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正全面奔向小康社会,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的激增,耕地少、水资源日益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土资源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源之一,如果不及时采取适当改进措施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将会进一步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现状
(1)我国的农业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全球的6%,而人口却占全球的18.67%(截止2018年08月22日,数据源自美国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00立方,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目前中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200万平方千米,年均减产粮食0.280亿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剧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灌溉农业与工业及生态环境争水的问题难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水问题的严峻挑战。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这种失衡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及调节成本,还导致北方地区容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此外,水的利用率还有很大潜力,中国水量提供给粮食的生产能力只有0.87kg,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kg,农业又是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
(2)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现状
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人口却占18.67%,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量的33%。而且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正在逐年递减,同时,我国土地资源还面临着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干旱化加快等的问题。
1.2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的发展现状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通过发展大田种植农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理论结合,通过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农业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达到良性的生态环境-农作物-生物-微生物循环。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顾农产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水土工程。在我国不同地域,结合当地作物、光照、牲畜等因素提出了不同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比如东北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西北的“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中,用山、水、林、田、湖来进行生态循环,提升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打造植物生成、生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系统。生态农业具有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保护土壤等优点。
(2)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当前世界各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喷灌等。我国是农业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水资源是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要素,发展节水灌溉是农业水土工程的趋势。然而在我国,由于粗放的农业生产、输水管道老化等情况严重,水资源浪费情况仍然存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大阻力。在我国还发展了滴灌、膜下滴灌、中心支轴式喷灌、平移式喷灌、微喷灌等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的灌溉形式,其中滴灌、膜下滴灌在我国部分地区技术已成型。总体来说,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起步较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相比发达国家先进的灌溉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灌溉施肥技术
灌溉施肥是将施肥与灌溉结合在一起的农业技术。这种方法将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按照一定的配比,凭借着压力灌溉系统直接施加到农作物根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灌溉施肥技术在我国迅速推广。
(4)农业水利工程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农业水利工程,形成了灌溉、排水、防洪、防治盐渍灾等一系列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其投入大,见效慢,容易被地方政府所忽视。同时,水利也是一个群众性的工程,在我国每年都会发动数亿劳动力来进行水渠的淤泥清理工作。水利工程除了在平时起到灌溉农田作用外,还有防旱、防洪等众多功用。
(5)我国农作物施肥现状
使用化肥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化肥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贡献量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但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过度施肥、不均衡配比等现象,这不仅导致了农产品的减产,而且导致了土壤的板结、退化、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等等问题。
2、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发展的改进措施
2.1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农业水土环境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每年都在逐渐减少,质量不断下降,一方面是工业交通与城乡建设不断占用农田;另一方面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是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最根本的办法是恢复植被。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不一、土壤退化侵蚀的类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做到水、土、林和肥的最优组合。如在荒漠化的沙性或岩性地上的植物选择,要具备旱生性、岩生性和喜钙性特点,植物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而且还要适应当地气象和气候条件,具有非常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不会造成生物污染,而且还应有市场价值较高,且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符合上述特征的植物有青葙、构树、鬼针草、杜仲、狗尾草、花椒、香椿、火棘、忍冬、柏木和麻风树等。
2.2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且分布不均,耕地面积所有的水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0%;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73%左右,因此,农业节水是节水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提高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构建节约水土资源综合体系,包括节水栽培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管理技术体系和节水推广技术体系。通过现代化技术,达到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和重复利用效率。其次,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优化利用,提高单位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通过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和净化海水等措施,缓解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
2.3保护农业水土资源不受污染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体萎缩不断加剧,罪魁祸首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等排放量的增加,这些污水进入江河湖泊后,会对农业灌溉区域造成较大影响,污水渗入土壤造成地下水发生质变。鉴于此,首先,构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对水体的监控,采取综合防治污染办法。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应该要做好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和完善,以达到对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对于排放有毒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要做到单独处理或者预处理,尤其是对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和治污代价高的企业应该关停。其次,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这些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源、畜禽养殖业、农业面源和水产养殖的污染。最后,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了维持生态的有效平衡,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构建以国家生态税收为资金来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倡谁创造生态价值,谁得到足额补偿;谁使用生态价值,谁提供补偿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徐宗良.对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5(18):326-326.
[2]董来军.浅谈农业水利工程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
论文作者:常英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水土论文; 农业论文; 水资源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论文; 生态论文; 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