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途径_农业论文

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途径_农业论文

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农村劳动力论文,新思路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目前,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问题严峻。如何扩大就业容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现阶 段我国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对此,理论界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即通过发展非农产 业、扩张城镇就业容量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诚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城镇化是世界 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但问题是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的顺利发展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的,而我国现阶段农 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的条件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

1.城镇高失业率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伴随城镇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 的深化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行,城镇失业率剧增。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93年以来,我 国城镇下岗职工剧增,出现突发性失业高峰,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 城镇高失业率的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流动的渠道受阻,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逐 年 趋紧的“民工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乡镇企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在80年代为 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 显下降,1990—1998年,年平均吸纳就业409万人,仅相当1980—1988年期间每年新增就业7 07万人的57.9%,尤其在近两年甚至出现了就业负增长。

3.农村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前景不容乐观。加速农村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 力是目前理论界最为流行的观点,有人乐观地估计,只要把我国1/4的城镇,人口规模扩大 到5万人左右,就可以把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能否变为现实 呢?笔者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除了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外,广大中西部地区依靠农村城 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前景并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力量是乡镇企业和农 民,而这两者在大多数地区都不具备进城的条件。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产权不明、结构 雷同、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等多种不利因素,本身已处于艰难发展时期,在面对高昂的进城搬 迁费用以及难以预期到的搬迁收益(事实上,搬迁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一般的城镇并不能 给乡 镇企业带来多少收益),多数乡镇企业是不会轻易选择向小城镇集中的;农民在选择是 否进城时同样是“富有理性”的,也是要全面计算进城的成本和收益的,近年来农民收入的 增长率连续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试想,年均收入仅二三千元的农民具备举家 搬迁进城的经济实力吗?何况还要考虑进城之后能否找到稳定的职业、子女的教育等等问题 呢?因此,尽管农民或许向往城市生活、憧憬城市文明,但也只能是“望城兴叹”。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阶段受到城镇高失业率、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 降、农村城镇化扩张就业能力有限的制约,仅仅依靠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就业扩张并不能解 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着眼点应放在农 业内部。

二、农业内部仍有很大的就业空间

农业内部还有扩张就业机会的空间吗?一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我国自改革以来每年都 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外流,尤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业领域容纳劳动 力还出现绝对量下降的新情况,以此来判断农业无扩张就业的空间。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 的外流和转移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正是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 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转移,而这并不表明农业没有扩张就业的空间 。

或许还有人会担心,如果还将农民留在土地上,那不对现在本已大规模供过于求的农产品 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吗?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扩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不是要对原有 农 业生产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 方式的全面革新,以此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因此,不仅不会恶化农产品市场供需 局面,相反,还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有利于农业长远地发展。

1.亟待加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 要大量的劳动积累,又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而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 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 本上改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完善。同时,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面临着 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在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电网等方面;二是中央实行西 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利 用此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 业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存储、营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劳 力,据有关专家测算,仅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两项每年即可创造200万~300万个就业机 会。

2.农业结构调整可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很大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以增产为目 标,而不是面向市场、不是依据资源禀赋的特点来发展农业,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随着市场 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显露出来,在近年来表现得尤其突出,农产品质量低 、成本高,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又缺乏竞争力。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禀赋的特 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而这又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是因为: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 生产结构,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应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高档、专用性强的农产品,这种 调整也必然要求更多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投入,因而会引致更多的劳动力需求; 另一方面,依据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资源禀赋特点来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发挥比较优 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而这种转变无疑会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

3.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农业内部就业的“新领域”。农业产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 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部的总和。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的产 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 农 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而且也 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 能力。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潍坊及邻近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打破了这种 农业生产格局,它通过“龙头”组织(这里的“龙头”组织是宽泛的概念,具备条件的公司 、企业、合作社、“产学研”联合体、专业市场都可以做“龙头”组织。)把农户与大市场 连接起来,按照市场机制来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 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人为截断的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 重新联结起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从 而突破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在 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 等环节还很落后,如农产品加工业,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 左右,而我国只有1∶0.5;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 到农业产值的1/3。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

三、深化农业内部就业的政策建议

1.调整工农关系,实施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实施工农、城乡平衡发展是提高农业比较 效益,深化农业内部就业的根本保证,也是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城 乡资金流向和城市偏斜发展政策并未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转变而改革,据测算,从19 94—1998年,三个渠道(指“剪刀差”、金融和财政渠道)从农业流出资金达13145.1亿元, 年 均流出量高达2629亿。这种工业、城市偏斜的发展政策,造成农村资金短缺,农业发展后劲 不足,农民收入难增,反过来又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从国民经济全局高度来对 待“三农”问题,适应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需要,调整工农关系,实施城乡经济平衡发展 战略。

2.全面启动综合的宏观经济手段,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 额巨大、周期长,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和规模经济,而排它性又很弱,所以它的供给通常 是和政府行为、集体行动联系起来的。因此,只有全面启动综合的宏观经济手段,才能使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得到保障。主要手段一是国家在实行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应当给农业开发、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建设以大力支持;二是建 立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入机制,国家可以从信贷资金中调整存量和增量结构,以及利用国际 组织、各国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长期贷款来建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中长期投入机制;三是考 虑建立“国土开发改良基地”,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西部地区选择部分靠近黄河的地 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沿线地区等具备开发可能的区域,政府设立和筹集专项资 金,建立“国土开发改良基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国土整治和 生态环境改造。

3.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 TO,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迎接入世后的严峻挑战。为了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 的措施:第一,政府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如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农村教育、信 贷资金扶持、动植物检疫等支持力度;第二,规范市场规则,建立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 把市场信号准确地传递给农民,促使农民及时主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第三,建立政策性农 业保险,以抵御结构调整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选好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必须考虑本地的资源特点以及不同农产品的特性,从国外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并 不适用于一切农产品,而主要适用于一些商品率高、需要深加工的农产品,养禽业、畜牧业 、蔬菜和水果业等,这种经验值得借鉴;其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服务业,鼓 励国有工商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第三,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改 变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断关系,努力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绝不能坑农、害农。

标签:;  ;  ;  ;  ;  ;  ;  ;  

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途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