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明清论文,文学创作论文,家族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09(2015)05-0062-08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1]。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在逐步交融过程中,回族对于儒家文化持认同态度,并积极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恢复,更多的普通回族百姓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农耕传家的家族,也积极入仕,并教育子孙后代,进而形成许多诗书传家的回族文学家族。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家族居于核心地位。以往文学史线性排列,通常仅写一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往往隐藏了文学史真实的样貌,许多作家作品未能写进文学史。而家族文学的研究正好丰富了某一时的文学史研究,从不同角度阐释文学,使文学史更加立体、真实。从家族的视角来研究古代文学方兴未艾,然而,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至于回族文学的研究较少,文学家族研究也是寥寥,如李小凤《回族文学家族述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古代回族文学家族的兴起及创作特征初探》(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1期)、《回族文学家族的文化特征及内涵——以陈埭丁氏家族为例》(伊斯兰文化,2011年8月31日)、《福建陈埭丁氏回族文学家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民族身份遗产与多元文化交融——泰州回族俞氏家族的个案考述》(中外文化与文论(26))等论文,简单介绍了古代回族文学家族的一些情况,或以具体家族为例来分析回族文学家族。因此,对于明清时期的回族文学家族进行整体上考察与研究,仍有开掘的必要。 一、明清回族文学家族及其创作情况 这里的回族文学家族是指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是回族,以文学为家学,有作品流传(现存或曾经存在),以此传承的同姓家族及其姻亲所构成的家族,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即可成立。据笔者统计,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有17家。 1.云南昆明沐氏 沐英,沐昂父,曾作《赠掌记刘彦昺之东阿》诗:大府多军务,频年案牍劳。趋廷宫漏转,簪笔殿香飘。柳外流莺语,花边立马骄。莫嫌州县职,汉业说萧曹。沐昂(1378-1445),字景高,有《素轩集》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为诗,卷十一为序,卷十二为记、跋。共收诗900余首,文章21篇,辑《沧海遗珠》(有四卷本、八卷本)。沐昂《素轩集》,与沐昂子沐僖《敬轩集》四卷、沐僖子沐璘《继轩集》十二卷,合称“三轩集”。沐崑,沐英六世孙,有《玉冈集》。沐绍勋,沐崑子,有《文楼漫稿》。 2.江苏南京金氏 金贤,金大车父,约生于景泰末年,字士希,号东园,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金大车(1491-1536),字子有,号方山,有《金子有集》一卷,朱彝尊《明诗综》载有《方山遗稿》(佚)。金大舆(约1494-1559)字子坤,号平湖,金大车弟,有《金子坤集》一卷。 3.山东益都杨氏 杨鸾,杨应奎父,字世亨,有《邈云草》一卷、《续草》一卷、《邈云三编》(《邈云诗草》)一卷、《词钞》一卷、《四编》一卷、《邈云楼文集》四卷、《悼亡诗》一卷、《选梦阁词钞一卷》、《诗集》七卷。杨应奎,字文焕,号渑谷,正德六年进士,《渑谷文集》(佚)《吟稿》《陶情令》一卷,《海岱会稿》一卷。杨铭,字子新,杨应奎子,有《群英吐华》《袜线集》。杨延嗣,杨应奎五世孙,杨珽子,字琳,初名演新,字梦受,有《青嵎集》。杨峒,杨应奎族人,有《杨书岩先生古文钞》二卷,《师经堂存诗》一卷,《书岩剩稿》一卷。杨绍基,杨岎子,杨峒侄,有《况梅斋诗草》一卷附《京江游草》一卷。杨滇,字南池,杨绍基子,有《邑先辈纪略》《趋庭录》。 4.福建晋江丁氏 丁仪,字文范,号汾溪,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诸稿散佚,其孙丁衍夏搜获少量散诗,刻为《归囊遗稿》。丁自申(1526-1583),丁仪堂侄,字朋岳,号槐江,明嘉靖二十八年、二十九年(1549-1550年)连登举人、进士,有《三陵集》十二卷。丁日近,丁自申子,明万历十七年进士。丁启浚,丁自申孙,字亨文,号哲初,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有《哲初诗集》《平圃集》。丁启汴,字享中,号东畴,有《香雨堂诗文集》。丁炜(1631-1701),字澹汝,号雁水,丁自申四世孙,有《问山诗集》十卷,《问山文集》八卷,《紫云词》一卷,《涉江词》一卷。丁(火阜),丁炜弟,有《沧露诗集》《沧露词》。丁莲,字青若,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易经萃解》十二卷,《聚景堂文集》。 5.云南昆明孙氏 孙继鲁,字道甫,号松山,嘉靖二年(1523)进士,有《破碗集》《松山文集》,《孙清愍公文集》一卷、《诗集》一卷。孙鹏(1688-1759),孙继鲁六世孙,字乘九、图南、铁山,号南村,有《来復堂存草》一卷,《二十四友韵》一卷,《南村诗集》(有八卷本、二卷本)。 6.江苏溧阳马氏 马从谦(1495-1552),字益之,号竹湖,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其子马有骅辑其遗稿为《竹湖遗稿》。马有骅,马世俊祖父,有《玉兰斋遗稿》。马性鲁,马一龙父,明正德六年进士。马一龙(1499-1571),马从谦从侄,字负图,号孟河,又号玉华子,嘉靖二十五年进士,有《玉华子游艺集》(有二十六卷本、八卷本),《髫年溪上上稿》。马世杰,马世俊长兄,有《欿斋集》《孑遗集》不分卷,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录《秦宫》诗一首:“阿房周阁百重环,美女充庭尽日闲。频望翠华终杳渺,亦如天子望三山。”沈氏评曰:“印合秦皇求仙,便觉词意俱新。”狄马氏,马世俊姐,八岁能诗。马伯绳,马世俊从兄,有《丸阁诗集》。马世俊(1609-1666),字章民,号甸臣,顺治十八年(1661)—甲一名进士,有《马太史匡菴前集》六卷,《马太史匡菴集》六卷。马宥,马世俊长子,有《溧诗近选》《砚畴集》六卷。马容,马世俊次子,有《谷含集》。 7.陕西同州马氏 马自强(1513-1578),字体乾,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有《马文庄公文集选》十五卷。马怡,字顺甫,马自强长子。马慥,字顾甫,明万历二年进士。马协,字恭甫,马自强三子。马朴,马自强侄孙,有《阆风馆诗集》二十二卷,《四六雕虫》十卷,《雕虫编》二十卷。马鲁,马朴五世孙,有《山对斋诗文存稿》二卷(马先登辑),《南苑一知集》,《论诗》二卷,《丛谈》二卷。马稢土,马自强五世孙,字相如,有《卷石斋语录》《白楼存草》。 8.安徽宣城詹氏 詹沂(1535-1617),詹应鹏父,字裕之,号鲁泉,明隆庆五年进士,有《洁身堂稿》。詹应鹏(?-1636后),字翀南,詹沂长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辑有《群书辑释疑》一书,已佚;著有《巢云阁集》及理学诸书。詹应凤,詹应鹏弟,著有《广教志略》;《宣城县志》录其诗《过闲云庵》一首,诗云:“久约到招提,春游共仗黎。不辞山北路,来向竹林西。远岫封残雪,疏篱带浅泥。十年曾过此,回首负幽栖。”詹希颢,詹应鹏子,有《清寂遗居文集》。 9.河南新野马氏 马化龙(1549-1603),万历五年(1577)进士,马之骏父。马之骐(1580-?),马之骏兄,有《静啸堂诗》八卷。马之骏(1588-1625),字仲良,与其兄同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有《妙远堂全集》四十卷,《妙远堂诗集》十四卷,《妙远堂诗钞》五卷。 10.云南永昌闪氏 闪继迪(?-1637),字允修,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一生著作颇多,有《羽岑园秋兴》《吴越吟草》《广山先生集》等,可惜均已佚失,《滇南诗略》、《诗源》等书中存其诗60余首。闪仲俨(1597-1642),字人望,一说字中畏,闪继迪长子,天启五年(1625)进士,闪仲俨著有诗集,已佚,现仅存诗一首,《寄答萧五云孝廉》。闪仲侗,字士觉,号知愿,闪继迪次子,天启七年(1627)举人,有《鹤和篇》三卷。 11.山东胶州法氏 法若真(1613-1696),字汉儒,号黄山,法寰子,顺治三年进士,有《黄山诗留》十六卷,《黄山集》(有六卷本、二卷本)。法樟,字岘山,法若真子,有《又敬堂诗草》。法橒,字舆瞻,一字书山,法若真子,康熙十八年进士,有《书山草堂诗稿》二卷。法宗焞,字中黄,法橒从子,有《墨山堂全集》《铁麓山房诗》。法辉祖,字稚黄,法橒从子,有《念庐诗》四卷。法坤振,法若真曾孙,字兰野,一字怡斋,有《怡斋集》四卷、《西墅词》一卷。法坤厚,法坤振弟,字南野,一字黄裳,有《荫松堂诗集》十六卷,《白石居文集》四卷。法士谔,法坤宏从子,字尺永,有《疥驼集》《艾炷集》《拟金源宫词咏史》《小乐府》。 12.浙江仁和丁氏 丁澎(1622-1686),字飞涛,号药园,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有《扶荔堂诗稿》十三卷,《扶荔堂诗集选》十二卷,《信美轩诗选》一卷,《扶荔堂文集》十二卷,《扶荔词》三卷。丁瀠,丁澎弟,字素涵,号天庵,有《青桂堂集》《秉翟词》一卷。丁灏(1637-1718),字勖庵,《鼓枻文集》。顾永年,丁澎女婿,有《梅东草堂诗集》(有七卷本、九卷本)。 13.江苏泰州俞氏 俞铎,俞楷父,清顺治九年进士。俞濲,俞铎侄孙,俞梅父,字锦泉,号言隐,有《留香阁诗选》。俞楷(约1652-1710),字陈芳,号正林,俞濲子,有《俞子弟一书》十三卷,《霄峥集》选其诗。俞梅(1669-1718),字师岩,一字太羹,俞濲次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有《云斤诗集》不分卷,《甲申集》一卷,《梦馀集》一卷,《承仁堂诗集》一卷,部分作品收入到《霄峥集》。俞焘,俞梅子,《霄峥集》选其诗。俞廷元,字素兰,俞堉、育圻姐,工诗。俞堉,俞焘子,字容万,号衡皋,有《率意吟》一卷。俞圻,俞焘次子,字越千,号让林,有《剪春词》一卷(今存),《剪烛吟》一卷,《截流吟》。俞国监,俞圻子,字玉衡,号澄夫,有《樵月山房诗集》。 14.江苏山阳杨氏 杨开沅(1662-1713),字用九,号芷畹,杨臣子,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有《杨禹江集》不分卷。杨开泰,杨开沅弟,字汇征,有《春帆》《南村草堂》,《爱日轩诗》一卷。杨庆之,杨开沅五世孙,字云五,号笏山,有《一草亭诗草》六集六十卷。杨才瑰,字赋臣,康熙三年进士,有《廿一史纂要》,《云间皋声堂诗》二卷。杨光曾,杨才瑰后裔。杨寿恒,杨光曾之子,字大声,号弢也,有《蠡测集》《热恼篇》《梅花书屋诗钞》,惜不传。 15.福建福州萨氏 萨玉衡(1745-?),萨大年父,字葱如,号檀河,有《白华楼诗钞》四卷,《焚馀稿》一卷,《白华楼诗钞笺注》五卷,其子萨大年笺注。萨大文(1820-?),萨大年兄,字肇举,号燕坡,与弟合著《荔影堂诗钞》二卷。萨大年(1826-?),字肇乾,号兰台,(字兰台?),道光三十年进士,与兄合著《荔影堂诗钞》二卷,《白华楼诗钞笺注》五卷,萨大年笺注。萨察伦(1785-1862),字肇文,号珠士,有《珠光集》四卷。萨龙田(1811-1881),萨察伦族弟,字肇珊,号燕南,有《湘南吟草》一卷。萨树堂(1814-1849),字大滋,萨察伦子,有《望云精舍诗钞》一卷。 16.浙江钱塘李氏 李若虚(约1755-1824),字实夫,有《实夫诗存》六卷,《海棠巢词稿》一卷。李瑜,李若虚之子,字念南,有《怡云书屋诗钞》《李念南诗集》不分卷,《李子瑾文录》二卷。李璲,李若虚侄子,有《白鹤山房诗钞》不分卷。 17.江苏南京蒋氏 蒋国榜,辑《醇雅堂诗略》六卷,有《饮恨集》。蒋国平(1894-1911),字平叔,蒋国榜弟,有《平叔诗存》二卷。 明清时期回族文学家族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据笔者统计有142部文学作品集,其中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有81部。还有不少作家的作品未能完整保存下来,遗稿被后人整编成集。如福建晋江丁氏家族的丁仪,据载他“为诗本性情而谐音律格调,卓然名家”[2]。其诗稿如《蜀道之行》《崎岖旅途》都已散失。后来,其孙四处搜集部分,刊刻行世,名曰《归囊遗稿》,仅一卷,光绪刊本福建师大图书馆藏。再如江苏溧阳马氏家族的马从谦著述甚丰,有《四子书心得》《尚书毛诗日记》《札记同兰集》、《诗论稿》四卷、《应制稿》二卷和《诗文集》十八卷,大多佚失。其子有骅将遗稿辑为《竹湖遗稿》。还有的作家仅有个别作品收录在选集里或者地方志中。如云南永昌闪氏家族的闪继迪,一生著作颇多,有《羽岑园秋兴》(一作《雨岑园秋兴》)、《吴越吟草》《广山先生集》等,惜均已佚,《滇南诗略》《诗源》等书中存其诗60余首。有的人甚至仅存一首。据1805年版《宣城县志》载安徽宣城詹氏家族的詹应凤只有《过闲云庵》传世。诗云:“久约到招堤,春游共杖藜。不辞北山路,来向竹林西。远岫封残雪,疏篱带浅泥。十年曾过此,回首忽幽栖。”又如江苏南京金氏家族金贤,《明诗纪事》丁签卷九录其诗《赠刘松隐》一首:“松隐先生屏俗缘,三层高阁咏游仙。我来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风白昼眠。”[3]还有的作家作品迄今未见,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二、明清回族文学家族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 明清回族家族在地域分布上较广,17个家族分布在八个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陕西、云南。这些家族西北到陕西,西南到云南;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省之内有11个文学家族。这些家族分布不均、大小不一,有的家族只有两人,如江苏南京蒋氏家族,仅有蒋国平、蒋国榜两兄弟。有的则延续明清两代,二百余年,如福建泉州陈埭丁氏家族。 (一)明清时期回族文学家族时空分布情况 为了在整体上对明清回族文学家族进行了解,以便分析其整体特点,笔者据现有材料将这17个家族按地域分为八个地区,并标注时代作为时间坐标,同时统计了各家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家族内部人数、考取进士人数、家族创作作品数目及现存作品数目,如表1所示。 据统计,明清时期的17个回族文学家族按照地区分布分为八类:1.江苏,南京金氏、溧阳马氏、泰州俞氏、山阳杨氏、南京蒋氏;2.云南,昆明沐氏、昆明孙氏、永昌闪氏;3.浙江,仁和丁氏、钱塘李氏;4.山东,益都杨氏、胶州法氏;5.福建,晋江丁氏、福州萨氏;6.陕西,同州马氏;7.安徽,宣城詹氏;8.河南:新野马氏。 这17个回族文学家族按时间分为三类:一,家族文学活动在明代,包括云南昆明沐氏、江苏南京金氏、安徽宣城詹氏、河南新野马氏、云南永昌闪氏五个家族。二,家族文学活动跨明清两代,包括山东益都杨氏、福建晋江丁氏、云南昆明孙氏、江苏溧阳马氏、陕西同州马氏五个文学家族。三,家族文学活动在清代,包括山东胶州法氏、浙江仁和丁氏、江苏泰州俞氏、江苏山阳杨氏、福建福州萨氏、浙江钱塘李氏、江苏南京蒋氏七个文学家族。 (二)明清回族文学家族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 1.在时代阶段上:明代时期,回族文学家族分布较为分散;清代时期则相对集中;且由明至清,家族数量在增加。明代五个家族分别是四个不同的地区:云南、江苏、安徽、河南,较为分散。清代七个家族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个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2.在空间分布上:这些家族多分布在沿海省份,并随着时间发展而兴盛。这17个家族,江苏占了五个,浙江、山东、福建分别两个,云南三个,陕西、安徽、河南分别一个;沿海省份的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有11个家族,约占总数的65%,这11个家族除了江苏南京金氏家族只在明代活动,其余10个家族均在清代或跨明清两代活动,在清代沿海地区家族更为繁荣,浙江的两个家族均在清代发展起来。云南一地有3个家族存在,主要活动在明代,到了清代逐渐没落了。 3.在作家作品数量上:家族数、家族人数与作品数量及现存作品数量呈正相关。江苏的5个家族有23位作家38部文学作品集,存集22部;云南的3个家族有11位作家13部文学作品集,存集8部;浙江的2个家族有7位作家15部文学作品集,存集13部;山东的2个家族有13位作家29部文学作品集,存集18部;福建的2个家族有15位作家37部文学作品集,存集13部;陕西的1个家族有4位作家10部文学作品集,存集8部;安徽的1个家族有4位作家3部文学作品集,作品均散佚;河南的1个家族有3位作家3部文学作品集,存集3部。可见,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家族越多作家及作品也越多。其中,山东的两个家族作品较其他家族多,保存下来的作品亦多。 4.在进士数量上:明代进士多于清代,江苏、福建地区进士较多。17个回族文学家族中,中进士者,二十八人。其中,有十八位是明代取得功名,十位在清代取得功名。这与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不无关系。在地区上,江苏、福建较多,分别为9人、6人,占进士总数的一半还多。除了云南昆明沐氏、浙江钱塘李氏无进士外,其余十五个家族均有进士,其中河南新野马氏家族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 三、明清回族文学家族的几个鲜明特点 (一)家族文人既有结社雅集,又不囿于文学创作 这些诗书传家的家族风雅大兴,常常集会结社,创作雅集,不少因创作赢得诗名;然而他们又不囿于文学创作,对于书法、绘画、农业、水利等多方面均有涉及,展现出另类风采。山东益都杨氏家族的杨应奎辞官归乡以后,与石存礼、刘澄甫等八人结诗社于北郭禅林,所作诗作收入《海岱会集》。不少回族文人在当时亦有诗名。又如浙江仁和丁氏家族的丁澎因与同里陆圻、柴绍炳、沈谦、陈廷会、毛先舒、孙治、张纲孙、虞黄昊、吴百朋十位诗人结社于西湖之滨,合称“西泠十子”。丁澎通籍北上后与宋琬、施闰章、张谯明、周茂源、严沆、赵锦帆,唱酬日下,因又称“燕台七子”。还有的是回族文学家族里的成员并称。如丁澎与仲弟景鸿、季弟潆皆以诗名,时称“盐桥三丁”。江苏南京金氏家族的金大车金大舆两兄弟,江南诗坛,负有盛名,并称“金陵二金”。江苏溧阳马氏家族的马世俊与同胞兄长马世杰,两人都以诗闻名于江右,时人并称“二马”。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回族文人在创作有一定的成就,同时回族文学家族内部文学风气甚浓。 回族文学家族内的文人不仅仅囿于文学创作,不少诗书画兼擅,有的还身兼数能。如山东益都杨氏的杨应奎平生喜爱博览群书,精研王右军书法。江苏溧阳马氏家族的马一龙,亦擅长书法,他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而且研究领域很广,并对自然科学研究也有涉及,至今还有《农说》一书。山东胶州法式家族的法若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书画作品。历来论者谈及法若真书法,皆认为此人才气横溢、不受拘束,书法“惟其意所欲为”。著名文人安致远在《黄山诗留》中说:“盖少时以诗名,书画则其余。”陕西同州马氏家族的马鲁,罢官后居家课徒读书白娱。“关学谈理者多,而游艺者少。自天文、地理、星命、壬遁、勾股之术。无不精研细究,而类著之,其诗文工力尤深”[4]。江苏山阳杨氏家族的杨开沅,注重实用之学。对于东南一带,特别是他家乡一带的江淮水利很有研究。出仕后,他写给康熙帝有关东南一带水利问题的文字,受到康熙帝的赞赏。帝又命他编修《方舆考略》,并参加编写《御选唐诗》《月令辑要》等书籍,足见其学问渊博。这些都展现出回族文人在各领域的才能。 (二)才气不凡的女性作家 回族文学家族人才济济,不仅男子诗文并长,女儿也展现出不凡的才气,不少家族内出现女性文人。如福建晋江丁氏家族的丁报珠,丁炜女儿,字含章,聪慧过人,幼承家学,能诗善文,年十九未嫁而卒,曾作《越中寄父》一首,诗云: 遥望白云飞欲回,亲闱长隔蓟门隈。凭栏乡国知何处,寂寞庭前花又开。 此诗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宦游在外的父亲的无限思念。时人大为惊异,誉其为“神童”。惜其年十九时尚未过门婚配就香消玉殒了。丁炜有诗《哭亡女》六首: 旧棹书来就北移,无端玉陨转堪疑。 始知多慧原非福,肠断当年咏絮诗。 女美生前白傅夸,清心丽质比幽花。 凤凰未驾钗先折,寥落箫声隔彩霞。 江苏溧阳马氏家族的狄马氏,是马世俊的大姐,长世俊两岁。她和马世杰、马世俊为一母所生,他们三人“幼时相率入塾,不掏男女异长之例”[5]。狄马氏“八岁能诗”[6],她是马氏家族中的女诗人。在《匡庵诗前集卷四》中,附载有她的七律一首。她在这首诗中赞扬家族众弟兄的才华,也感叹弟兄们的怀才不遇。全诗如下: 月照池花砌草间,桂丛天际孰能攀? 临流上下如分影,对镜悲欢失故颜。 南北卜居虽隔院,弟兄校史不输班。 风云何事沾闺管,休讪诗成片纸悭。 浙江仁和丁氏家族的丁氏,字一揆,丁大绶女,丁澎妹,出家为尼,号自闲道人,栖雄圣庵,著有《茗香词》。《众香词》录存《菩萨蛮》《凤栖梧》二首。今录如下: 菩萨蛮 冬日写梅作 素梅点点铺香雪,疏篁渐长凌云节, 同结岁寒盟,冰霜不易心。 罗浮当日种,翠羽双栖共, 看取绿盈枝,和羹结子时。 凤栖梧 观庭梅 半折瑈蕤香暗吐, 相对盈盈,似欲将愁诉。 傲骨天生谁与护, 可怜零落埋荒圃。 忆昔广平曾作赋, 千载寥寥,若个知音和。 受尽几多霜雪妒。 算来总是东皇悮。 江苏泰州俞氏家族的俞廷元,字素兰,俞梅孙女,工诗,有《送蘅皋、让林两弟北上》《哭夫》诗二首。其《哭夫》诗云: 一闭铜棺倏五年,相依形影繐帷前。 纷纷血泪啼枯后,只是春深怕杜鹃。 丈夫逝去五年后还令诗人悲痛不已,生前在一起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伤心之时,不忍听见杜鹃啼叫,这样只会徒增伤心。表现出失去丈夫的无限悲痛。 现有资料能查到的回族女性作家并不多,但从这仅有的几位女性作家身上可以看出,以诗书传家的回族文学家族内部情况可见一斑。 (三)创作作品较多,各体兼备,无论体裁、题材 与其他少数民族相较,虽不及满族、蒙古族文学家族作品那么多,相对于白族、壮族、土家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回族文学家族的文人及文学作品还是较多的。体裁上无论是古体诗歌,还是律诗绝句;无论是词,还是古文,可谓各体兼备。在题材上写景抒情、描写山水田园、关心生民疾苦、心系天下、民生风俗等等,网罗各种。 体裁上,如福建晋江丁氏家族的丁炜,现存作品包括了诗、词、文。《问山诗集》十卷,收诗702首,其中古乐府诗29首;卷二收五言古诗71首;卷三收七言古诗38首;卷四收五言律诗165首;卷五收七言古诗228首;卷六收五言排律18首;卷七收七言排律2首;卷八收五言绝句45首;卷九收六言绝句13首;卷十收七言绝句93首。《涉江词》一卷,已散佚。《紫云词》一卷,收词192首,咸丰四年丁拱辰刻,光绪八年、二十四年递修本。《问山文集》八卷,收散文93篇,有康熙希邺堂刻本、咸丰四年雁江景义堂刻本、光绪八年刻本。[7] 再如浙江仁和丁氏家族的丁澎,现存作品诗、词、文兼有,《扶荔堂诗稿》包括风雅体30首;拟古乐府93首;古逸歌辞19首;五言古诗43首;七言古诗22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97首;五言排律8首;五言绝句34首;七言绝句70首;凡一十三卷,共526首;收录丁澎入仕前所作诗歌,包含《西泠十子诗选》中所收录的一百首诗歌。《扶荔堂诗集选》内容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按行迹分杂集、京集、游集、居东稿四类,包含燕台七子诗刻中的《信美轩诗选》68首诗歌。《扶荔词》四卷,《扶荔堂文集选》十二卷,选文96篇,按题材分为序、议表、策对、史论、书牍、纪传、赋、题跋、墓碣、铭等。 题材上,江苏南京金氏家族金大舆山水诗写得恬静清新,新鲜活泼,意趣横生。如《白下春游曲》之一: 江南春暖杏花多,拾翠寻芳逐队过。 满地绿阴铺径转,隔枝黄鸟近人歌。 山东益都杨氏家族杨应奎田园诗乡土气息浓郁,文文风淳朴实在,吟之朗朗上口。如 田畴时雨足,禾黍正油油。 闲步看青野,偶然随海鸥。 (《渑水田家》) 江苏南京金氏家族金大车《归途杂诗》之二“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反映了农民生活艰辛苦难,描绘农村的悲惨情景:江苏溧阳马氏家族的马世俊在他去世一年前写的《闷雨》一诗,表现了他身处他乡仍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 虹脚仍生雨,云端未肯晴。 柳因牵荇带,竹响杂蕉声。 客思怜浮梗,乡愁问市粳。 荒田湖水畔,闻道未能耕。 同样也有大胸怀,忧国忧民的诗作,云南昆明孙氏家族孙继鲁《破碗集》中有一首历代称颂的七言绝句,表现他关心国家的情怀: 忧国忧民意自深,谏章一上泪满襟;男儿至死心无愧,留取芳名照古今。 还有描写藏族人民风俗生活的诗歌,如浙江钱塘李氏家族李若虚《西招杂诗》(其六): 锦伞蛮靴马上娘,笑开金埒作盘场。 惯从云外落双雁,不解红闺针线箱。 这首诗描写了藏族妇女骑射围猎的情景,展现出箭射双雁的高超射技,展现了藏族妇女不善针线的飒爽英姿的形象。 总体来看,明清时期的回族文学家族,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壮大,他们积极入仕,重视科举制度,发展家族文学,表现出多重特点。通过梳理明清时期的回族文学家族,从家族的视角发现新的文学现象,可以更好地把握和了解回族文学,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的文学史。标签:文学论文; 江苏南京论文; 明清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艺术论文; 诗歌论文; 马世俊论文; 杨应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