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做好新时代基层农广校“领头雁”
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核心在于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作用不可替代。基层农广校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主心骨”,是学校的协调者,是教育管理的指挥者,其作用不可忽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下,如何做好一名基层农广校校长,带出一支好队伍、办出一所好学校、练出一批好学员,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树立大局观紧跟大政方针政策
与其他教育相比,农民教育培训更具复杂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高政治站位。基层农广校校长作为学校的一面旗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要熟悉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要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特点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农业农村部相关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要能够成为传播理念的宣传员,为农民解读政策、点化思路,进行技术传播、技能指导;更要成为贯彻落实的指挥员,既能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的阶段性规划,又能够实践推进,让规划内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保持全局视野。基层农广校校长在开展工作时,应牢固树立大局观,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统筹考虑,既要围绕“三农”发展办农民教育,又要跳出“三农”看农民教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态设计规划,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注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要对当地农民教育培训有全局性掌握,了解哪些地方工作开展得好、哪些地方工作相对较弱,建立一定奖励机制的同时,建立帮扶机制,鼓励“优秀”带动“落后”。
分类商品学以《商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阐述食品、纺织品、日用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应用技术等,本部分内容中如果采用纯理论教学不仅抽象而且空洞,许多教师通过配以示例、图片、影像等方式,但效果仍不佳。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让教师将课堂内容讲解清楚,让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因此,从软硬件设施上很难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海南大学目前还没有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基地、教学实验室,更不用说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设施的配备环节薄弱。
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本身是一项艰苦的事业、特殊的事业,需要有持久的工作热情和拼搏精神。“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这些在艰苦创业时期形成的农广精神,在今天仍然适用。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三农”工作者,基层农广校校长就要爱农村与爱农民,要把农民真正放在心上。
树立学习观增强自身能力素质
在工作中培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培养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深厚的情感。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三农”工作艰巨而特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基层农广校校长既是校长,也是老师,也是学员们的朋友。基层农广校校长作为学校的“火车头”,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要在工作中培养对“三农”的情感,培养对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情感,发自内心地热爱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用心施教、用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亿万农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广大基层农广校校长要对标总书记,把农民当亲人,对农村农民念兹在兹。
向书本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式跟教科书般的学习,更是对政策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是对农民教育培训理论的熟知。学习的素材既可以是文件、意见、规划,也可以是领域内专家的著作,还可以是主流媒体上的评论、报道、通讯等内容。
向实践学习。毛泽东同志讲过:“实践出真知”,说明了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实践中获得。“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基层农广校校长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中,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力、解决问题的脑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注重总结规律和经验,服务事业。
“前些日,我们行踪暴露,唐烈再次派人对我们展开了追杀。这一次,他派出了唐门三公子唐飞荫和五公子唐飞霄。二人皆出自奇门遁甲流,奇门为术数阵法,遁甲为机械机关。唐飞荫擅奇门之术,深谙师父的阵法防御之道,而唐飞霄的机甲术攻防兼备,与奇门之术配合无间,我们根本无法抵挡。师父拼尽全力,最终与唐飞荫同归于尽,为我争取了逃生的机会。”
向先进学习。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一些省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模式,中央农广校也曾就农民教育培训“十大模式”出版过相关书籍。同时,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农村、能力突出、带动力强的杰出农民,他们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基层农广校校长只有学习先进经验,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教学管理优势,才能更好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上新台阶。
树立爱农观培养“三农”工作情怀
创新工作思路。农广校长期服务“三农”,具有群众长期认可的深厚思想积淀和组织信任基础。面对新媒体、新主体、新载体的挑战和冲击,农广校的各项业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定式,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是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培训需求,科学谋划教育培训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进和丰富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精准性,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对农广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吸引更多农民走进农广校。二是进一步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广校系统、农业院校、涉农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作用,通过联办共建等形式,为农村大规模培养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广大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项目路演和技术技能比赛,创造机会条件,让参训农民跨省区交流,拓展理念视野。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这就更加要求每一位基层农广校校长,要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农广校校长只有真正热爱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只有把学员当朋友、当亲人,把农广校当成自己的大家庭,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把情怀融入工作。从事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人,有很多都是生于农村、长在农村,甚至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广阔天地,他们本身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就有着深深的情感。基层农广校校长要经常想想自己的初心,当初为什么学农业、干农业,切实做到深知“三农”、心系“三农”、热爱“三农”,将这份情怀化作工作的干劲儿,化作讲台上的认真负责,化作田间课堂中的一场场生动教学。
树立体系观打造精品培育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发达地区,个税递延保险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对高收入群体的保障偏好非常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个税递延保险发展过程所遭遇的问题必然会更加复杂,如果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不能够形成,个税递延保险发展将举步维艰。
农广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也是农民自己的学校,是一艘农民教育培训的“航空母舰”。农广校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拥有着四级建制五级办学的庞大体系。基层农广校校长们要积极树立起体系观。
多与上级部门沟通。作为基层校长要经常向农业农村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部门汇报请示工作情况及成效成果,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要争取将培养高素质农民摆上各地党委政府“三农”工作重要日程。同时要与主办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争取主办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层校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困难与问题,也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或中央校反映。
多向其他农广校“取经”。体系中工作做得好的基层农广校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基层农广校校长更要摆正心态,多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提高水平。
多关注田间学校建设。农民最好的学校是在田间地头,收获最大的地方也是在田地。基层农广校校长要给予田间学校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打造一批高水平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夯实实践基础,促进农广校体系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为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供实训支撑。
取上述采集的所有唾液样本,用细菌DNA提取试剂盒D3350-01(OMEGA,美国)提取其微生物总DNA;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各样本DNA的完整性,并从中选出浓度≥20 ng/μL、OD260/280>1.7、电泳带上有明显主带的样本作为合格样本,-80 ℃保存备用。
二是融合推进招商引才。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模式,整合招商、引才、项目服务“三大功能”,成立招商引才局,对照“2+2”产业设立四大产业分局以及项目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对全区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人才政策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推行“产业+科技+资本”的招商模式和“行业+部门+载体”的招商机制,推动招商引才局与各园区板块的深入融合,重点主攻高成长性项目、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华脉光电、马威电机、海龙电气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姜堰。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供稿)
标签: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