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邦陇小学 彭菊香
城里的学生有巧夺天宫的豪华学习环境,农村学生有天然生成的自然学习环境,但对于学生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来说,再豪华的学习环境都比不上农村朴素的天然环境。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数学、语文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 体验并从中学到知识。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农村小学有着天然的学习环境,更不应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科学。应该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校园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环境是一个没有加修饰的天然环境,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这个天然环境里学习科学,让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睛观察到大自然的天然形象,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探讨到大自然中的知识和秘密。
带孩子们从生活中挖掘到活动内容,从教材中很难挖掘到学习活动内容。但从生活中很容易发现科学活动中的内容。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 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 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农村的每个家庭都种着许多种蔬菜和水果,同学们不用花钱买就可以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 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材料就没有那么丰富,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学生兴趣也就没那么浓厚。课堂气氛也没这么活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 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这就是农村学生学科学的有利条件。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找到答案后,生活中的疑惑也就随之解开了。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例如:在 《溶解》 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糖水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中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这就是直观形象起到的最大作用。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 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和家乡的名画名草以及熟悉的农作物,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个个滔滔不绝地抢着说。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 《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 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还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知识的发源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大自然。就让我们带着学生回归到知识的发源地,学习探究新的知识,发现更多的奥密。探讨到丰富多彩的原始知识。让农村学生理想的翅膀长得更硬,飞得更高。
论文作者:彭菊香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情境论文; 环境论文; 知识论文; 农村论文; 生活中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