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走向——方克立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文化论文,访谈录论文,走向论文,教授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在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经济全球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您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什么?
方克立: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之日就开始了。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记者:在您看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呢?
方克立:如果仅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我们看到的就只是商品、货币、技术、服务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和流通,以及全球经济的表面繁荣。如要进一步深入揭露其实质,那就必须同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来认识经济全球化。于是我们就不难看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向全球扩张,即把自己普遍化和国际化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全球化。全球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它的逻辑仍然是:资本企图通过自身矛盾普遍化的方式来克服矛盾,以向国外转嫁危机的办法来解决危机。在全球经济繁荣的表象背后,还有13亿人(超过全世界人口的1/5)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记者:这么说来,经济全球化决不像某些人所描绘的那么美妙。
方克立:是的。现在由美国和其它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极不公正、极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当今世界,由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主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去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以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从中牟取暴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他们是国际经济交往“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操纵者,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则当然是首先要对他们有利。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竞争的结果,造成了国际范围内更加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南北对立,国际经济关系更加严重的不平衡。
除了加剧全球的贫富分化、两极对立之外,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毒品走私猖獗、恶性疾病蔓延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而造成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罪魁祸首又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心,因此理所当然地引起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受害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包括发达国家中正直的知识分子和一些联合国官员在内的各方面人士都奋起对此进行揭露、谴责和批判。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他们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也是抵制、揭露、批判现实的不公正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2000年1月在哈瓦那召开的“第二次全球化与发展大会”,有53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声音,一个揭批强国垄断的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兴起。这说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用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来取而代之的呼声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记者:请问什么是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方克立:虽然人们的提法各不相同,希望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希望改变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使经济全球化朝着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这种“造福于全人类”的经济全球化,其基本目标是要解决国际经济关系不平等和社会贫富分配不均的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以其必然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谓用理想的经济全球化取代现实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全球化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国外有的学者已经看到了这一历史趋势,明确指出:“正是全球化推动劳动阶级作为世界革命的主体而崛起,历史将会证明:全球化是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助产婆。”
记者:那么,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呢?
方克立:社会主义的全球化虽然在今天还只是一种理思,却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因为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既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这一现实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解决的办法,进一步社会化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来与它相适应,因此用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来取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当然,这一过程还会是相当长期的,是一个还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的曲折而艰难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全世界的进步力量一定会找到一条从现实的经济全球化过渡到理想的经济全球化的道路。
记者:面对着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办?
方克立: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只有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历史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实力,争取立于不败之地并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害怕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及其消极后果而置身事外不但于事无补,而旦只能把自己隔离在世界文明之外,等于自己开除自己的“球籍”。正确的态度是积极主动地融入,清醒地面对挑战,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有关经济政策,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时顺势,趋利避害。各国在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争取逐步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记者:现在人们普遍地认为,今日的全球化运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一个文化全球化的问题?
方克立:是这样。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动机驱使下,迅速地占领和垄断了全球的文化市场。
在当今世界,这种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凭借着它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将其以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CNN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工业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国各地区,使其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成为超越国界的全球文化。有人指出,美国的文化产业自1983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连续增长的势头,1994年,其视听产品就已成为仅次于飞机出口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占据了国际市场的40%。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被美国和其它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也就是在无形中控制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记者:还有因特网问题。
方克立:对。因特网不受时空限制把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今日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美国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他们控制着世界上的大部分电脑网络资源和网上的信息发布权,使英语成为通行的网络语言,利用互联网的全球化,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合法地”推销到全世界。正如《权力的转移》一书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和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所达不到的目的。”
记者:那么这种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方克立:这种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化”的现象,叫人不难看出惟其实质就是全球文化的资本主义化或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美国恃其文化强权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文化输出,其目的主要是推行一整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主活方式,来控制全世界人民的精神和灵魂。譬如他们通过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竭力推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发展中国家人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以追求物欲满足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空虚,理想、信念和主体意识丧失,以及腐化、堕落和种种社会犯罪行为的频繁发生。推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受”的一种最重要的战略武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冷战”中不战而胜,成功地演变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杜勒斯当年提出的战略:“要同我们的对手展开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在苏联播下混乱的种子”,“让他们演出一场自我灭亡的悲剧”。今天美国中央情报局又把这一套搬到对付社会主义中国的《十条诫命》中来,其中包括:“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农、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等筹。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记者: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与西方的价值目标是根本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那么中国为什么还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呢?中国难道就不怕像苏联、东欧那样被人家“化”掉吗?
方克立: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要有对我们的民旅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
记者:请您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如何挺立民族主体性而不被西方强势文化“化”掉,并为新世纪的文明对话和多元共存做出我们自己的独特贡献,谈谈您的具体看法。
方克立:好。我想粗略地谈四点看法。第一点,坚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方针,学习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把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流。一次是汉唐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文化曾一度出现“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获”的佳境;另一次是从16世纪末叶开始,至今还在继续进行中的中西文化大交流,它使中国文化遇到深刻危机而转型为近现代文化,这个过程是相当艰难曲折的,但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封闭就要落后的典型事例就发生在400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中。18世纪20年代以后,清朝政府长期奉行一条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先进文明,也拒绝政变自己的政策,结果导致政治腐败,科技落后,经济凋敝,国势衰微,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曾经是世界上先进国家的中国落伍到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封锁禁运,中国人民被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造成了再一次实际上的闭关自守,结果是拉大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反历史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中国要发展,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把自己同世界隔离开来,再也不能走“封闭—落后—挨打”的不堪回首路。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而得到较快发展的事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新加坡在建国初期,一般第三世界国家都认为跨国企业是居心不良的剥削者,不敢接受他们的投资;新加坡却采取了欢迎他们来投资的态度,结果取得了成功。李光耀把这种成功归结为具有超越狭隘国家主义的国际观。而那些没有这种长远的国际眼光的国家,就失去了借跨国公司投资来发展自己的良机。
记者:这么看来,在已经认识到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借“他山之石”发展自己。
方克立:是这样。在今日世界,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居于领先和主导地位,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当然首先要向西方学习。我们明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非尽真、尽善、尽美,其中也包含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明知在全球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的问题,明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天也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但是为了知己知彼,我们必须学习;为了得到人有我无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习;为了吸取异质文化的滋养,未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更新能力,我们也必须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问题是看你有没有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有没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是全人类智慧的共同财富,先进的管理经验反映了生产和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它们即使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学习和利用。我们要像马克思教导的那样,善于“以人道的方式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利用旧世界的一切强大手段来变革旧世界”。在这“一切肯定的成果”、“一切强大的手段”中,除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还包括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选方向的普遍价值,如理性、科学、民主、法治、人权等,以及反映时代进步的一些新的文化观念,如主体性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可以批判地吸取的精神资源。正如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戴维·麦克莱伦所说的:“社会主义只有站在资本主义的肩膀上,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
记者:全面对外开放后的中国文化确实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情况,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来说,甚至可以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方克立: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
首先,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文化市场由谁来占领,这个问题已经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它不仅涉及到直接的商业利益问题,而且背后还有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争夺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从80年代刚刚起步,规模小,效益低,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因此才给大量盗版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以可乘之隙。“入世”后,对中国文化市场觊觎已久的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国际传媒娱乐业更是“志在必得”。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多创作和生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积极健康而又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立足于以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创造能力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产品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规范、调控和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管理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对西方国家向外倾销文化垃圾要有高度的警惕,并且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对于“黄、赌、毒”和封建迷信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则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必然会越来越大,将会成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支配地位的产业之一。我们要立足于建设和发展,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次,在所谓“精英文化”包括意识形态性较强的那些学术文化领域里,对外开放即意味着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学术著作和在互联网上直接获得西方学术信息,现代西方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将会更直接更大量地传入中国,势必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冲击和影响。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国素,推动了人们的观念更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的消极因素,如宣传私有化、人权高于主权,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在我国思想界也造成了不少混乱和干扰。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加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潮的研究和评介,区分精华和糟粕、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博采众长,抵制和批判错误的东西。
在全球化时代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里,我们要头脑清醒,始终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大方向,不随波逐流,盲目追求所谓与国际“接轨”、“趋同”。要去掉殖民文化心态,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
记者:请您再谈谈第三点。
方克立:好。第三点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美,为世界文明提供一个可久可大的文化范例。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文化史上所仅见。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在国内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中,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来不断地充实、调整、更新自己,所以才能够历久不竭、“有容乃大”。近代以来中国虚心向西方学习,其最大收获就是学到了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把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它也有一个民族化或本土化的问题,具“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上。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等,并与实现理想文明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又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中国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有些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害”的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关系时,现实的最佳选择就是中国人讲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如此等等。应该说这些认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在中国以外的世界,有这种认识的毕竟还只限于少数学者,远不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它的宏富和精美,还需要我们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中国文化,获得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地进行交流、对话的机会。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方面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传向全世界。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就是双向的,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今天同样应该是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但直到目前为止,这种双向交流是很不平衡的。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不论是通过“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的方式,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学习成绩也是不错的,以至今天中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西化”了。相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来说,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情况却差很远,影响十分微弱,除了少数汉学专家之外,大多数西方人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相当肤浅,甚至还有许多误解。全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传媒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目前中文网站在国际互联网上只占1%,而中国人口却占全球的1/5,比例极不相称。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扩大中文网站,让中文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网络语言之一;同时也要利用英语等国际网络语言来宣传中国文化。目前我国在世界各地举办了许多“中国文物展”、“中国画精品展”、“中国电影周”、中国艺术团体的友谊演出等对外交流活动,都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我们还要主要通过中国学者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精品翻译介绍给外国读者,让东方文化智慧为全人类所共享。
记者:您要讲的第四点是什么呢?
方克立:第四点是我们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中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做出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
记者:这里,我想再提一个问题。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坚定不移、不可逆转。那么,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呢?
方克立:我们要明确肯定:第一,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的文化;第二,它是能够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博大开放,“有容乃大”的文化;第三,它是扬弃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一句话,只能把它定位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
这种文化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发展的,中国融入全球化潮流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经受考验,在斗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这种文化是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中发展的,它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传统,也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宽广大道,而只能走吸收古今中西文化之长,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的道路。
中国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抱残守缺和封闭自守,才落后于快速发展的西方科技文明,从一种强势文化转变为弱势文化。中国在融入全球化潮流后,由于有原来深厚的文化根底,有12亿人民奋起直追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保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一定能够重新崛起,再次成为世界上的强势文化之一,与今日领先的西方文化并驾齐驱。不过它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和平主义的性质。在未来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格局中,中西文化互补将成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特色。
记者:非常感谢您给我和我们的读者们详细地论述了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问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确实获益匪浅。谢谢!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美国史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