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学案导学法”在变革传统课堂中的实践价值论文_金学伟

摭谈“学案导学法”在变革传统课堂中的实践价值论文_金学伟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初级中学校 617000

自本世纪初开展大规模课改以来,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孜孜不倦地寻求高效或者试图达成高效的教学方法,于是各种教改实验层出不穷,其中始于1997年的“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便在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南以浙江金华一中为代表、北以山东平邑一中为代表)蓬勃起来。我们认为它的理念和操作性以及实际效果,在众多方法中是比较先进和有效的。其在“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呈现出的问题。部分学校开始研究开发供学生学习用的“学案”,并探索构建了“学案导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即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有较高的价值。

此模式的理论探讨历经二十年之风雨,基本已经完成。本文要论及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方法)在学校的推行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从而使一线教师把教改理念自觉转化为切实的课堂行为。那么,它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促师变“以教”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会按教案的设计程序完整地演练下来。有经验的教师会灵活机动一些,经验较少或新教师基本就照搬教案了。它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反正一堂课上完了,布置作业,期末考试看分数就行了。这样教学早被诟病,是要改的。作为学校,光要求教师改,停留在口头上,是不行的。课改培训仅是一些理论观念的说教,也是不行的。得让教师有一个可供操作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模式”。教学模式也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各有千秋。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校和教师都会不断地选择,淘汰,我们认为“学案导学”还不失为一种稳定有效的方法,经过几年实践效果也是明显的。

在“学案导学”总体框架下,我校运用“学议导用”四环课堂模式来具体践行这种方法。这里首先涉及到“导学案”编写,“导案”是教师上课用以指导的依据,但又不同于过去的“教案”,主要体现“导”的方法;“学案”则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

“学案”编制完成后,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落实教学过程。首先,强化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要对“学案导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引导教师变“教”为“导”,必要时刚性规定“讲授”时间。其次,抓实过程。一是抓好二次备课。“导学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晶,“二次备课”可以完成教师个性化过程,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学案内容、教学环节进行修订,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二是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案,熟悉“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学案导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学案导学”的优化。四是抓好学案的使用。课前保证两检查:学校安排业务领导(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到“导案”上,学生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在“学案”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这些措施持续落实,经过几年时间的沉淀,规范的课堂教学稳定了,教师驾驭“学案导学”的课堂能力也大为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在实践中悄然地得以改变。一旦教师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到位了,课改就不会变成“时冷时热”的高烧现象。

二、促生变以“听”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传统课堂,学生主要是听老师讲,记笔记,做练习,学生活动较少。一堂课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却索然无味。坚持“学案导学”,则可以改变这种课堂状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预习阶段,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预习。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其次,课堂上教师借助“学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三,讨论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第四,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五,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不一样的,教师通过“学议导用”几个环节不断切换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引起有意注意,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益处。

三、促校变“分数”考核为主向“能力”考核为主转化

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一般都是看所谓“教学成绩”(考试分数),这是简便而有效的做法。它关注的是最后的结果,至于过程常被忽略,甚至不顾过程的科学与合理性,也不大关注每个教师的方法和手段,题海战术可以有,车轮战术(连轴转)也可以有,只要能增加分数,什么都可以有,搞得师生疲惫不堪,教师和学生怨声不断,社会诟病也层出不穷。而培养的学生常有“高分低能”、心理脆弱的典型。但问题是“分数”并不能与人的“能力”划等号。当今的教育,更看重的是人的“能力”或“素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否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是否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因而,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就必须关注教师的“导”而不只是“分数”。“学案导学”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的有力保证。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心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境,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这样,考核者就要深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去考察,把评价指标和过程与整个教学过程相联系,全面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心智健全的人。于是,那种“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考核办法就行不通了,必须加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同时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标准、形式的改革,学校和年级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实施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比如上课环节,是否按照“学案导学”的要求,遵循课改标准贯彻“目标导向”、“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效果为主旨、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课改精神等。反之,学校通过积极的评价考核,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二者相互促进。

论文作者:金学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摭谈“学案导学法”在变革传统课堂中的实践价值论文_金学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