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基于南京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制度创新论文,农村党员论文,联系群众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4)04-0100-07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基本现代化任务的重中之重,农村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才能凝聚力量实现农村发展目标,提高农村治理水平,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当前,农村党群关系总体上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地方。要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关系,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保障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一、农村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区,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需要施以重力的核心区域。完成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密切农村党群关系,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提高农村治理水平、为实现农民群众中国梦凝聚力量、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党建目标,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密切农村党群关系是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施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治理的自治机构。但由于村民委员会的功能有待细化和落实,在一些农村村民自治实际上变成了村委会治理,广大村民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限制,往往只是在选举村委会时参与到农村自治过程中。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则在尊重村民自治的口号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简单地在党员中讨论农村发展大计,忽视了真正面对面、一对一地征求听取农村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导致一些好的政策和发展设计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缺乏执行和实现的群众基础。要让农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真正反映到党支部的决策中来,并进而进入到村委会的议事日程中,让农村发展的过程深深烙上村民群众的印记,必须切实发挥党支部凝聚民心、集聚民意、汇集民智的功能和作用。这就需要让党员充分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落实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执政方式,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纳入到农村党组织的重大决策之中,推荐受农村群众拥护的村委会组成人员,带领农民群众组织建立农村管理的各种机构,让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村各项事业的治理过程中,在党员支部动议、群众讨论参与、村委决策执行、支部群众监督的协商合作中整体提高农村治理的水平。因此,农村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全面及时掌握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是推进农村治理水平提升的活头源水,具有优化农村治理系统源开流长的重要意义。 (二)密切农村党群关系是实现农民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农村的现实版本。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则一直依靠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奋斗奉献,得益于党和群众之间亲如鱼水的密切关系。当前,密切党群关系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智慧源泉。实现党在农村的奋斗目标,必须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充分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把广大农村群众凝聚在农村各级党组织周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农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就是广大的农村党员。只有每一个农村党员都能深入农民群众之中,与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鱼水深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切实增强,党在农村的奋斗目标才有了实现的依靠力量。这就要求农村党员保持与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群众关于改变自身境遇的思想动态,集中群众促进农村发展的意见建议,适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普遍要求和特殊需要,在宣传党的政策基础上组织群众力量实现农村群众的理想和目标。做到在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既切实尊重广大村民群众发展农村社会的主体地位,也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上落实党组织对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为早日实现党在农村的奋斗目标团结一切村民群众共同努力。 (三)密切党群关系是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的目的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为了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要求和直观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融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前提是要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做群众工作更是需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既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目的追求,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农村党组织来说,只有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了解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状、困难和需求,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为实现群众的发展愿景出一份力,才能谈得上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也才能在真诚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群众对党员和党组织的认可与支持,实现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关系的党建目标。为此,农村党员要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了解群众需求,为实现更好的服务群众奠定基础;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群众的思维方式、处世原则和办事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只有农村每一位党员都掌握了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成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顶梁柱,农村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目标才会实现,才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成为农民群众的主心骨。 二、当前农村党群关系总体上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根据我们对南京市农村党群关系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党群关系总体上比较密切,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也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环境。而调查也反映出一些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待提升,少数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应该说在各地农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农村党群关系总体平稳是农村各项建设取得成效的社会基础 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现行者,农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在农村施行的各项方针政策,也离不开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可以说,密切的党群关系为农村各项建设取得成效创造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于当前农村的党群关系,受访者中认为“很融洽”、“比较融洽”、“不融洽”和“矛盾较多”的分别占28.9%、56.5%、8.0%和5.9%。从调查来看,当前农村的党群关系总体上是好的,这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反映,也是农村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前提和基础。但少数党员的消极作为,也使得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得以出现,并影响了人们对于党群关系的满意度。根据调查,对现在党群关系的现状“非常满意”、“很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受访者分别占18.8%、36.4%、35.1%和9.2%,个别人“很不满意”。这表明虽然绝大部分受调查者对当前农村的党群关系是认可的,但极少数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对我们党追求社会和谐目标来说是有所损害的,因此是不能容忍的,必须通过一定措施化解党群关系不协调的现象,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落实和反映到每个党员的实际行动中。同时党群关系的不和谐,也与部分群众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意有一定关系。根据调查,对自己的生活现状“非常满意”、“很满意”、“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受访者分别占18.8%、42.3%、31.8%、6.7%。因此,改善和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之道。而只有化解当前党群关系中的少数不和谐因素,才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业中,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调查显示,对于身边哪些人是党员,分别有24.7%、55.2%、8.4%、7.5%的村民群众“都知道”、“知道部分”、“完全不知道”和“不关心谁是党员”。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群众对身边的党员身份有所了解,这是党员联系群众、发挥党员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党员的身份没有为群众所掌握,党员的积极行为不利于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党员的消极行为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监督。而部分群众不了解身边的党员、不关心谁是党员,说明在农村少数党员并没有发挥先锋模范式的积极作用。在对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调查时,村民认为身边的党员“很先进”、“很普通”、“不如群众”的分别占43.1%、45.2%、8.4%。调查表明,在近一半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同时,也有近半党员与群众相比突出不了先进性。如果这些党员在入党时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这就说明党员的先进性是有一个保持和发展过程的,如果不能持续保持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先进性就会消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就随之下降,并可能走向反面,这与极个别党员在群众眼中沦为“害群之马”一样,说明“过去先进不代表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代表未来先进”,党员的先进性建设要常抓不懈,对失去先进性沦为落后者的党员应该采取组织清理措施,以维护党组织和党员的整体形象。 相比建国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现在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不可摧的重要原因。受访者中认为现在的好生活得益于“党和国家好政策”、“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党组织和党员的帮助”、“亲朋的帮助”的分别占50.6%、33.5%、15.1%、4.6%。农村群众将党和国家政策在自身生活改善和提高原因中摆在第一位,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应了广大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在实践中切实为农村群众带来了实惠。在此过程中,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引领和帮扶作用,得到了部分群众的特别信任。至于依靠“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和“亲朋的帮助”,如果更进一步追问“个人奋斗和努力的环境从何而来”、“亲朋如何有能力对其实施帮助?”相信大部分群众会认为是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其提供了自由奋斗的空间,或者亲朋的富裕发展也是得益于好政策提供的机遇。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虽然农村富裕程度有所不同,但绝大部分农村群众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坚定支持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来说,只要我们党制定的各项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能够切实从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并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和实惠,我们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就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执政基础就会继续巩固并牢不可摧。 (二)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升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一直继承并发扬着党的光荣传统,实践着党的根本宗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农村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和路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需要创新,在保持服务群众的赤诚之心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这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走在时代前列继续引领农民群众前进的必然选择。 农村党员联系群众要有合适的方式和合理的频率。对于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是否经常与群众谈心、了解群众的现状和需求,选择“经常谈心”、“定时谈心”、“偶尔谈心”和“从不谈心”的受访者分别占33.5%、9.6%、40.2%、16.3%。调查表明,在农村党员联系群众的实践总体上在进行,当然这其中的联系包含一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联系,但也反映出一些党员和党组织并没有将联系群众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开展,偶尔的联系可能是出于特殊工作的需要,以致有部分群众甚至党员与党员和党组织失去了交流联系的机会,这是值得基层党组织引起重视的地方。而对于党员和群众保持联系的方式,选择“经常到家里”、“见面打招呼”、“经常打电话”、“经常发短信”、“随时联系”的受访者分别占36.0%、21.3%、20.1%、7.9%、31.8%。这一方面说明传统的走家串户和礼节性的问候,是多数农村群众欢迎的联系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农村群众(包括党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兴媒体在联系群众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并被部分群众所接受和期待。同时表明一部分农村群众对党员联系群众的频率提出了要求,要使党员联系群众做到常态化,至于联系的路径和方式则位在其次。 了解群众需要则是服务群众的前提。对于最希望党员和党组织提供的服务,选择“农业生产”、“资金扶持”、“子女上学”、“实用技术”和“维护权益”的群众分别占30.5%、37.2%、10.5%、40.6%和32.2%。这表明,农村群众对党员服务的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群众有各自不同的服务需求。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发展农业相关的生产、资金、技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随着眼界的开阔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教育公平的需求、对各种权益的维护开始提到重要位置。对于最希望得到改善的状况,选择“经济收入”、“生活环境”、“民主权利”、“身体健康”的分别占51.0%、28.5%、15.5%、11.7。这表明农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对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党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党组织才能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在调查当前农村党员满足农村群众需求的服务能力时,有55.2%和31.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都强”和“大部分能力较强”。这说明绝大部分农村党员的基本素质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也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他们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基础。与此同时,10.9%和2.1%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大部分能力较弱”和“能力都弱”,这要么说明受访者的能力高于一般党员,是群众中的优秀者甚至是党员中的优异者,要么说明在农村党员中确实存在一些能力不足者,而这与农村存在一些党员困难户的现象是比较吻合的。 俗话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有了服务能力,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切实尊重群众,服务态度不好,为群众付出了服务可能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对于农村“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态度”,受访者中认为“态度很好”、“态度较好”、“态度一般”和“态度较差”的分别占46.0%、34.7%、13.8%、1.3%。这说明不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强弱与否,广大农村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是比较好的,在他们身上切实展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为密切农村当前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然,个别群众对党员服务态度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极少数党员在处理具体问题上的差错,相对于党员群体的整体表现来说是不和谐的杂音。这种不和谐因素既要引起党员个人的警醒,也要引起党组织的重视,不能因为个别党员的个人行为给党的整体形象增添负面因素,要让这种不和谐因素尽快消除而不能任之存在和发展。 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发展群众的各种利益。农村党组织做出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决定时体现为群众服务的主要做法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征求相关群众的意见,使得决策符合群众利益和需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党组织决策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对于身边的党组织作出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决定时是否征求群众的意见,选择“每次都征求”、“征求过多次”、“偶尔征求”和“从不征求”的群众分别占23.0%、33.9%、24.7%和17.6%。调查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农村党组织在做出决策时能够贯彻民主决策的要求,征求相关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这也是农村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群众基础。而一小部分农村群众或党员未能感受到党组织民主决策的氛围,则表明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填补这些空缺将进一步调动更多群众的积极性投入农村各项建设,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密切党群关系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增强扩大的发展空间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根本目的是提高党的凝聚力、号召力,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因此,党组织在农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强弱,反映了农村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为密切农村党群关系指明了努力方向。 党组织对群众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调查显示,如果现在不是党员,对于入党问题,分别有46.4%、34.7%、13.0%和5.0%的受访者“很想”、“比较想”、“无所谓”和“不想”入党。调查表明,农村党组织对于绝大部分群众都有较大吸引力,这既说明群众对农村党组织执政绩效的整体认可,并愿意加入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也说明农村党员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感染了广大群众,起到了引领作用,使得群众有了追赶的目标。少数群众(或党员)模棱两可的态度,以及个别群众(党员)“不想入党”的选择,说明农村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和凝聚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使广大群众对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能够给予高度认可、对党员的先进性给予高度认同,才能让广大群众愿意“见贤思齐”、“众星拱月”。因为在群众眼中,对于党员的标准自有一套。对于农村入党标准,选择“作风正派”、“个人有能力”、“能带领大家致富”、“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受访者分别占28.9%、16.3%、33.1%、39.7%。这说明群众对于党员的要求在变得多元化,同时也并不仅仅只看党员的个人能力,而是要看党员的个人能力是否能够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增添福祉的行动和效果。这就要求党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在为群众谋福利上,只有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福祉,群众才会时刻凝聚在党员和党组织周围,为我们党实现在农村的奋斗目标提供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凝聚力的另一个表现,可能是当群众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会向其求助,这体现了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信赖和依靠。群众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为“亲朋”、“邻居”、“村委会”、“党组织”、“党员”的分别占45.6%、20.9%、20.1%、10.0%、5%。调查表明,血亲关系在维系农村社会稳定方面相对于其他力量,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时期内还难以取代,这或许为有关部门在处理有关矛盾纠纷等问题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成为第二位的求助对象,说明邻里关系在农村的重要性以及树立邻里和睦的文明乡风在建设和谐农村中的重要地位。村委会在群众救助力量中先于党组织,应该是缘于村委会直接管理和服务于群众的事务性需求,大量的农村服务问题是由村委会来牵头的。另外,群众遇到困难找群众自治性组织来求救也是情理之中。这提示有关部门要加强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使之能更好地为农村群众服务,能为群众解决更多的燃眉之急和现实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在目前的选择中处于末尾,反映了党组织和党员在发挥作用时并没有刻意突出党组织和党员的身份,但只要服务群众的工作渗透到村委会的工作中,渗透到邻里群众的生活中,我们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做服务型党员的目的就实现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确实没有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使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有一定的疏远,这是农村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应该努力的方向。 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是有一个工作能力、办事作风得到群众认可的负责人。调查显示,对所在村(镇)的党组织负责人的了解程度为“很熟悉”、“了解一些”、“听说过”、“不知道”的分别占56.9%、16.3%、19.7%和7.1%。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都能够深入群众之中,不同程度地和群众交往交流,得到绝大部分群众的认可。当然,可能缘于管理范围和工作繁忙等多种原因,一部分群众对乡镇一级的党组织负责人并不熟悉和了解,这也是当前比较正常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也说明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影响了乡镇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在更多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除了要提高党员素质、提高乡镇、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外,培养和选拔得到群众认可的党组织负责人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减少党组织负责人事务性工作,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并将党的关怀送到群众,同时直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将群众的良好意见和建议纳入到党组织做出的地方决策之中,以切合群众需求的实际政策给群众增添更多福祉,并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地方党组织的奋斗目标,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三、以制度创新整体推进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工作 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在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密切党和农民群众的联系过程中,建立农村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机制,使得农村党员联系群众进而服务群众实现常态化,是密切农村党群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要建立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联系群众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党员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生活、把握群众思想动态、汇聚群众意见建议,并将党的政策主张向群众进行解释宣传。为此,一要建立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承包制度。实行党支部书记负责联系全村、支部委员负责联系自然村、党小组长负责联系村民小组、党员负责联系若干农户(如图1)。 通过这种层层分解、负责承包制度,把联系群众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党员身上,让每一个村民群众可以随时随事找到党员和党组织,不让党员联系群众处于悬空状态。二要实行党员联系群众全天候制度。在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在群众身边经常看到党员的身影,提高党员走访群众、联系群众的频率。同时,消除党员联系群众的时间隔阂,群众不论什么时候有需要,均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承包联系的党员,找承包联系的党员和党组织寻求帮助与支持,或者提出关于农村发展的意见建议。三要通过多种联系方式提高联系群众的实效性。农村党员要采取走家入户、田边谈心、专项座谈等多种形式,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推心置腹地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并把群众的意见转化为给党组织决策的建议。针对农民群众外出打工较多的情况,在家党员要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现代传媒与其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并给予关心问候,汇报家乡发展的新情况新气象。通过一系列制度建立立体式的路径和方式,与广大农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建立亲人般的感情,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凝聚人心积聚力量。 (二)要建立农村党员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群众所需所想,为实现服务农民群众奠定基础。实现更好的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党员服务群众制度。一要建立服务群众首问负责制。在实施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承包制的基础上,鼓励每个农民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向负责联系的党员反映和求助,由固定联系的党员负责了解情况并力所能及予以解决,如党员自身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则负责将群众的问题反映给党小组或党支部,直至党组织接手帮助解决,固定联系农民的党员的服务责任才退居其次。二要建立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的党员服务队伍。农村的生产具有专业性季节性特点,在农忙季节党员可以组织生产服务队对劳动力不足的农户施以帮助;对有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农村,合作社中的党员要对合作社内的群众实施联系和服务制度;生产致富能力较强的党员要帮扶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党员要在自己专业能力范围内对身边有需求的农民群众开展咨询服务。这样既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也使得服务群众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三要建立党员服务群众回访制度。农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措施得到落实后,要对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态度、效果进行及时回访和评价,督促党员在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农业生产能力、带头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将良好的服务能力、较好的服务态度结合起来,取得群众满意的服务效果,在为群众热情服务中获得群众的认可,在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密切农村党群关系。 (三)要建立农村群众工作激励制度。推动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深入开展,必须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群众工作做得好、得到群众认可的党员和党组织受到激励表彰,让群众工作滞后、群众不满意的党员和党组织受到惩戒并改进工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建设。让党员将农村群众正当合理的意见建议在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中能够得到充分说明,并不断提高党员在农村事务决策中的发言权,不能满足的正当要求或者限于职权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党组织向上级反映,这样在提高党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可信任形象的同时,也尽力将基层的矛盾和问题就地解决。二要建立农村群众评价党员制度。突破传统的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的党内民主模式,将农民群众对党员的评价纳入到农村党员的党内民主评议中(如图2)。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予以完善,逐步提高群众意见在党员考评中的权重,使群众对党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成为党员合格优秀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创新群众考评党员的方式方法,既可以走访座谈,也可以填写格式化的民意测量表,以真实反映群众对党员的评判。三要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考核制度。完善以经济发展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干部评价体系,将当地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群众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满意度作为地方党组织考评的重要衡量标准,纳入到农村党组织评先评优的过程中。在农村党员干部的任用和选拔过程中,着重选拔任用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民意基础好的党员,使“农村党员是否合格、农村干部是否称职”的衡量标准牢牢地掌握在广大农民群众手中。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基于南京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论文
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基于南京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