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创业与发展中的问题——巨人集团兴衰之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衰论文,巨人论文,民营企业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巨人”的发展概况
珠海巨人高科技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以4000元起家,以惊人的速度增值,几年时间资产达到数亿元,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受人瞩目的一颗新星。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曾先后获得珠海高科技重奖,并当选为’94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而今,巨人集团却要为自己的决策失误等原因付出一笔数额巨大的学费。
巨人集团原来主要从事电脑软件开发,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94年下半年,随着电脑软件市场竞争的加剧,它由文字处理为主转向主攻教育软件,集中200名工程师进行封闭式开发, 研制出覆盖中学66个课本的多媒体教育软件,投入市场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巨人M6407汉卡少数民族版,1996年12月仅在新疆就接到定单1万套,这些软件将在新疆所有中小学教育中使用,销售收入逾千万元。巨人集团还投资近千万元开发出了“医院管理系统”,这种系统首次应用于山东淄博第一医院,并获得成功,国内已有数十家大型医院意向定购其产品。
到1994年,巨人集团销售总额已达3.6亿元,利税4000万元。 巨人集团又制订了1995年的发展目标,使销售额达到8亿元, 利税达到8700万元。从1994年起,巨人集团还涉足生物工程领域,开始了所谓的“三大战役”,在保健品、医药、电脑三大产品领域内,一次性推出十几种产品。“三大战役”的发动,使巨人集团的员工在近一个月内由近千人猛增到3000人,并且使其成为一个涉及电脑、生物工程、房地产等多种产业、100多家下属公司的大企业集团, 由此导致原有的管理机构一下子无法控制如此庞大的局面,管理上出现了混乱;新产品投资近亿元,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斥巨资兴建巨人大厦,出售楼花,又未能按时还本付息;公司负债近2亿元,资金周转不灵。1997年, 巨人集团出现了破产的前兆,陷入严重危机。
二、问题原因
巨人集团出现的空前的危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里既有巨人集团方面主观上的原因,如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如国家政策调整,媒体报导推波助澜等。
1、兴建巨人大厦。 巨人集团危机的起因开始于斥巨资兴建巨人大厦。1993年,巨人集团决定在珠海建立巨人大厦。大厦设计有70层,高度为200多米,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之最。 楼址选在珠海市中心繁华地带。当时正值中国房地产最热的时候, 又加上那时的“巨人”正以每年400倍的速度增值,因此, 建巨人大厦对于巨人集团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建成后将成为巨人事业飞速发展的具体象征。带着巨人集团全体员工的美好愿望和对明天的憧憬,巨人大厦破土动工。当时它在香港出售楼花筹资8000万元,在内地筹资4000万元,其余资金皆为巨人集团自筹。
建巨人大厦是在1992~1993年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立项的。由于国家宏观调整使中国房地产市场骤然降温,当时巨人大厦刚刚破土动工,因此,预售楼花自是少有人问津。从这里不难看出,巨人集团对漫长的经济调整和房地产市场风险估计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论证。另外,巨人大厦后来又因水灾和重大技术难题,延误了11个月的工期。还有,巨人大厦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一分钱的贷款。当时公司过于相信自己的实力,认为不需要银行贷款,自己能够解决资金问题。现在看来,它们当时的想法是失策了。巨人集团的全部债务加起来不超过2亿元, 其中银行只有1000多万元,债权人主要是小型投资者和小型加工厂,公司的债务结构严重不合理。这或许是因为集团领导被小农思想所支配,认为只要不欠债就意味着公司处于良性发展中。这在公司规模不大时,或许是正确的,但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又另当别论了。合理的负债(只要公司有偿还能力),债务结构合理对于集团的发展是有利的。
2、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是有前提的, 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已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已经到顶,并且拥有大量的剩余资本;二是进入的领域必须是公司的优势所在。两者缺一不可。而巨人集团主业即电脑业还未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急着铺摊子,结果事与愿违,导致集团处于困境不能自拔。巨人集团原来主要从事电脑软件开发,1994年后由于这一领域竞争愈加激烈,而转向保健品、医药等产品的开发,这使主业即电脑软件开发的发展受到影响;而在保健品、医药、房地产等领域,由于巨人集团刚刚起步,更谈不上有什么优势,与国内其他同行业相比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业及其他产业多元化经营,因缺乏资源协调,分散了资源能力,分散了资金。当时,巨人集团决策层认为搞多元化可以分散公司风险。事实是使风险加剧,品牌扩散,企业弱化。全方位出击的结果反而使其变成制约巨人集团发展的包袱。
任何企业都面临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问题。企业规模扩大之后怎样发展,多数企业都采取两条发展道路:一是多元化,二是专业化。搞多元化成功的企业也有,但能长期生存下去的很少。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即市场空白多。企业如果有资本,投到哪一领域都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起来,因此,前几年出现了很多搞多元化的企业,如熊猫等,产生了跟风效应。巨人集团也是在这种形势下搞多元化经营的。从市场经济长期发展来看,这不是一种典型意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大多数企业能够成功的路子。因为市场竞争一定是专业化的竞争。国际上许多大企业也大都是在一个领域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强项,站稳脚跟之后才涉足其他领域。但我们国内的很多民营企业抱着机会主义的态度,总是想着一夜暴发式的增长。在市场发育初期,百分之几百的增长率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国现在市场已变得十分拥挤,竞争日趋激烈,再出现那么高的增长率是不可能的了。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要走一条踏实的道路,搞积累,搞开发,在专业化上下工夫,不能总想着“出奇制胜”“再创辉煌”。巨人集团没有吸取经验教训,追求高速膨胀以获得最大利润,使集团产生严重危机。集团经过创业阶段,积累了相当资本之后,在观念上仍停留在原有状态,仅仅以胆识、干劲、关系利用和政策利用为基本指导思想是难以为继的。原有的环境已有很大的变化,相应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也应改变。巨人集团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是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作出相应的决策。
3、巨人集团的管理方式。巨人集团由于迅速膨胀, 忽视了管理基础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丧失有机地协调配合能力和各种应有的管理功能。单就人员管理问题,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巨人集团也未能找到很好的管理模式。巨人集团员工多时有3000人,而关系户口调进珠海的只有1.5%,要管好用好这么多人,必须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模式。 这种现象不独为巨人集团所有,国内其它民营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管理方式上难以逾越“青春期”进入成熟期。巨人集团在初创阶段,凭借其领导人个人的才智与魄力,加上难得的市场机遇,创造了令人目眩的增长奇迹,但这只属于原始积累的特殊现象。而管理方式、决策机制、信息、监督等一整套现代企业的制度,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巨人集团在膨胀以后,家长式的管理成为发展的掣肘,无法驾驭自己搞起来的“庞然大物”。因此,如何改变原始积累时的“人治”管理,进入一个依靠制度,相对成熟、富有效率的管理轨道,跨越“青春期”,是摆在巨人集团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课题。
民营企业在过去都是比较小的,因此管理上没有太多的困难。它们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都已开始大型化。这种大型化给民营企业带来原来所没有的问题:一是管理能力问题。二是管理体制问题。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沿袭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体制的设置往往也和国有企业差不多,只是变了一些方式而已。三是民营企业内人的关系,基本上都是以地域性的血缘与亲情关系为基础,这是民营企业组建时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4、新闻媒体对巨人集团的影响。 巨人集团一直是一个“新闻企业”。据统计,1992~1995年,全国各大传媒对巨人集团作正面宣传报导的有几百篇(次),巨人集团决策层的领导也确实一度被铺天盖地的“鼓吹”冲昏了头脑,巨人神话也就被炒作起来了。而巨人集团遭受挫折之后,众多传媒又纷纷连篇累牍地封杀巨人集团,使本来就已处于低谷的“巨人”更是雪上加霜。鼓吹过头的“捧杀”和群起而攻之的“棒杀”,使巨人集团处于两难的境地。巨人集团原计划1997年好好地整顿企业,开拓市场,打一个翻身仗。但“巨人风波”一起,各地报纸竞向转载,说巨人集团快要倒闭了,以至于其产品也无人问津,其计划化为泡影。
三、面对困境的对策
巨人集团虽已陷入困境,但还没有达到破产的地步。它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摆脱困境呢?巨人集团首先应该采取收缩政策,以保住“阵地”,度过难关。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整顿,保持在市场上能够赢利的产品,对无竞争力的产品则一概革除。生产拳头产品,确保市场占有率。
第二,妥善处理“巨人大厦”问题,改变策略,包括进行国际化融资、洽淡引进投资合作伙伴等工作,甚至考虑将巨人大厦整体出售。将不能赢利而只是包袱的房地产出售,必要时不惜低价出售,以支付贷款,挽回信誉。
第三,对所属100个公司进行全面整顿,采取压缩政策, 撤消不能赢利和管理不善的子公司。
收稿日期 199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