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访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宣部论文,副局长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研究员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进一步将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引向深入,中央发出了关于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通知。如何才能按照中央《通知》的精神利用好《纲要》这一重要辅助材料,深入地研读邓小平的原著?如何才能学好《纲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同志。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不是人为地概括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
针对记者提出的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个科学体系以及这一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李君如说,现在无论是党内还是理论界的学习、研究,都强调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必须把握其理论体系。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存在的问题。那么,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有体系以什么为根据呢?纵观学术史,一切成为体系的理论、学说,一般都得具备三要素:必须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全部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的全部观点必须有一个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这个理论的全部观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以此来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他的全部观点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也就是他所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一以贯之,贯彻在各个理论观点之中。比如他提出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等等,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显然他所有观点都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哲学依据,因而符合作为构成理论体系的第一要素的要求。
第二,他的全部理论观点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展开的。邓小平从1980年到1991年不下二十次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全部理论思考就集中在这一问题上。因此他的理论,总题目叫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纲要》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的理论,全部观点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如第二部分第一章,正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副题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这个副题我们也曾考虑过叫“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论”或“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但经过研究后确定了现在这个。为什么?因为另外两种提法虽然都是正确的,但总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论的题目怎么能比总论的题目还要大呢?这就要慎重研究,准确把握过一分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研究了邓小平关于思想路线的全部论述之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他常讲的,过去搞革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毛泽东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后面一句,就是说搞社会主义也要象过去搞革命那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而他的话点题是点在要把这条思想路线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上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不仅是思想路线,他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理论等等,都是围绕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的,这就符合作为构成理论体系的第二要素的要求。
第三,他的理论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相当清晰和相当紧密的。如初级阶段理论和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明显,由于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更要发展生产力。同样,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符合作为构成理论体系的第三要素的要求。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理论,不是我们说他有体系或是没有体系,而是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个科学体系。所以《纲要》在第五条中用一段话对此作了明确地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六个层次。
当记者问到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容有哪些时,李君如指出,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经过深入地实践和研究,才有可能对体系的全部内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纲要》的第二大部分重点讲的是体系,定题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这几个字很重要,表明这里讲的只是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未穷尽一切,体系本身还有哪些内容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纲要》第五条在谈到体系时举出的是九个方面(也就是党的十四大所概括的九个方面)而第二部分列出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十六个。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由九个方面所构成的科学体系有十六个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其实细读这段话就可以了解,这十六章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和九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既然是在“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基本观点不是九个,因为每个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基本观点。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六章“源于九条,展开九条”,总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一致的,不要看成是两个体系。十六章阐述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六个层次: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主要是第一章,强调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的活的灵魂和精髓。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主要是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以及根据这一本质认识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这是整个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中心点和首要问题。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论的根据。主要是第三章,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如果说,第一层次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讲搞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那么第二层次就是强调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一般”的认识。而第三层次也就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是对社会主义的“特殊”进行阐述。将社会主义的“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到第四层次。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第四章到第十一章,主要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其所要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目标。这个核心内容实际上也就是讲发展、改革、稳定。四、五章讲发展问题,六至十章讲改革问题,十一章讲稳定问题。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主要是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前者是讲要争取和平以便发展自己,即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后者是讲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两个“争取”将有利于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良好条件。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主要包括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重点阐述了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而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力量的领导核心。
以上六个层次构成一个比较系统、严密的思想体系。
要真正把握上述科学体系,必须在“融会贯通”四个字上下功夫。
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介绍之后,李君如强调,在学习中可以把十四大的概括以及《纲要》展开阐述的十六章作为主要线索,深入理解这一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但按照中央的要求,真正做到把握其科学体系,仅背诵这十六章内容是不够的,《纲要》只是学习的重要的辅助材料,只能起帮助作用,要真正把握体系,就要把功夫真正下在“融会贯通”四个字上,使之成为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融会贯通”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理解主要包含三方面要求:
一是要搞清楚每个理论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和其他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这是对“融会贯通”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要搞清楚每个理论观点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应该认识到十六个观点不是并列、并重的,它们是有层次性的,有着各自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三是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各种各样的主观性、片面性,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可以说是实现“融会贯通”最困难的一点。真正的“融会贯通”是要善于根据时间、空间一切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审时度势。总之,功夫要下在知识的把握上,更要下在知识的运用上,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好原著、运用原著、把握体系的要求。
邓小平是个理论家,他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根据是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时代背景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
当记者谈到目前干部群众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尚存在某些思想误区,特别是对于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等问题存在着糊涂观念时,李君如指出,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理论的思想障碍确实需要解决,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邓小平领导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搞的这一套是不是理论,《邓小平文选》中的那些谈话、讲话中有没有理论。有些人认为这是方针政策,不是理论,因而认为邓小平作为实践家,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没问题,但若说这些谈话讲话里面有理论,而且是有个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他们表示还要考虑考虑。象这样的思想认识如果不解决,就不可能真正达到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目的,因此必须消除这类思想障碍。
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历史上的思想家、理论家们,其所提出的理论在表现形态上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不能用某一类思想家、理论家的理论表现形态来判断所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更不能以理论形态的差异来否定某个人作为思想家、理论家的地位。
在我党的历史上就曾有过这样的教训。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承认马克思是思想家和理论家。作为理论家,马克思确实有理论巨著,如《资本论》,它的特点是有一套范畴体系,其展开是从抽象到具体,有个逻辑推演的过程。据此确实可以肯定马克思有理论,是个理论家,但若是把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标准或根据来衡量别人是否是理论家就绝对化了。当年我们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就曾讥讽毛泽东为“狭隘经验论者”,说山沟沟里没有马列主义,原因在哪儿呢?毛泽东当时的一些文章,关于军事、政治、经济的,都是通过调查研究从实践经验当中概括出来,加以归纳分析写出的,不象《资本论》那样注重理论的推演过程。为此,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强调提出了“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的问题,他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见《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的这个回答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理论的本质是反映客观实际的、正确的东西,那些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的东西,又经过了实践的证实,就是理论。至于这个概括抽象过程是采用逻辑推演的方式,还是归纳分析的方式,它的形式是象《资本论》那样的巨著,还是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样的文章,不是主要的,形态各异却都是理论。所以延安整风的功绩之一就是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使全党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邓小平的理论有他的特点,即论断简明,论述也很简明。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崭新的、重要的理论观点,就概括得很简明。寥寥数笔就深刻阐明了整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以及中国如何才能把经济搞上去的要求。按照毛泽东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抽出来,又被实践证明的,是理论。如果这样的论断不是理论,从书本上搬出来,复述一下的倒是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是理论,能解决问题的倒不是理论,那将是荒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来认识问题。
邓小平的理论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第二,他善于在群众实践中,对群众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理论分析。第三,他很注重将全部的理论观点放到实践中进行考验。不但提出,搞得对不对要靠实践检验,还提出不要争论,要抓紧时间干,对的就坚持,错的就赶快改。因此,纵观他的全部做法,提出的概念,得出的判断,作出的结论,可以肯定这一切都是理论研究的成果,所以我们说他是思想家、理论家,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中国的,是当代的,我们把它概括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