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预测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未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在产出总量上,将大致保持中度成长势头,至本世纪末总体经济规模在90年代初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在结构变化上,将向技术、知识、信息与服务型产业转化,逐步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在经济变量上,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于生产、劳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经济规模基本上呈正比。

关键词 台湾 经济发展 水平与结构预测

台湾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新兴的工业化社会再向服务经济时代迈进的演化过程,其发展速度从初期的低速增长转入起飞时期的高速增长再过渡到目前的中速增长,呈现出倒U型的起伏变化。未来其发展趋势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计量经济模式,预测未来台湾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未来台湾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可采用不同的“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加以测定。

首先,采用“平均速度预测模型”,根据1981~1992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可粗略推算出台湾经济产出量的变化。其预测模型为:

根据这一模式测算的结果是,台湾实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趋势是平均每年7.95%,其中工业生产年均增长6.32%,服务业年均增长10.92%。在工业生产方面,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为6.6%,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8.88%,轻工业年均增长4.1%;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口贸易年均增长8.56%,进口贸易年均增长8.01%。以1991年为基期(指数=100),至2000年,台湾国民生产总指数将增至195.51,其中工业生产指数增至170.79,服务业指数增至248.67;工业生产中制造业指数将增至173.55,其中重工业指数增至213.57,轻工业指数136.13;对外贸易中出口指数将增至193.59,进口指数增至199.07(详见表1)。

表1 台湾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以1991年为基期的实质增长指数。

资料来源:由《自由中国之工业》1994年5月第82页和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1993,p188.等诸表编算。

然而,台湾经济的实质增长并非完全按照“平均速度预测模型”推算的结果进行,因而还有必要将偏差因素考虑进去。

根据这一模式进行推算,台湾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工业生产指数的理论值略小于实际值,而服务业与进出口贸易指数的理论值则大于实际值。国民生产总指数增长的偏差率较小,为-0.0183,其中工业生产指数增长的偏差率略高,为-0.033,而服务业最低,仅为0.0103。工业生产中制造业增长的偏差率为-0.0488,其中重工业较低,约为-0.0195,而轻工业较高,为-0.0934。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口指数增长的偏差率较低,约为0.0207;而进口指数增长的偏差率较高,为0.0735。

以1993年台湾经济贸易的实际增长指数来检验这一预测模型,可发现其误差不大。

以1991年为基期的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在1993年时实际值为112.24,预测值为114.45,其误差为1.97%;而修正后的预测值则为112.36,其误差仅为0.11%,几乎接近实际值。在工业生产方面,其指数增长速度低于总体水平,1993的实际值为108.44,而修正前后的预测值则分别为111.21和107.54,前后误差分别为2.55%和-0.83%,前者略高,后者更接近实际值。其中制造业增长指数在修正前后的预测值分别为110.95和105.53,而实际值则为106.49,前后误差分别为4.19%和-0.90%,修正值较接近实际值。相对而言,重工业生产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轻工业,同年二者的实际值分别为115.71和94.29,而修正前后的预测值则分别为117.73、115.43和102.76、93.16,误差分别为1.75%、-0.24%和8.98%、-1.20%,可见,修正前的预测值略高,而修正后的预测值则略低,但后者更接近实际值,因重工业增长趋势较好,其预测准确度也相对高于轻工业。在服务业方面,其指数增长速度高于总体水平,1993年的实际值约为117.28,而修正前后的预测值则分别为120.38和119.14,前后误差分别为2.64%和1.59%,修正值更接近实际值。在对外贸易方面,同年进出口价值指数的实际值分别为109.48和120.34,而修正前后的预测值则分别为108.94、111.19和116.08、124.61,误差分别为-0.49%、1.56%和-3.54%、3.55%。上述可见,各项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在修正前偏高,而修正后则偏低。若将修正前后的预测值综合加以考察,则可进一步提高其准确度。

采用修正前后综合的预测模型,可初步预测出至本世纪末台湾经济的发展趋势。以1991年为基期(指数=100),至2000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将上升至181.20,比1993年的112.24增长61.44%,平均每年递增率约在7%左右。其中工业生产指数将上升至148.25,比1993年的108.44增长36.71%,平均每年递增4.57%;服务业指数将升至209.65,比1993年的117.28增长78.76%,年均增长8.65%。在制造业方面,其生产总指数同期将上升至139.68,比1993年增长31.17%,年均约4%;其中重工业指数将升至196.91,增长70.18%,年均约8%;而轻工业则呈萎缩趋势,基本表现为或低度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口贸易指数同期将提高到209.65,比1993年增长91.5%,年均增长9.7%;进口贸易指数将提高到257.6,增长114.06%,年均11.49%。

根据综合预测模型测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指数,预测2000年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其国民生产总值以1991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实际水平将达到新台币87400亿元;若以当年价格计算,名目则将增至11.3万亿元,约折合美金4200亿元,平均每人产出1.9万美元(约50多万元新台币)。其中工业生产毛额的实际增长水平,以固定价格计算将达到29800亿元,以当年价格计算则近达到4万亿元(约1500亿美元);服务产业附加价值也将实质增至55900亿元,名目价值则增至7万多亿元(约2600亿美元);而农业生产则基本表现为零增长,其固定价格大致维持在1991年1700亿元的原有水平,名目价值则不到3000亿元(约100亿美元)。

在制造业方面,其总产值至2000年将实际增至新台币62300亿元,名目价值则增至81000亿元,约折合美金3000亿元,平均每人年产值13.6万元。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将实际增至41500亿元,名目价值则增至54000亿元,约折合美金2000亿元,平均每人年产值9.1万美元;而轻工业总产值将出现低度负增长,大致维持在20800亿元的固定水平,名目价值则增至27000亿元,约折合美金1000亿元,平均每人年产值4.5万美元。

在对外贸易方面,台湾进出口总值至2000年,将在1993年1620亿美元的规模上再扩大1倍,达到3250亿美元,平均每人贸易量约1.5万美元。其中出口货值将在85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翻近1番,达至1650亿美元的规模,人均约7500美元;而进口货值则将在77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倍多,大致达到1600亿美元的规模,人均约7300美元。进出口贸易基本维持平衡状态,并略有盈余。

二、经济变量相关分析

台湾经济总产出的增长趋势与岛内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经济社会结构极为复杂,经济条件变化多端,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完全依赖于生产、劳务以及贸易等经济活动,并受其强烈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经济规模基本上呈正比,即随着产业和贸易规模的扩大,经济总产出将逐步提高。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至2000年台湾经济的发展趋势,还必须建立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重要因素相关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经济产出与社会经济主要部门的关系作较为精确的预测。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下面只能以最简单的计量模型进行初步的分析。

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根据表2所列数据,通过下式对台湾经济产出与工业生产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Y[,1]=a+bX,其Y[,1]为工业生产总值(新台币百亿元),

X为国民生产总值(新台币百亿元),

根据上式计算结果为:Y[,1]=190+0.6489X

其相关系数为:R=0.9860

由以上结果可知,该计量模型的常数项a为190,b的参数值为正值(0.6489),说明台湾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生产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其相关系数(R)值高达0.9860,略高于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这显示台湾工业生产增长仍具有一定潜力,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有赖于工业生产的支撑。根据这一模型估算,至2000年,台湾工业总产值将达到新台币9.23万元,约比1993年增长68.73%,平均每年名目递增率为7.76%。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高。

其次,根据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再对台湾经济产出与服务业产出的关系进行测算:Y[,2]=a+bX,其中Y[,2]为服务业附加价值(新台币百亿元),X为国民生产总值(新台币百亿元)。

通过测算,可以得知如下结果:Y[,2]=-36+0.6023X

其相关系数为:R=0.9966

由上式可知,a的参数值为-36,b的参数值为正值(0.6023),其相关系数(R)高达0.9966,高于工业和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这显示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服务业的增长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经济产出将最主要地依赖服务业这一快速运转的“引擎”所带动。由此公式推算,至2000年,如果服务业附加价值这一因变量(Y[,2])的增长达到新台币7万亿元(当年价格)的水平,台湾经济总产出这一自变量(X)也将达到12万亿元的规模。因此,随着服务经济的日益成长,台湾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

再次,继续采用最小二乘法,就台湾经济发展与出口贸易增长的关系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Y[,3]=a+bX,其中Y[,3]为出口贸易货值(亿美元),X为国民生产总值(新台币百亿元)。

通过测算,得出的结果与上面大致相同:Y[,3]=-77+1.7098X

其相关系数为:R=0.9775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的参数值为-77,b的参数值为正值(1.7098),说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为0.9775。因此,随着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张,台湾经济也将相应地适度成长,加工出口经济在技术层次升级后,仍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至2000年,当出口贸易这一因变量(Y[,3])大约达到台湾所设计的1700亿美元的发展水平时,根据上式可以推算出,台湾国民生产总值这一自变量(X)也将达到新台币10多万亿元的规模。

总之,由于生产、服务以及贸易等经济活动均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经济增长函数这一自变量,如果加进岛内各主要产业部门这些新的因变量,就可以使这一函数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预测也更加准确。因此,根据上述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综合考察,可以初步推算出,随着工业生产(Y[,1])、服务产业(Y[,2])和出口贸易(Y[,3])的扩大,台湾经济总产出这一自变量(X)的增长将达到新台币10~12万亿元(当年价格)的规模。

表2 台湾经济产出与生产、服务及贸易的相关关系

资料来源:由《“中华民国”统计月报》1994年6月第16、17、20页和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1993,p41.等诸表编算。

三、经济结构变动预测

随着台湾经济总产出的不断增加,岛内经济结构不断从商品经济型态向服务经济型态转化,逐步形成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主旋律的经济体系,并向后现代社会迈进,从而使台湾日益成为一个追求生活品质提高重于经济成长的社会。

经济的结构性变动表现在产业经济上,就是以劳力密集型为主的轻纺工业大量外移,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化工业缓慢升级,制造业生产增长率逐年下降,服务业比重则逐年扩大。由于服务业日益成为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支柱性产业,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结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即从1993年的56%攀升至2000年的64%,净增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结构比重同期也将从49%提高到65%,上升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约2年百分点。这意味着台湾经济资源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集中。

在服务业结构比重快速提高的同时,物资部门的商品生产地位却不断下降,不仅农业生产呈现停滞状态,工业生产也因制造业的萎缩而增速下降。在工业生产仅维持低度成长的状态下,其附加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比重将逐步下滑,从1993年的41%下降至2000年的34%,下跌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约减少1个百分点;同期工业就业人口结构比重也将从39%下降至32%左右,下跌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

在制造业方面,其附加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将从目前的32%降至26%,下跌约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结构比重将维持目前近2成的水平,而轻工业结构比重将大幅下滑至一成以下,只及重工业水平的一半。制造业就业人口结构比重也将从目前的29%下降至23%,约下降6个百分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将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力,生产方式走向弹性化、自动化及精致化,生产目的也从个别经济效益转为兼顾社会福祉,而生产型态则趋向于更加密切的国际分工,由注重生产成本的竞争转为质量与技术的竞争,同业与异业间的策略联合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将成为主要趋势。

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其附加价值基本上维持零增长状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结构比重将从1993年的3.5%继续下降至2000年的2%左右,下滑1.5个百分点;而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更将从12%降至3%的水平,大幅下滑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约减少1个多百分点。这一系列结构性变动将促进整体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因为农业所释出的资源,包括劳力、土地、水资源等,正是岛内农业以外的经济部门急需的资源。尤其是农业就业人口比率的下降,不仅可减轻其对整体经济的负担,而且还可扩大农场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由于台湾的农业就业人口将从目前的100万人缩减至2000年的30万人,而耕地面积释出16万公顷后,岛内每一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将从1993年0.87公顷提高到2.35公顷,扩大1.48公顷,较过去10年只增加0.19公顷提高近7倍之多。因此,农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对外贸易能否维持适度成长仍然是台湾未来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主要有赖于台湾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随着岛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带动贸易的成长,有助于出口的扩张。另一方面,因岛内产业升级而形成的技术进口需求将不断扩大,从而带动进口贸易的成长。至本世纪末,台湾贸易出超将逐步缩小,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趋于下降,从目前的6%降至2000年的1%强。

在外贸市场结构上,至2000年,美国、日本、中国大陆仍将是台湾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其贸易货值约占台湾对外贸易总值的60%以上,各约占二成左右的比重。其中出口贸易将以中国大陆为最大市场,约占近3成的比重;美国市场将降居第二,约占2成多的比重;日本市场居三,约维持1成左右的比重。在进口贸易方面,因对日技术依赖将继续加深,日本仍然是台湾最大的输入来源地,其结构比重在3成以上;而美国也将继续保持台湾第二大进口市场的地位,结构比重维持在2成以上;中国大陆将替代德国、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台湾第三大进口市场,其结构比重将接近1成。

在外贸产品结构上,至2000年,工业品仍然是台湾最大宗的贸易货物,而农产及农产加工品的贸易地位将继续下滑,服务业劳务贸易的结构比重将有所上升。其中出口贸易仍将以制造业产品为最大宗货物,其结构比重约占8成半,并主要仰赖资本密集之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而服务业出口将维持1成以上的结构比重;农产及农产加工品的比重则将下降至3%。在进口贸易方面,制造业产品的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率将从目前的8成下降至7成,服务业之进口则将从目前的1成多上升至近2成,而农产及农产加工品的进口则从9%下降至7%。

在财政方面,台湾当局为促进经济发展,将大力推动各项公共建设,以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进而带动总体经济的成长。在这一政策趋势下,台湾当局的财政支出将不断扩大,实质收入因无法配合公共支出成长而使债务负担渐趋沉重,其债务未偿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成多扩增至3成以上,但基本上以40%为上限。在金融方面,由于市场日益开放,岛内金融参与者不断增多。金融衍生性商品日新月异,银行彼此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业者为争取竞争优势、规避风险以及筹措资金,也将更致力于金融创新,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的比重大幅提高。另随着资讯科技的广泛运用,未来电子银行业务也将不断涌现,这将大大改变台湾金融业务的结构状况。

标签:;  ;  ;  ;  ;  ;  ;  ;  ;  

台湾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预测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