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悬念能产生期待,产生向往。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课文的期待与向往,就是对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结局的关注,对故事人物的命运的关切。从而产生对文本的强烈阅读愿望和期盼,这种期盼正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的起点应该放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质疑引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我从整体入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检查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引出“不和”。我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不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阅读期待,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 三、自编自演,展示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他们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可以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将相和》这篇课文深受学生喜欢,所以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文剧,编课文剧的练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精神的重要体现。设计这个练习当时我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问题,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文章篇幅长,占用学习时间长的难题,把“要求学生学”变成他们“自己要去学”,以此来缩短课文的学习时间,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性,学生对表演课文剧——《将相和》这一练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放弃了休息时间,从定内容、写剧本、角色分配、准备道具、排练,到最后的上台演出,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在学生的表演中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平时课堂上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表演中也相当活跃,特别是在演“负荆请罪”这一个故事时,同学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演得惟妙惟肖。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自编自演课文剧”巧妙地引进阅读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使课堂兴趣盎然,而且体现阅读教学的实效和高效。 总之,教无定法,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通过阅读,把学生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文本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张桂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