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一般模式初探_能力模型论文

关于发展的一般模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9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08(2008)03-0013-06

1 引言

发展是当前中国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等问题。那么,什么是发展?有没有一个定量的模型来描述发展?本文试图对一般意义的发展做一些定性和定量的初步探讨。

2 发展的含义

在一般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1]中都存在着发展问题(比如真核生物的进化发展、人的发展、大学组织的发展等),在其它系统中也可能存在发展问题(比如地球以外生命系统的发展等)。可以说,发展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运动。发展是系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要求,提高其有序程度的一种运动。它应有其一般的运动规律。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价值取向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人们是不会耗费精力去做的。同样的,任何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主要活动也都是有价值取向的,没有价值的活动,它们是不会选择去做的。(比如,狮子捕食活动是为了填饱肚子,它绝不会忙着建造桥梁,因为那对它没有意义,那将耗费它的精力,不利于其生存。)人及其它生命系统或社会系统的价值取向起源于人(生命系统或社会系统)要适应环境,要在各种环境中以其特有的方式生存下去[2]。

价值又是有大小的,且是可变。比如,一般来说,狮子捕食到猎物要比其梳理好自己的毛发的价值大;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要比其买到一件满意的衣服的价值大等等。获得较高的价值是人及其它生命系统或社会系统所追求的(这是由环境引导的,追求也许是无意识的)。

而要获得某种价值(Value),就有能力大小和效率问题。为了获得某种价值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比如时间、物质、能量等),这些资源本身是有价值的。(比如,制造某种家具,需要消耗木材、人力等,而木材、人力是有价值的;狮子捕食活动需要消耗体能,而体能对狮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假设生命或社会系统,通过某种活动形成新的价值为,其消耗资源的价值为(图1)。只有当新的价值大于消耗资源的价值(即>)时,生命或社会系统才会选择去做。当越大,越小时,这种活动对于该系统产生的价值越大。任何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都趋向追求较高的和较低的

图1 系统的活动消耗一些资源,产生一些新的价值

假设系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活动模式,(这里活动模式指追求某种价值的行为方式。)为了达到同一价值效果(比如生产某种家具),活动模式消耗资源(比如木材、人力等)的价值为活动模式消耗资源的价值为,假设>,即活动模式消耗资源的价值大于活动模式消耗资源的价值,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活动模式比活动模式的客观的活动效率提高了而导致的(图2)。

图2 两种活动模式的效率比较

再假设系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活动模式,消耗大致相同的资源价值(,比如同样多的土地),为了同一价值取向(比如生产粮食),活动模式获得的新价值为活动模式获得的新价值为,假设>,即活动模式获得的价值大于活动模式获得的价值(比如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这一价值取向上,活动模式比活动模式的客观的活动能力增强了而导致的(图3)。(还应包括调动的其他各种隐性资源的价值)

图3 两种活动模式追求同一价值取向的能力比较

综上两点,在任何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如果系统向着某一价值取向的活动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小,所产生的新价值越来越大,我们认为这反映了这个系统的客观的效率在提高,能力在增强。而随着系统追求价值的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它就可以把剩余的资源价值以及产生的更多的新价值做为资源,用于实现更多的其它价值上,我们就说这个系统在发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的发展程度可以用其追求价值的能力和效率来度量。用D(Development)来表示系统的发展程度,用E(Efficiency)来表示系统追求某种价值的能力和效率,则D可以用E的大小来反映(D=f(E))。(价值的大小只是对某一系统在某一时刻有意义。而能力和效率的大小是一种可脱离具体场景的恒定的客观实在,是可以在同一价值取向上进行大小比较的。)

为了适应环境的多样性,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是要有多种价值(Vi,i=1,2,3…)追求的(比如狮子有吃饱、毛发整齐等价值取向;企业有营利、社会责任等价值取向),而对应每一种价值追求,都要有相应的活动模式(Mi),以及该活动模式的能力和效率(Ei)。这样,一个生命系统或社会系统的整体活动模式(S),就是由多个子活动模式组成(S=∪Mi),假设系统追求各价值取向的能力和效率为向量:,则系统的整体发展程度可以用来反映(比如度量人类发展水平,可以用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能力指标体系来衡量[3]。)

3 发展的条件

前面所述的活动模式一般可以包含多个子活动模式,比如汽车作为一个整体包含发动机、传动、制动等子系统部分,每个子系统部分有各自的活动模式,这些子活动模式可以相对较为独立发展,为方便论述,在以下叙述中称这些相对较独立的子活动模式为功能模式。

一个可以独立发展的系统应该具有功能模式记忆能力和价值选择追求能力。

一个具有独立发展能力的系统(比如人、生物等)是应该具有功能模式记忆能力的,它应当能“记住”以前曾经拥有的能力(功能,比如狮子的跳跃功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起用该功能。这是因为外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又会不断重现的,如果没有功能记忆能力,系统就要为适应每一时刻的环境而重新生成一套新的功能模式,这显然是低效的。而一个具有模式记忆能力的系统,其能力会不断积累,就能适应更加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这样才会有所发展。可以说,发展的过程就是系统功能模式不断积累的过程。(即整体活动模式=,新的功能模式不断产生。)而这种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功能模式的简单堆积,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它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相关整体。 (比如人类学习知识,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要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的生命系统和许多社会系统都有这种模式记忆能力,(比如生命系统对基因的积累,社会系统对经验的积累等。)因而可以不断发展,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一个具有自主独立发展能力的系统(比如人、生物等),还应该具有独立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能力,即它的价值取向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其它系统而存在。因为价值是发展的前提,没有价值取向和价值引导,一切发展都是空的。(比如,如果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狮子的捕食技巧发展的再好,也没意义。)如果系统所追求的价值不是由自己赋予的,系统就不能独立存在和发展。衡量一个系统的自主性大小,可以看其价值取向中有多少成份是其为适应外部环境而独立产生的,有多少成份是其它系统的价值取向加之于它的。假如系统的所有价值取向是(Vi,i=1,2,3…,n),其中k个价值取向是独立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其它是另外的系统加之于它的,则比值P=k/n可以作为其自主性大小的一种度量。(比如,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在价值取向上的独立性强,其P值应该比国有企业的P值大。而汽车这个机械系统,完全没有价值的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而是依靠人赋予它,其P=0。人和其它生物个体都有较高的P值。)

为方便论述,在以下叙述中我们把具有一定价值选择追求能力和功能模式记忆能力的独立系统称为主体系统。

4 发展的方式1

因为环境是多样的,为适应环境,主体系统的发展也就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生物界和社会中是常见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主体系统都能够顺利发展下去,一些主体系统因为缺乏适应环境的某些功能或功能效率低下,而随着环境不断变化而被淘汰,而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那些主体系统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这样,主体系统群的发展呈现出树型样式。常常是同一类主体作为根源,为适应不同环境,分化出多个不同分支。而在时间轴上,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分支的主体被淘汰,另一些分支存留下来继续发展,并继续分化出新的分支,如此进行下去(图4)。

图4 主体群并行发展所呈现的树型结构

可见,发展是并行的,主体系统沿着不同的途径并行发展。在同一时刻增加环境的多样性,将使主体群更加多样,主体群拥有的功能模式更加多样。在时间轴上,增加环境的变化,将使功能模式单一或低下的主体更容易被淘汰。两者的适当结合,可以加速主体系统群的发展。

5 发展的方式2

前面说过,发展的过程是系统的功能模式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一种功能模式的形成就是一种创新,它往往伴随着自然规律的新的运用,或新的组合形式的产生。然而,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构成创新的要素往往是稀缺的。但是当创新一旦产生,其新的组合形式就可以作为一个创新要素,引发其它创新[4]。

如果关于功能模式的信息可以在主体系统之间传播,那么这种信息就可以作为一个创新要素引发其它主体系统的创新,发展各自新的功能模式。由于创新要素的引进要相对容易,使得这种通过借鉴其它主体系统新的功能模式而实现发展,要比完全依靠主体系统自身创新而实现发展,速度要快得多。(比如生命系统中,突变的基因可以在种群中传播;社会系统中先进的经验可以在相关组织中传播等。)主体系统之间的这种信息交换能力,同主体系统的模式记忆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一样,是主体系统应该具备的又一重要的发展能力。

这样,一个领域的创新,可以带动周围相关领域的创新。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横轴为领域,纵轴为创新数量。一个领域的主体系统一旦实现创新,其模式信息传播到相关领域的主体系统中,可以作为创新要素,引发相关领域主体系统实现各自的创新(图5)。图中尖峰表示某个主体系统首先实现突破,两边斜坡表示其它相关领域的主体系统的后续创新。

图5 一个领域的主体系统创新可以带动相关领域主体系统的创新

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发展方式,众多主体系统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某个主体系统首先发展,其它主体系统通过信息传播跟上发展。这是一种较便捷的发展方式。但也存在问题,就是主体系统群趋同,缺乏多样性。实际情况是,主体系统群的并行发展方式(发展方式1)与跟上发展方式(发展方式2)相互结合,即主体系统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发展,但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带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综合的发展模式,我们这里称它为钳型模式(如图6)。

图6 主体系统群的发展是并行的,又是相关的(钳型模式)

做为一个例子,我们看看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往把它们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线性链式结构(科学→技术→产业),认为科学是发展的源头。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够恰当的。事实上,没有科学,技术和产业也会照样发展,只是发展快慢问题。而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进程。

图7 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用上图(图7)更恰当的来表示[5]。当某一科学领域发展了,它会将一些新的要素(对自然规律的新认识)传播到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带动这些领域的功能模式创新。同样的,当某一技术发展了,也会将一些新要素(比如新工具、新方法)传播的相关科学和产业领域,带动这些领域的功能模式创新。科学、技术、产业三者关系是协调并进,当某一部分发展了,会带动其它部分的发展;相反地,当某一环节比较薄弱时,也会限制和制约整体的发展。

因为发展是一种钳型模式,所以为了加快发展速度,不应当把资源平均分布到所有领域上,而最好是有计划地将资源适当集中,让某些方面的主体系统优先发展,实现突破,其它主体系统跟上发展(即非均衡发展)。结合前面提到的多样性环境有利于主体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发展策略:在所有领域中,把资源集中在若干重点领域上优先发展,在这些领域中使用资源,营造多样的发展环境,使主体系统在这些领域能够高效发展,当有所突破后,再把新要素传播到其它相关领域,带动整体发展(图8)。

图8 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集中资源,营造多样环境

6 发展的导向

发展是主体系统不断积累功能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过程。不同主体系统会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有的能力和效率高,有的能力和效率低。由于环境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主体系统都能够存在发展下去,这就存在一个选择淘汰的问题。

环境对主体系统的选择淘汰都是按照某种规则或标准进行的。(比如自然界中的寒冷,对所有生命体都一样地客观存在着。再比如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对所有厂家都一样地客观存在着等。)根据这些选择标准,不适应的被淘汰,适应的生存下来。这种选择规则或标准就是一种价值导向,是客观存在的。主体系统为适应环境,才有了价值追求。

选择必须要有一个选择场存在,在这个选择场中,环境按照相同的规则或标准,对多个不同的主体系统进行选择淘汰。(所谓选择,就是环境与主体系统进行某种“协作”,并提供资源。)

存在着“一对多”选择场和“多对多”选择场。在“一对多”选择场中(图9),一个环境依照一种选择规则或标准,对多个主体系统进行选择,被选中的可以在这个环境中存在发展,被淘汰的则不能存在。(比如孤岛上发生瘟疫这个环境变化,能适应的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则被淘汰。)而有的时候,主体系统也可以选择其生存环境。(比如动物可以选择陆地或海洋作为其生存环境,也可以选择森林或草地作为其生存环境。)这就形成“多对多”选择场。在“多对多”选择场中(图10),每个外部环境(即子环境)按照各自的选择规则或标准,对多个主体系统进行选择或淘汰,这时,每个主体系统的生存机会依赖于多个子环境选择的综合结果。(比如一些鱼类演化成两栖动物,虽然在水中不宜生存,但在陆地上可以继续存在发展。再比如商品市场是一个“多对多”选择场,每个用户是一个子环境,厂商是被选择的主体系统。)

图9 “一对多”选择场

图10 “多对多”选择场

假设m是子环境的个数,n是主体系统的个数,那么,m×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选择场的规模大小。

当m不变,n越大时,由于资源有限,主体系统之间的竞争会越加激烈,功能效率低的主体系统会被加速淘汰,主体系统群的发展速度会加快。

当n不变,m越大时,由于子环境有更多的数量和种类,主体系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价值取向,就会发展更多的功能模式。(比如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使国内厂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为适应国外的需求,发展更多种类的产品。)

选择场是价值导向的积聚地,是引导主体系统发展的又一重要工具。建设高效、有序的选择场,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主体系统的发展。

7 结束语

发展具有客观性,有规律可循。发展是主体系统不断适应环境,创建和积累功能模式的过程。因为环境变化是无穷的,所以发展也是无限的。可以用客观存在的能力和效率来度量发展的程度。而要独立发展,主体系统应具有价值选择能力、模式记忆能力和信息交换能力。这时,主体系统群的发展方式是并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主体系统群沿着不同的途径并行发展,但又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实现跟进发展,两种发展方式相互结合,形成钳型的发展模式。

对于主体系统来说,环境是其发展的工具。例如,社会组织(比如企业)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环境,社会组织在个人发展历程中是一种建构性工具,它扩展着人的自由和能力,为人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服务。(就像人们使用起重机扩展了人的搬运能力一样。)对于人类来说,其不可掌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其可以设计和掌控的自然技术和一些社会技术系统(比如组织、机制)等都是其发展的工具。充分开发和运用这些工具,将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人类的发展铺路搭桥。

标签:;  

发展的一般模式初探_能力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