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工程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同年8月,他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又强调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此为契机,近一年来,理论界对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展开多方研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概述如下:
关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政党的执政理论?一些学者认为,执政理论是指导政党执政的理论和观念体系,包括为谁执政、靠谁执政、为何执政、如何执政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也有些学者认为,执政理论是对政党执政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理论界认为,同其他政党相比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揭示和反映的是工人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条件、途径、纲领、目标和过程等的学说,核心是解决马克思主义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有研究者认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既是一种理论研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说,需要从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上研究,更要从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上深入研究,既要研究执政理论的体系、内容、本质、要求等,更要研究执政理论的实现环境、条件和过程。从实践层面上讲,需要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执政活动,指导执政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用实践经验丰富、充实理论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党的执政理论是党的思想理论的一部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相伴而行的,离开了党的各方面建设,党的执政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整体环境的支撑,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关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执政理论的指导。具体说来,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深化全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上。(2)可以为党的执政实践提供厚实的思想理论底蕴,减少执政实践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3)可以全面推动党的建设,从党的自身建设上奠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正因如此,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前我们党的执政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执政方式不够科学、执政活动中的忽视执政成本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滞后是相关的,因此加强执政理论建设已成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既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
关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内容构成
理论界认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学者还把它看作是一门科学。研究者普遍认为,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七个方面,是从不同方面对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深刻揭示,因而比较全面地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执政理念。理论界认为,执政理念,即为何执政、为谁执政、靠谁执政,从根本上决定着执政党的性质、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是一切执政理论的本质与核心,贯穿于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方方面面,是党的执政理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对其宗旨和本质的根本解答,构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2)执政基础。一些学者认为,执政基础,作为一个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实现执政使命、维持执政地位的根本条件、出发点,在执政党活动和执政理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研究者提出,在社会发展尤其是处于变革过程中,党的执政基础是变化的、发展的,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职能,不能不就如何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合法性基础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体系中一项根本内容。
(3)执政方略。一些学者认为,执政方略,是执政党为实现执政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指导原则、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等,体现党的执政宗旨,事关方向、影响全局,直接决定着执政实践和执政成效,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执政党要取得理想的执政绩效,完成执政使命,不能不对执政方略问题,包括执政方略的要素、执政方略的设计和制定、执政方略的实施等进行系统研究,这种研究也是构成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4)执政体制。一些学者认为,执政体制,是政党领导公共权力的一整套方法、途径和手段的程序化、条例化和法律化规定,是党的大政方针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总体上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但仍然存在着党政职能不分、国家权力机关职权不能充分行使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的成效。因此,加快党的执政体制研究、尽快建构一套结构合理、运转有序的执政体制,是当前执政理论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5)执政方式。一些研究者认为,执政方式,作为执政党执掌、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手段、方法、形式,解决的是执政党“如何执政”的问题。同执政体制比较起来,执政方式是途径、手段,处于操作层面;执政体制决定执政方式,同时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执政体制的认同感。有研究者提出,任何一个政党在执政活动中,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执政方式,党的正确执政理念、好的执政方略等往往很难得到有效贯彻。根据时代和形势变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党的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6)执政资源。一些学者认为,执政资源,即执政党在其执政活动中为完成其执政使命可资利用的人、财、物、信息等自然的、社会因素的总和,在整个执政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一个政党潜在的和现实的执政资源的数量、质量、构成、开发利用的方式、利用的程度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长期执政的前景,决定着执政使命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学者还认为,执政资源具有稀缺性、可变性等特征,必须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否则会出现资源的浪费或流失。把党的执政资源研究,包括执政资源的构成、执政资源的利用、执政资源的开发等,纳入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体系,十分重要。
(7)执政环境。研究者认为,执政环境,即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从不同方面制约着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影响着执政效果,是党的执政活动中不得不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有研究者认为,环境的支持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是执政能力的基本来源,科学认识执政环境,执政党才能明确其目标和任务,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避免和化解各种风险、保持政局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执政环境的系统研究,无疑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目的
许多学者认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这一命题的提出,把执政党理论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之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我们研究党的执政理论、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解答人们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或困惑,澄清一些人在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认识上的误区,更好地指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活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出色地完成人民赋予的执政使命,而不是为理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建设而建设,更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目的。
也有学者提出,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也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不断推向前进,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宝库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关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途径
一些学者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作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等;其次要总结党执政的丰富经验,既要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又要从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别国共产党失掉政权的教训,包括它们是如何逐步丧失执政基础、耗尽执政资源的?在执政体制上有哪些缺陷?在执政方式上出了哪些毛病?为什么所犯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党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最后,要研究并借鉴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任何理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对客观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只有着眼于解决实际中存在的迫切问题,并以此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才能使理论获得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无比丰富的内容,使党的执政理论不断取得新认识、获得新成果。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善于从实践中探究执政规律,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进行理论思考,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关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着眼点
学者们在研究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时,都是围绕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重点的,或者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是理论界研究执政理论建设的着眼点所在。
如有学者在探讨执政理念时认为,执政的本领和才能,只有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能力。执政理念是执政能力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基础,它决定执政能力作用的性质和方向;执政方式和方略是执政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执政能力的制度载体和运作机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体现执政理念建设、执政方式方略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三位一体。讲执政理念建设或执政方式方略建设,不能离开执政能力建设;同样讲执政能力建设,又不能离开执政理念建设和执政方式方略建设。
又如有学者在研究执政基础时认为,执政能力建设受到包括执政基础在内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党的执政能力要由执政基础是否巩固或扩大来检验,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表现为执政基础是否巩固或扩大;执政能力建设搞好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可以巩固或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如果执政基础流失,就意味着党执政的合法性流失,执政能力建设不成功。这样,就要以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再如有学者在分析党的执政环境时认为,执政环境同执政能力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执政环境是执政能力的基本来源、制约着执政能力的内容与形式、影响着执政党的内部凝聚力;另一方面,执政能力的强弱全面影响着它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这样,执政党要充分适应执政环境,积极改善执政环境,营造良好的各种环境,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强大的外在动力和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