触患者的第一场所,选择一种合适的院前急救模式将对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就目前来说,院前急救模式存在着先治疗后转运和边转运边治疗两种模式,但有关急救过程中具体的转运顺序尚未出现权威研究证实。对此,本研究针对急性左心衰竭的病情特点,对其采用先治疗后转运和边转运边治疗两种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上两组患者在上急救车以及到医院时,生命体征出现较大变化,其中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增加,而组间相比发现,观察组更接近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边转运边治疗往往会加重病情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点[5]:①搬运途中体位错误,影响心脏血液循环;②由于病情来势凶猛,患者情绪紧张,生命体征不稳定,增加耗氧量;③短时间内接受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未能达到一定效果,因药效发挥需要一定时间。而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则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急诊医师达到现场后立即展开抢救、建立静脉通道,稳定其各项生命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有效的缩短了到医院前的空白期时间,对其入院后续治疗打下有利基础,从而提高了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率[6]。且观察组转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的安全性更高,减少了转运途中恶性事件发生风险,从而控制病情进展。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院外急救过程中,采用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与生存率,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马坚.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165-166.

[2]许湘,杜斌,蔡榕.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9):75-76.

[3]晏中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35-37.

[4]陈延龙.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84.

[5]刘颖.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两种不同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50-52.

论文作者:张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刍议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论文_张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