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 贵州 贵阳 50002)
【摘要】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PICC置管术后发生静脉炎的肿瘤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和冷热湿敷交替,每次20~30分钟,每日4~8次。结果:30例患者静脉炎均痊愈,无一例因静脉炎拔管,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对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及时使用水胶体敷料,同时密切观察静脉炎的表现,早发现早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257-02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 sertedce ntralca theter PICC)作为一种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道,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可减少频繁穿刺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保证病人的治疗途径,顺利完成治疗。但是,患者因为置管而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性也在增加。有研究报道[1],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主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置管后48~72h,发生率为3~17%。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后,病人穿刺侧肢体疼痛、肿胀,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睡眠、生活等。我们在护理PICC术后病人中发现,术后及时使用水胶体敷料,同时给予冷热湿敷交替,可以预防和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科345例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进行化疗治疗,其中有30例患者置管后出现了机械性静脉炎。其中女性19例,男性11例。PICC导管选择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4Fr导管),实施PICC置管者为具有PICC穿刺资质,并有丰富置管经验的专职护士,方法均为盲插,置管成功后,均常规行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2.静脉炎的诊断标准[2]
0度:无症状;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IV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长度大于2.5cm。置管后每天晨间交接班时,由专职护士和责任护士同时进行观察、评估,判断一周,严格按静脉炎的诊断标准评价,凡有I度以上者均为静脉炎的发生。其中,I度为12例,Ⅱ度为8例,Ⅲ度为6例,IV度为4例,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8.69%。
3.原因分析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在穿刺后2~3d发生,临床表现为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的改变,局部皮肤红肿,有触痛、硬结。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1)导管的型号和材质不适宜,型号过大、对材质过敏;(2)选择血管不佳;(3)穿刺鞘过粗;(4)穿刺技术不熟练;(5)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反复穿刺送管困难。
4.护理干预
4.1 置管前的评估置管前对患者一般情况及血管情况进行评估,正确选择导管的型号和留置导管的静脉,是PICC穿刺成功和长期保留的关键环节。根据治疗的需要和静脉血管的情况选择导管,一般较细的导管并发症较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穿刺时应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贵要静脉作为首选穿刺静脉,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因头静脉前粗后细,头静脉近似直径只有6mm,且高低起伏,进入腋静脉处形成弧度较大,易发生送管困难,颈内静脉的异位和反折,同时PICC导管置入血管内长度较长,当导管通过静脉狭窄处、成角处,静脉血管解剖变异或血管痉挛均可导致导管置入困难,反复插管可引起血管内膜受损,静脉瓣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裂,释放组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细胞聚集,局部形成水肿并产生红肿、疼痛,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评估病人穿刺侧上臂有无外伤、化疗史,手术或腋窝手术后特别是腋窝淋巴结清扫后,由于手术瘢痕的影响,使血管管径变细、狭窄,解剖位置变形,易致送管困难。若血管已经输注了化疗药物或长期输液,易使静脉壁挛缩、变硬,置管后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前的充分评估,避免以上危险因素,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目前有条件的医院,采用的超声引导PICC穿刺可清楚的观察到血管的状态,减少组织损伤,可以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3],能评估血管中可能有的障碍和狭窄,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2 置管中的护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及无菌技术,重视手卫生,选择有效消毒剂,规范置管,由专职护士进行置管,穿刺前充分准备,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若反复穿刺,易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发生静脉炎的机会增加。送管时动作轻柔,如遇送管困难,不能盲目反复退送,尽快寻找方法解决,如更换病人穿刺侧肢体的方位,让病人适度活动手臂、颈部、肩部,多于病人沟通,让病人放松,缓解紧张情绪,使痉挛的静脉缓解,有利于送管。导管采用S或U形固定,勿呈直线固定,以减轻导管的张力,避免活动时导管的移动,刺激血管内膜而发生静脉炎。在置管部位上方2~6cm处,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10×10cm水胶体敷料。
4.3 置管后护理置管成功后,到放射科行胸片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才能使用。PICC导管的维护,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1)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及时指导病人于穿刺处沿血管方向热敷,每天4~6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3天,密切观察局部情况,若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有红肿、疼痛,甚至硬结时,指导病人进行冷热湿敷交替,每天6~8次,每次20分钟,同时在红肿疼痛硬结处覆盖10×10cm的水胶体敷料,连续一周。若病人局部情况好转,还可继续进行,直至红肿疼痛硬结完全吸收。(2)在置管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避免进行屈臂运动,可行指端、肩周关节适当活动,睡眠时不要压迫穿刺侧的肢体,置管期间每天清晨和晚上睡前喝温开水200ml左右,日间多走动,置管侧肢体避免长时间下垂,可适当托起来。(3)置管24小时后可以适当活动,但要避免提、抬、搬过重物品,避免做360°上肢旋转运动,避免肘部过多弯曲及活动度大的动作。置管后24小时更换透明敷贴和水胶体敷料,以后每周更换一次。(4)置管期间保持透明敷贴清洁、干燥,换药时注意观察穿刺点及穿刺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若有异常请及时报告护士,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置管期间沐浴,温水擦浴过程中,冷热湿敷中,避免浸湿透明敷贴,若浸湿后及时更换。(5)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者对透明敷贴过敏,采用纱布换药,一天一次,局部给予尤卓尔涂擦,每天次2次,一周后痊愈。无对PICC导管硅胶材料过敏的患者。经过以上的护理干预,本组30例患者未出现因机械性静脉炎而拔管的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治疗。
5.小结
随着肿瘤化疗的需要,PICC置管广泛应用,随之而来并发症也增加。其中机械性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摩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或血管内膜的损伤,而发生的无菌性炎症。而水胶体敷贴是由90°纯水化和聚氨酯构成的薄膜类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羟甲基纤维钠,其预防和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的作用和机理:(1)其密闭的半透膜在皮肤表面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3];(2)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出物,防止坏死;(3)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从而能显著减轻疼痛[4],冷热湿敷具有穿透力强,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减轻疼痛的作用。因此,水胶体敷贴和冷热湿敷交替,对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有很好的作用,既简单、方便、易行,又经济实惠,可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桂英,王惠琴,林丹妮.地塞米松预防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9.
[2] Infusion Nurse Society. 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 [J].Infus Nurs,2000,23(65):1-8.
[3]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2014.
[4]张丽,陈小花,钟碧芬等,安普贴药在褥疮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报,2005,26(4):744
论文作者:郭丛兰,王芳,陈燕,杨微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静脉炎论文; 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血管论文; 硬结论文; 局部论文; 红肿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