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反思_进口替代论文

WTO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反思_进口替代论文

WTO:对中国发展战略的重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13年漫长艰苦的谈判,现在中国终于可以迈进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了。这一划时代的事件, 不仅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的竞争将空前激烈,而且也意味着今后中国千百万劳动者的命运将与国际市场的动向紧密相连。那么,我国出口部门如何才能战胜竞争对手?我国劳动者如何才能避免下岗失业的增加?现行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可以满足新形势下外贸和就业的要求?这些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心或者担心。

因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是:首先,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它对出口和就业的影响;其次,分析中国入世以后现行发展战略可能导致的结果;最后提出中国应当放弃现行发展战略,重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建议。(注:需要申明的是:本文仅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本人就职单位的立场。其中,有些观点虽然与现行政策有所不同,但是,仅仅具有学术探讨的意义。)

发展战略、出口与就业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一个正确可靠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二战以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经验来看,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口替代型或内向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出口导向型或外向型发展战略。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兼有这两者特点的所谓中立型发展战略。

在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中,出口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中,出口的地位和作用相对降低,而进口的地位和作用则受到了明显的重视。反之,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中,进口的地位和作用相对降低,而出口的地位和作用则受到了突出的强调。(注:有关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很多,比如,钱纳里(H.Chenery )等人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杰里菲(Gary Gereffi)和怀曼(Donald L.Wyman)的《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从增加就业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话,随着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就业机会也能相应地迅速增加,从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二战以后的日本以及东亚地区“经济奇迹”的出现,证明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因此,在很多场合所谓“东亚模式”或“亚洲模式”,也就成了“出口导向战略”的同义词。

其实,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当承认,亚洲模式并不是日本或亚洲的发明。因为早在300多年前,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就曾经指出:“我们的呢绒在世界很多国家里都深受欢迎,为王国增添了光彩。此外,它们还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穷人。”(注:托马斯·孟( Thomas Mun):《贸易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20年前,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再次指出:实行自由开放的贸易战略和政策会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1983年她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一书中,则更加明确地指出:

首先,如果一种发展战略能够实现较好的资源配置,就可能导致整个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促进更多的就业增加。其次,不同的贸易战略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出口产业增长较快;在进口替代战略下,进口产业增长较快。一般说来,重视劳动密集产业的战略会导致就业的较快增长。最后,不同的贸易政策会影响全部产业中的技术和资本/劳动比率的选择。比如,对资本货物进口的暗中补贴会导致单位产量的资本密集度增加,从而减少就业机会。

因此,克鲁格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话,就可以得到三个有利的结果:国际市场的竞争会促使企业重视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由于出口可以得到补贴,因此额外成本会比进口替代中的成本更高;有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可以迅速增长,而不会受到国内需求增长率的限制。与此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话,克鲁格认为会导致两个不利结果:一个是汇率的高估、出口的减少以及外汇收益减少;另一个是外汇短缺导致对进口产品的审批程序更加严格,官僚主义越发严重。

因此,她的结论是:“外向型的出口促进战略比进口替代型战略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个论点是强有力的。此外,强调出口的战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有可能与国内政策及经济变量较好地协调。”(注:安妮·克鲁格(Anne O.Krueger):《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2页。)

中国发展战略的三次转折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7年,中国实行的主要是“进口替代型”的发展战略,并且制定了较低的进口关税和较高的汇率,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实行的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并且制定了较高的进口关税和较低的汇率,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为就业的增加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第三阶段从1997年开始,目前还在进行当中,中国实行的主要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中立型”的发展战略,即一方面依然重视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把发展战略的重点迅速地转向了国内市场,因此,出口对于就业增加的作用再次受到了抑制。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5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有其内部根据和外部原因,不过,在最近一次战略转折当中,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占有非常明显的压倒性的地位:由于1997年夏季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因此,国内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对于是否还要继续坚持出口导向战略产生了动摇和怀疑。比如,有许多人说,出口导向是东南亚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地大物博,应当以国内市场为主;还有许多人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出口导向战略的弊病,因此中国应当放弃这一战略;另外一些人则说,中国出口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太高,应当适当降低,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变得不安全;等等。(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类似的观点大量出现在国外、特别是国内的报刊杂志中,并且形成了主流意见。因为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引用。)另外,由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在金融危机中大幅度贬值,高达15~80%,因此,人民币也就等于相应地升值了。

这一事实具有双重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已经日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需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再也不能实行封闭式的自我发展,再也不可能倒退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状态了。从消极方面来看,外部因素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的影响越大,不确定的因素也就越多,而中国政府控制风险、调整本国经济结构和制定政策措施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受到了限制。

这种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假如没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事件发生的话,恐怕中国将继续维持这种中立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不过——假如没有什么意外的重大事件发生的话——由于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因此,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机会。

中立型战略对出口与就业的影响

一般说来,不论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其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作出评价。在中国,这两种发展战略对出口和就业的影响及其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笔者也无须重新作出评价。

困难在于如何评价“中立型”的发展战略。从表面来看,这种战略似乎兼有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因此,在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金融危机等重大变化的时候,放弃原有的出口导向战略,转而采取中立型发展战略,似乎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过,从1997年以来的实践结果来看,这种中立型发展战略似乎更难操作,而且它不仅没有体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优点,反而使中国经济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进退两难的困境。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一方面国内需求受到消费欲望不足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所谓启而不动、扩而不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出口则因为受到固定汇率的钳制,因此出现了不断下滑、竞争力减弱的结果。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中国的劳动者。

为了实际估计中立型发展战略对1998年中国出口下降和就业减少的影响,笔者曾经做过如下的简单推算:(注:笔者的这一初步估计最早发表于《出口增幅下降,中国得到了什么》,载《科学时报》,1999年2 月13日,以及《探索外贸扩张的“第三条道路”》,载《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2月26日。另外,化工大学的王明明教授对1998 年的出口损失进行过更加详细的分部门研究,也使笔者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出口金额的减少

1998年中国出口急剧下降,与1997年相比仅增长了0.5 %。 由于1997年出口额为1827亿美元,1998年预定出口增长率为10%,因此,计划额与实际额之间相差174亿美元,即1444亿元人民币(按照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的计算, 出口部门的波及系数为2.5,即每出口1元商品,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生产2.5元的产品。

因此,计算结果是:由于1444亿元出口产品的直接损失而给国内相关产业部门造成的间接损失,一共高达3610亿元。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相加在一起,总计为5054亿元。这一数字几乎等于1998年中国GDP 的7%。它超过了去年夏季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2484 亿元)。

2.就业机会的减少

由于大约每 1万元可以保障一个劳动者获得一个就业岗位,因此,按照上述出口产业的“波及”系数计算得知,在与出口相关的各个产业部门中减少的就业岗位竟然高达3610万个。把直接和间接的失业人数相加在一起,总计为5054万人。也就是说,在中国总计6 亿多的就业者当中,几乎每12个人里就有1个人因为出口的暴跌而被迫下岗或失业。 当然,由于就业者当中有50%是农民,因此,他们的下岗或失业实际上是很难看出来的。

3.受到影响的家庭数目

除了某些特殊场合以外,一般说来,每个就业者都不是孤立的个人:已婚者需要抚养妻子儿女,未婚者也可能需要抚养父母兄弟,因此,为了计算的简便起见,这里假设每个就业者都有一个三口之家,也就是说,一个就业者一旦下岗或失业,就等于同时使另外两个家庭成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按照这一假设条件的计算结果是:1998年因中国出口而受到影响的家庭人口总数高达1.5亿人。它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8, 也就是说,每8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因为出口下降而受到了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请读者注意:上述数字虽然是出口暴跌的结果,如果我们把假设条件改为进口猛增10%,而且波及系数也一样的话,那么,就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另外,虽然1999年下半年出口有所回升,但它并不表明中立型发展战略的正确。(注:1997年中国出口增长21%,1998 年仅增长了0.5%,下降幅度超过20%,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暴跌。1999年下半年出口虽然出现了增长,但是,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而是因为压价销售、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及亚洲经济复苏的结果。详细分析请参见周世俭:《第四季度出口不宜盲目乐观》,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www.cei.gov.cn)。)

“入世”对中国外贸与就业的冲击

尽管上述计算结果比较粗糙,但它还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在中国“入世”以前,这种中立型发展战略的选择,多少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入世”之后,它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呢?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一战略,也就意味着中国出口部门还要继续遭受重大损失,中国的劳动者还要继续充实下岗和失业大军的队伍。

据中国经济信息网转载的外国通讯社消息,美国大使馆公布的一份声明,披露了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与中国对外经贸合作部部长石广生达成的协议的主要内容:(注:《中美 WTO协议的几项要点》,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www.cei.gov.cn)。)

“入世”以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22.1%的水平削减到平均17%;中国将更多削减特别是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农业项目条款;国营豆油贸易将逐步取消;中国将取消出口补贴;允许美国公司提供汽车信贷;放宽美国银行、保险、电信公司的进入;向美国出口商提供经销权;放宽美国职业机构(如律师、会计、医疗服务公司)的进入;增加外国电影进口数量,从目前10部增加到一年至少20部;关于纺织品,中美“同意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在目前的配额制逐步取消阶段和取消以后影响市场”。

同一天,中国经济信息网还补充披露了中美WTO 协议中的某些更加具体的内容:

中国将于2006年将汽车进口关税由目前的80~100%下调至25%; 在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后,允许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进行本地人民币业务;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允许外资电信企业持股49%,两年后增至50%;中国同意将其农产品进口关税降低到14.5~15%;允许美国投资进入中国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ICP)。

从协议内容来看,虽然中国的某些出口部门,如纺织和服装可以相应地扩大出口数量,但是其他部门的进口数量也势必相应地增加;否则,它就不是一个“双赢”的协议了。因此,可以预料,如果“洋货”蜂拥而入的话,那么大量的国内产业必将陷入减产甚至破产的境地,而众多的劳动者也必将失去“饭碗”。

现在对于这些与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国内传媒似乎还没有来得及给予注意和报道,因此它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入世”后的“好处”:汽车会不会便宜,电话费会不会降价,股票会不会升值,等等。这些话题固然生动有趣,但是,中国出口的增加如果不能超过进口的增加、或者至少保持与进口的增加大体相等的水平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将有大量的下岗和失业发生。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不论汽车多便宜、电话费多低廉、股票多高涨,对下岗和失业者来说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其实,即便是专家学者的最乐观的预测,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并不那么乐观的答案。比如,一个广为流传的预测是“入世”后中国经济产出将增加2000亿元人民币,除了农业、汽车和机械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将减少以外,纺织、服装、食品、建筑和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都会增加。但是,读者可以发现,两者相加的结果却是:新增加的失业人数将比就业人数多150多万人。(注:新华社1999年11月16 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7年就业结构变化的估计》。其详细估计数字为:农业减少966.2万人、汽车业减少49.8万人、机械及仪器业减少58.2万人;食品加工业增加16.8万人、纺织业增加282.5万人、服装业增加261万人、建筑业增加92.8万人、服务业增加266.4万人。根据这些数字, 减少的就业人数合计为1074.2万人,增加的就业人数合计为919.5万人, 失业者比就业者多154.7万人。)

此外,虽然这些分析和预测都有根有据,但是它们似乎忽略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或条件:

第一点是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中立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点是目前中国国内商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第三点是不少中国消费者依然存在着偏爱“洋货”的心理;第四点是中国货币金融部门再次宣布2000年人民币也不会贬值。而这四个因素都是有利于扩大进口,而不利于扩大出口,因而也不利于扩大就业。此外,由于中美WTO 协议的内容也适用于第三方,因此,第五点是美国不会单独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优惠,中国产品将在美国市场上与其他国家发生更加激烈的竞争;第六点是中国市场也不会单独对美国产品开放,其他国家的商品也会乘机扩大对华出口;第七点是其他外部因素,比如美国国会对协议和对中国将采取什么态度、近期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复苏势头将如何发展、世贸组织是否能够公平和迅速地处理有关贸易争端,等等。

如果把上述提到的或没提到的、内部的或外部的、经济的或政治的等等各种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的话,那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外贸和就业会出现什么变化,就更难预测了。

对中国发展战略的重新思考

不过,尽管笔者对“入世”以后中国的出口和就业的前景有所担心,但是它决不意味着笔者对中国“入世”持消极态度,也不意味着笔者断定中国的出口和就业只能在“洋货”的冲击面前甘拜下风。恰恰相反,笔者对“入世”以后中国的出口和就业的前景,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并且坚信:只要我们的态度积极、对策合理,那么,中国的产业和就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入世”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尽量地避免“入世”带来的“坏处”。

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除了专家学者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建议以及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制定的各种应对的措施以外,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需要对现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说得更明确一些,现在应当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在现有的中立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单靠每个产业、行业和企业采取某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是否中国就可以应付“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

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学者专家对这一关键问题缺乏思考,相反却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精力集中于各个具体事务上面的话,那么,“入世”带来的巨大冲击及其后果,很可能会出人意料、措手不及。

笔者个人认为,根据有关理论和历史经验可以得知,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中立型发展战略的话,那么,中国“入世”后很可能会出现如下结果:

1.出口难以取得预想的增加;

2.进口将出现大幅度的扩张;

3.新增加的下岗失业人数将超过新增加的就业人数。

上述忧虑绝不是庸人自扰或者杞人忧天。因为不仅有关的经济理论已经对此作出了定论,而且大量的实例(包括中国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中立型发展战略只能导致这些结果。而这些结果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设想和期待的,因为它们是不符合中国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的。

那么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对策呢?笔者认为:这就是毅然放弃中立型发展战略,重新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即回归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战略上去。为此,应当采取的一个决定性步骤是:对内实行适度的通货膨胀,对外实行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这是目前我们可以抵制“洋货”的冲击,阻止失业猛增的惟一可行的办法。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国内和国外的环境变化,及时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转变的话,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入世”带来的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入世”带来的危险。而且,只有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了有效的转变之后,各个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对策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中国劳动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保护,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当机立断的紧要关头了。

几点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的结论如下:

1.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中,前者对于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薄弱,而后者的促进作用则十分明显。

2.在经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经实行过进口替代战略,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了出口导向战略,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中国对出口导向战略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并且转而采取了中立型的发展战略。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明显效果。

4.因此,如果继续坚持现有的发展战略的话,那么,“入世”的结果将很难导致中国出口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相反,却很容易导致进口的猛增和失业的高峰。

5.为了避免“入世”后出现的不利结果,我们现在必须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大胆地放弃中立型发展战略,再次采取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所施行的、行之有效的出口导向战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出口和就业的大幅度增长,从而把低速行进的国民经济再次带入高速增长的轨道。

标签:;  ;  ;  ;  ;  

WTO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反思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