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人事处 530021
摘要:目的:旨在了解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对就业相关情况的认知现状和心理健康水平,探寻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对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别发放现状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各90份,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失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地多为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观愿意前往基层的几乎没有;择业主要考虑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爱好,认为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减少,高校扩招增加供给、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宣传不足;对于就业指导不满意,希望获得更多的用人单位信息、个性化心理辅导;对于国家的失业政策了解很少;SCL-90结果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阳性症状比例最高。结论:本文从学生个人、高校、社会和政府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失业原因,并提出了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强化政府责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11-2017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是15.8万、16.92万、17.84万、18.1万人,18.9万人,近20万人,近 22 万人,而2008-2017年的未就业率分别为9.35%、14.54%、10.13%、10.02%、8.6%、11.4%、11.45%、10.04%、9.71%、8.26%,总体未就业率在8-15%之间波动。受不同因素影响,离校毕业生未就业人群的趋势每年都有波动,但总体形势严峻。
1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从广西区内某6所高校中,选取某专业就业率低于85%的、2014/2015年毕业的未就业本专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且调查对象在接受调查期内或此前至少有三个月时间处于待业状态。
1.2 调查内容
了解学生对就业相关情况的认知现状,包括就业意向地、理想薪资、择业考虑因素等方面及各种需求。
按照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2 结果
2.1《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现状及社会保障需求调查问卷》结果
共发放90份电子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为66.7%,其中,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2.1.1 就业意向地
调查结果显示,63.2%被调查对象的就业意向地为不低于地市级,36.8%选择一线城市,主观上愿意前往基层就业的几乎没有。
2.1.2 择业因素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主要以个人兴趣爱好及发展前景为择业因素。在其影响因素中,主要认为市场岗位需求减少,其次是学校扩招增加人才供给,再次是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宣传不足对其选择产生影响。见图2-1,图2-2。
图2-2 影响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择业的客观因素比较
2.1.3 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就业前景,5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感到不明确,21%的学生觉得压力大、不乐观。他们所接触到就业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介绍和校园招聘会,如图2-3所示。
3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3.1 个人因素
一是就业观念不合理。二是个人综合素质无法支撑其就业期望。三是心理素质不过硬。
3.2 学校缺陷
一是供需矛盾。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需求减少。二是目前高校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的探索。三是就业指导缺位。广西区内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但都是大众化的授课方式,缺乏针对个人的就业指导。
3.3 社会问题
一是我国幅员辽阔加之历史原因,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广西区内的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完全,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效的、有秩序的市场,存在信息获得不完全、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使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双方都不能满意的情况。三是社会歧视的存在。社会歧视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
3.4 政府层面
一是我国关于大学生的失业保险制度不健全。二是政府对于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
4 对策建议
4.1 转变就业观念,提升综合实力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复杂交错,其中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大学生自己本身。政府、高校、社会各方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能盲目追求大城市或大单位,不能过分看重工资收入,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定位自己,注重职业的发展空间和自身的发展潜能,避免失业和盲目就业造成的不满意或不胜任。此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可荒废时光,应严于律己,专注学习,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课程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必要的专业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差距,进而有方向、有目的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4.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专业辅导
重视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构建心理辅导平台,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一是针对群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求职就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并通过相关社团组织开展素质体验活动,让其置身在积极向上、目标明确、同甘共苦的群体之中,激发其就业主动性;二是针对个人以心理咨询专家值班形式对其开展“问诊式”咨询和服务,并通过网络咨询平台对其进行随时、随地辅导和服务,提高心理辅导可及性和干预效果,使其端正求职态度,树立务实求职就业观念和心态,努力实现就业。
4.3 顺应市场需求,发挥高校引领作用
高校是培育学生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高校在扩招、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都要经过认真调研,符合市场需求,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创新性地开展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如“挂职锻炼”、“就业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毕业生励志访谈会”等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技能的发展。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师队伍,并建立专家库,纳入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提高就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效率。高校还应搭建“政府-社会-高校”多方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有效地宣传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就业渠道和信息。
4.4 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失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应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失业保险法,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权利。现行的失业保险法可以作为大学生失业保险法的参考依据,但在筹集失业保险基金方式上应有所不同,应以国家和高校双方负担为主,主要是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且其家庭供养大学生已承担了很大负担,特别是贫困家庭更难以负担。此外,如果让学生家庭为其负担失业保险费用,难免会使学生家庭成员产生心理落差,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思想传统的人们不免会对高等教育产生质疑,不利于当地高等教育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4.5 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监管
政府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打击虚假宣传,建立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的就业信息网络,利用QQ、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推送就业信息,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选调生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建设基层。而人们容易对不熟悉的事物产生偏见、歧视,政府还应加强宣传,促进各地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存在的差异,改善“歧视的标准”,以减少歧视。
4.6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已颁布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对国家相关政策了解较少,且自主创业需面临多方考虑。因此,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宣传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或创业辅导班、开展创业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平台,如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办公场地、提供免费的专家咨询等,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帮助其认清自身水平,找准创业方向,制定切合自身的创业项目,避免盲目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何云峰.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上海教育,2018(01):69.
[2]汪清,李阿特.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3:26-28.
[3]陈帅帆.构建就业导向型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研究[J].经贸实践,2018(05):61-62+65.
[4]刘晶晶.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设想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17):92-95.
[5]冯娜娜.大学生失业的社会原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01):129-130.
[6]李融.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J].中学语文,2017(23):9-10.
[7田喜.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路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8]徐建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对策分析[J].新经济,2016(23):40-42.
[9]张丽芳.从供给侧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时代金融,2016(12):274-275.
[10]陈瑞,苏莉莉.少数民族大学生失业问题特殊性及对策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6,29(05):138-140.
[11]张恩亮,高军.“新失业群体”研究评述[J].学习与探索,2013(12):45-48.
[12]俞乔筠.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29):219-220.
[13]张瑞,李南,白永生.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失业群体就业干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104-106.
[14]耿俊茂.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失业群体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51-52.
[15]白航,万玺.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现状与社会保障需求分析——基于重庆的实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1(14):115-117.
注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失业群体就业问题研究”(广西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Y2015ZD032)
论文作者:刘军杰1,刘连凤1,周波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大学生论文; 广西论文; 群体论文; 高校论文; 学生论文; 政府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