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兼论“魔术”一词的名称与现实的关系_魔戒论文

中国魔幻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兼论“魔幻”二字的名实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实论文,隐忧论文,二字论文,中国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名”从“实”出:命名从西方魔幻片开始

       近年来,以传奇性见长的神怪小说、民间传说等题材开始被广泛纳入中国电影创作阵营中。国内电影市场上,逐渐开辟出一条名为“东方新魔幻”的电影类型之路。

       然而回顾魔幻片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无论是学界研究、业界话语,还是狂轰滥炸的媒体报道,每个人都可以将“魔幻”二字挂在嘴边,但对“魔幻”之名与“魔幻”之实的关系鲜有深入探讨。先秦哲人早已有过对“名实关系”的论述,《论语·子路》里就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论断。胡适先生在论述先秦名学时也指出,“名对于人类认识事物的用处极大”①。厘清中国魔幻电影的名实关系,不仅有助于魔幻片这一类型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也有利于电影投资人、制作者的精准营销,从而使中国魔幻电影能够取得健康持久的发展。

       追溯魔幻片的源头时,很多人大概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这样几部电影——《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我们知道,按照国外关于类型电影的划分,这些电影理应归属于Fantasy即幻想片一类。大英百科给Fantasy下过这样的定义:首先它包含现实时空所不具有的奇幻场景;其次它往往在故事中设置一些超能力或者非人类的角色。代表作品就是《指环王》。②很显然,魔幻片跟科幻片、奇幻片一样,都属于幻想片的范畴。而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魔幻”二字,却是由国内学者首先命名的。

       早在2001年9月,《指环王》《哈利·波特》两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的严敏研究员就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进入电影魔幻世界的文学作品》的文章,作者在文中作出大胆预测,随着《指环王》《哈利·波特》两部片子的热映,“将带出魔幻片这一新类型电影的热潮”③。这大概是中国学界首次将“魔幻片”视为一种崭新的电影类型来看待。2006年,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他认为出现了“第13个电影类型——魔幻片,比如从《指环王》到《哈利·波特》到《纳尼亚传说》都是魔幻片。”④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魔幻片”这个基本的概念问题,他们还只限于现象的总结,关于“魔幻片”这一概念始终缺少学理上的确认。

       2007年又有研究者指出“魔幻片应该是神魔奇幻片的简称”,并提出“魔幻片作为一个类型电影的确立,应该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它的诞生与电脑特技的发展密不可分”⑤。进入2008年,在电影《画皮》的带动下,东方魔幻片的名号正式打响,对魔幻片的讨论也开始渐成趋势。这一年,一篇“为魔幻电影正名”的文章刊登在《电影文学》上。该文从类型电影的界定入手,指出“魔幻电影一般是根据魔幻、志怪、神话故事为原型改编的,他们有着很强的善恶冲突。……大部分电影以古代为历史背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是对现实的一种夸张化的隐晦再现。影片往往讲述的是一个英雄历险故事。”

       对魔幻片命名的努力到这里似乎有了一定成效。但从研究者对“魔幻电影”的描述来看,“魔幻片”仍然容易跟神话、奇幻、英雄史诗等影片相混淆。

       追究起来,国内最早使用“魔幻”描述一种艺术类型首先出现在文学领域。1980年代,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被译成汉语介绍到中国。《百年孤独》被国外学者描述为“Magical Realism”文学,国内通常将之译为“魔幻现实主义”。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电影流派和类型的命名来看,早有借用文学用语描述电影现象的先例,比如“左翼电影”“新历史主义电影”“伤痕电影”等。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当国内研究者开始为《指环王》等影片归类时,也许不自觉地受到“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称的启发。“Magical Film”显然比“Fantasy Film”更具有“魔力”,也更容易将《指环王》这类深具魔幻气质的电影与《绿野仙踪》之类的童话幻想片、《星球大战》这样的科学幻想片区分开来。产品的精准定位有利于目标观众群的进一步划分,这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可惜,以上所提到的定义几乎都是从西方魔幻片的文本中总结而来,并且也基本适用于西式魔幻片。那么,中国魔幻片从何发端,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它呢?

       二、尴尬:难以“名”状的中国式魔幻片

       如果我们以电脑特效介入为节点的话,同样是在《指环王》上映的2001年,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蜀山传》问世,这应该算是华语电影发轫较早的一部古装魔幻大片。只不过当时“魔幻”的名头并未打响,《蜀山传》虽然有了仙魔大战之“实”,却依然被贴上“动作/武侠”的标签对外推出。2008年的《画皮》被视为一个“东方魔幻”的新起点。从2008年到2015年,贴上“魔幻”标签的中国电影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当我们的电影人有意识地在“魔幻片”前面加上限定词“东方”时,就与西方魔幻片悄然拉开了距离。

       历数最近几年冠之以“魔幻”之名的中国魔幻电影,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取材于经典神怪小说、民间故事的《画壁》《白蛇传说》,还是改编自经典武侠小说的《四大名捕》系列电影,似乎都中了“魔幻”的毒,无论有无“魔幻”之实,在营销时都一定要在类型关键词里加上“魔幻”两个字。因此,“东方魔幻片”实际也就成为“魔幻+动作”“魔幻+武侠”“魔幻+爱情”“魔幻+悬疑“魔幻+喜剧”等“魔幻+”的杂糅类型(如表1所示)。

      

       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定义东方魔幻片,都很难避免与其他相近类型片重合。比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藩研究员给中国式魔幻片做的定义是“故事题材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超神力、神怪妖魔、幽灵鬼魅等超自然内容,注重场面和视效的类型片”⑦。这一界定将魔幻故事局限于“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很容易将现当代题材魔幻片排斥在外。仔细查看近年来的中国魔幻片便不难发现:中国电影人几乎不约而同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素材,故事发生的背景常常设置在离现代人相去甚远的古代。再联系到2002年由《英雄》开创的国产古装巨制浪潮,所谓魔幻电影,似乎不过是古装大片的另一种延续而已。

       从命名的艰难及界定的局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一线的电影投资人、制作者,还是高校学者,在对外传播“东方魔幻片”这一电影类型时,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了西方观众眼中的“他者”位置。包裹在“东方”外衣之下的中国魔幻片,可以放入爱情、武侠、动作、伦理道德等多种元素煮成一锅五味杂陈的大杂烩,却让人看不到独属于魔幻片的精神气质。所谓“东方魔幻片”,也只能沦为国人自娱自乐的产物。

       三、有“名”而无“实”:制约中国魔幻片发展的一大阻力

       从2008年到2015年的魔幻片生产现状来看,电影制作者在选材上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改编自《聊斋志异》《西游记》的电影太过频繁。以至于很多媒体人、电影研究者、影评人批评中国电影人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但我们可以看到,J.R.R.托尔金的小说被改编成《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热人》三部曲,J.K.罗琳的《哈利·波特》已经连续推出7部系列电影。因此,题材同质化并不能成为阻碍中国魔幻片发展的理由。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好莱坞续集电影能一部接一部的火爆,而中国却连一部能让国外观众接受的魔幻片也拿不出来?

       2014年上映的中国魔幻片《大闹天宫》应该算是在国内外票房都表现不俗的一部影片了,但是在英国知名影评人罗布—基林看来,“电影商业上的成功并不等同于文化上的成功。《指环王》电影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火热,但是相当多的西方观众至今不知《西游记》的存在”⑧。

       其实从文学作品本身来看,《西游记》无论在故事的广度还是思想的深度上,都绝不比《指环王》原小说差。但是改编的电影却反差较大。《指环王》三部曲完整勾勒出一个人类、精灵、半兽人、魔等共处一个时空的中土世界。在讲述人为自由而与至尊魔戒对抗的过程中,也表达出主人公历险过后的成长主题。但是中国魔幻电影《大闹天宫》在精神取向上并没有很好地承袭原著的精髓,似乎将孙悟空这样一个为自由而战的斗士,塑造成一个臣服于玉皇大帝、甘心压在五指山下的被驯服了的猴子。致使电影版改编空有《西游记》的皮相而无原著灵魂。这样的魔幻片不仅国外观众难以接受,国内观众也很难认同。

       再比如在国内赢得高票房的《画皮》系列电影。尽管两部《画皮》都将叙事空间安排在远离尘嚣的边关,自成一个小天地。但是故事始终发生在人所处的世界,没有妖魔所在的非现实时空。对比《指环王》《哈利·波特》会发现,西方的魔幻片里,不仅仅有人类居住的现实世界,还有与现实世界共存的魔幻世界。所以东方魔幻片发展到后来,也不惜工本打造非现实的奇异世界,比如《画壁》里的仙境万花林,《大闹天宫》里的天庭、魔界与花果山。虽有奇异景观,却缺少承载奇幻景观的独有价值体系。

       因此,制约中国魔幻片发展的阻力主要至少有两点:一则,中国影人尚处于依附文学素材阶段,改编自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电影尚未在影像美学层面构建出一套独立的时空体系。二则,西方魔幻片本质上探求的是人类追求自由、战胜自我的哲学命题,而中国魔幻片却陷入挖掘奇情诡谲故事的窠臼,在魔幻世界的价值观构建上,始终缺乏深层逻辑。

       四、中国魔幻片的发展之维:电影中建立的自成体系的魔幻世界

       从文学文本来看,《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榜》等明清神怪小说都有着“借异写实”相同旨趣,这一点跟《指环王》等西方小说也极为相似。通过比较中西魔幻片会发现,成功的魔幻片善于构建一个让观众认同的魔幻世界。这无外乎从三方面进行。

       1.内容层面

       首先是魔幻世界里人物谱系、价值体系的构建。在西方魔幻片《指环王》的中土世界里,人类与精灵要联合起来对抗魔君索伦为首的魔界,防止黑暗力量统治中土。天下三分的格局,让《指环王》里的中土世界脉络清晰,善恶阵营分明。然而,中国魔幻电影在最初起步时,呈现给观众的魔幻世界有限,主要场景依然落在边陲小镇(比如《画皮》)、江南水乡(比如《白蛇传说》)等现实世界中。这种状况逐渐得到改善。譬如电影《大闹天宫》在一开场时,便设定了“神、魔、人”的三大角色谱系。故事的冲突主要围绕魔界对神界的进攻展开。此后的《钟馗伏魔》直接延续了这一谱系设定。一旦人物谱系确定下来,价值体系便顺理成章。

       其次,成熟的魔幻片还善于设置一个敢于与邪恶力量斗争的主人公。主人公由弱变强,故事结局善战胜恶,两条线索齐头并进。与之相比,中国魔幻片尚有缺憾,我们电影里的孙悟空、钟馗等精怪妖魔,还局限在传统文化赋予其的固有形象中,尚难具备追求独立人格的当代英雄魅力。

       2.形式层面

       我们今天所说的魔幻片,专指新世纪以来,在计算机合成技术的参与下,表现魔幻题材故事的电影。因此,用电脑特效制作的虚拟世界是魔幻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这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非写实场景和非人类角色。

       首先是非写实的场景。中国魔幻电影比如《画壁》《大闹天宫》《钟馗伏魔》等影片都在极力打造仙界、魔界与人界的奇观化场景。例如改编自经典名著《西游记》的电影《大闹天宫》,不惜工本打造原著里的几大经典场景:花果山、水帘洞、天庭、火焰山,海底龙宫。该片导演郑保瑞明白一个道理,“日渐挑剔的观众不愿意看到任何拙劣、山寨和凑合的特效制作”⑨。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天兵天将仿若复制黏贴一般地整齐划一,整个天庭的建筑也无非是人间皇宫的翻版。西方有《指环王》的中土世界,《哈利·波特》的魔法学院;而中国魔幻电影还应该在非现实场景的打造上钻研出新意,而不是一味依赖韩国、美国、新西兰的特效公司,令观众感到“东方魔幻片”的名不副实,这必然会有损观众对国产魔幻片的观影热情。

       其次是非人类角色的造型。除了场景造型之外,魔幻片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造型元素便是妖魔的形象。《指环王》里用计算机技术成功塑造了一个名叫“咕噜”的虚拟角色,里面的半兽人、恶龙等非人类角色也令人印象深刻。而中国魔幻电影里却鲜有这类完全虚拟的非人类角色,比如《画皮》系列、《白蛇传说》等影片里的狐狸精、蜥蜴精、蛇精等不过是对现实世界里动物形象的套用。在这种背景下,电影《捉妖记》的出现便成了势之所趋。在好莱坞浸淫多年的华人导演许诚毅借助计算机动画技术,成功打造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妖王“胡巴”形象,让国内观众耳目一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中国魔幻电影,必然少不了在非人类角色造型上的探索。

       3.精神层面

       从精神层面来看,西方魔幻片往往在主题表达上更加纯粹。比如《指环王》系列表达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都暗含着成长的主题。并且,这几部魔幻片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善必胜恶的价值取向。

       相比之下,中国魔幻片的主题要么暧昧不清,比如《四大名捕》系列明显带有武侠电影的恩怨情仇痕迹,似乎想表达正邪势不两立,但又涉及权力与阴谋;要么就是过于守旧,讲述人、神与妖、魔的二元对立引发的命运悲剧,比如《钟馗伏魔》。因此,中国魔幻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准主题、找到切合当代人精神的价值观念。比如《画皮》系列将爱情的排他性视为贯穿故事的主题。《捉妖记》表达了人妖共存、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望。这都使得观众避开复杂主题的纠葛,更好地融入影片打造的魔幻世界。

       五、结语

       中国魔幻电影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繁荣的背后却埋下了缺乏个性魅力的隐忧。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是“东方魔幻片”的名声在前,内里却夹杂太多的武侠、爱情、动作等元素,主打的魔幻元素反而不突出。因此,中国魔幻电影需要从内容、形式和精神三个层面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打造出独属于本民族的类型电影。彼时东方魔幻片才能算得上实至名归。

       截止到本文写作结束,由华人导演许诚毅执导的魔幻大片《捉妖记》在国内的票房已经超过高居华语票房榜首的《泰囧》,这愈加证明中国魔幻电影已经成为推动国内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另悉,根据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3D封神榜》已于2015年1月开机。此外,两部根据网络畅销小说《鬼吹灯》改编的电影——《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陆川导演)、《鬼吹灯之寻龙诀》(乌尔善导演),也都以“东方魔幻大片”的宣传口号崭露头角,并将于2015年下半年接连上映。可以说,未来几年间,中国魔幻片不仅会是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争夺电影票房的一大利器,也是检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注释:

       ①王柏华:《先秦名实之辩与“不可说”论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

       ②Fantasy,大英百科,http://academic.eb.com/EBchecked/topic/689765/fantasy,访问时间:2015年6月28日。

       ③严敏:《进入电影魔幻世界的文学作品》,《文汇报》,2001年9月9日,第8版。

       ④赵辉、彭吉象:《点击中国电影产业化》,《电影》,2006年第8期。

       ⑤巩杰:《美国魔幻片现象初探》,《电影文学》,2007年第1期。

       ⑥表1中数据来源:投资额与票房收益部分来源于影视工业网《一部电影赚多少钱?近5年电影投资回报率数据观察》,文章原载于:雪球,作者:西雨牛仔。其他数据和票房年度排名情况来源于艺恩网中国电影票房数据中心,http://www.cbooo.cn/year? year=2014,访问时间:2015年3月29日。

       ⑦刘藩:《中国式魔幻片的市场表现》,《中国文化报》,2013年3月9日,第1版。

       ⑧张婷婷:《〈大闹天宫〉高票房不获海外认可中国大圣难“西游”》,凤凰娱乐,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4_02/19/33971537_0.shtml,发表时间:2014年2月19日,访问时间:2015年6月28日。

       ⑨张艳玲,《〈大闹天宫〉:电影人不惜代价实现的梦想》,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4-01/17/content_31223751.htm,发表时间:2014年1月17日,访问时间:2015年6月28日。

标签:;  ;  ;  ;  ;  ;  ;  ;  ;  

中国魔术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兼论“魔术”一词的名称与现实的关系_魔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