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南论文,夏商周论文,三代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禹贡》所划“九州”之域内的今陕西商洛、安康、汉中地区,即我们通常说的“陕南”,古代有不少氏族①。这些氏族或部族,历夏商周三代,有的向外迁徙,有的建立国家,有的融合于夏族、商族及周族。与此同时,或因“三代”王朝封迁,或因避王朝压迫,从四方又徙入陕南不少民族或小国。诸族或国进一步开发了陕南的经济,创造了丰富的、既与南北文化有联系而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一、汉中地区的古族国和文化
夏、商、周三代,陕南战略和经济地位重要,历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不仅从关中沿秦岭山径可入陕南,而且可沿汉水而上或由岷江上行,由东南或西南进入陕南,立足后,以其较富裕的经济,供应军队,再向外发展。它虽非属“三代”的畿内地,但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关乎王朝的安危和巩固,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而使陕南与“三代”的关系得到了加强。而夏、商、周王室对这一地区加强统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承认或封立小属国于此,以推行其制度和文化。其中,汉中地区的古族国主要有:
褒国。禹的祖族源于岷山,向北迁徙中,少数人留居褒水流域;禹治水时,族人随行,又有部分留居,逐渐形成部族。夏朝建立后,为控制这一地区,封今河南息县的宗室贵族于褒水,建立褒氏国。《路史·国名纪》引郑樵云:褒国,“在蔡之褒信”。即今河南息县北褒信集。褒国依夏制建国,推行夏文化,逐步兼并其它小部族或氏国,势力渐强。殷灭夏,褒氏国归属于商,成为方国,至周代,更名为褒国,隶属周。《史记·周本纪》云:“三年,幽王嬖爱褒姒。”《索隐》云:“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其女是龙嫠妖子,为人所收,褒人纳之于王,故曰褒姒。”《正义》引《括地志》曰:“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今陕西勉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褒国历夏、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均有所发展,是当时汉中的一个较强之国。它在王朝更替中,立而不亡,其原因就是“三代”的统治者,都欲以它来控制通巴蜀的经济、交通要冲。那时,关中通褒国,主要是从汉水而上,秦岭(秦国后之名)只有山间小道。商末,褒巳叛商归周,至幽王时,褒国巳比较强盛,对腐败的周王统治表示不满,故周幽王派兵征伐,灭褒国,掳其美女褒姒为妃。褒国亡后,部分融入周族,部分沿汉水东徙,有的回到故地,有的逃入湖北宜昌一带,余民遂以褒为姓氏。
周幽王灭褒国,美女褒姒被掳(一说为褒君所献)入镐京,立为王妃。褒姒为报国破族亡之仇,千方百计迷惑幽王,加速其亡国日程。史家受阶级所限,不敢或对君王的腐败、亡国罪行予以揭露或未深刻认识,便归罪于“美女”,桀宠妹喜而亡是这样,纣宠妲己亡国亦是如此。幽王宠褒氏而亡,更是如出一辙。其实,这些“美女”都是古代史上为自己国家报仇雪恨的奇异女子,是值得称赞的②。
褒姒入镐京,以其美貌赢得了幽王宠爱,生了儿子,地位渐显。《史记·周本纪》云:“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今河南南阳东申国君)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这种违反周礼之逆行,自然会引起朝野的不满,从而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导致亡国。太史阳伯至此,巳看到“周亡矣”③的严重情况,但不敢明说,遂引经据典说:“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集解》虞翻曰:龙自号褒之二先君也)。’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集解》韦昭曰:漦,龙所吐沫。沫,龙之精气也)。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集解》韦昭曰:以简册之书告龙,而请其漦也),龙亡而漦在,椟(匮也)而去之。”④这显然是史家怜夏将亡而编的神话。这个装龙吐沫的“匮”被视为“神器”。《史记·周本纪》云:“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群呼议)。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集解》韦昭曰:毁齿曰龀。女七岁而毁齿也)而遭之,既笄(《礼记》云:女子许嫁而笄。郑玄云:笄,今簪)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弧箕服,实亡周国’(《集解》韦昭曰:山桑曰。弧,弓也。箕,木名。服,矢房也)。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国语》云: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与虢石甫比也)。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侯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这段故事虽很生动、完整,但却是不可信的。因周厉王末年(公元前842年),后宫童妾怀孕,次年(公元前841年)生“妖女”,至宣王即位(公元前827年),“妖女”巳14岁,卖弓、矢之人是不会拾到“夜啼哭”之女婴的。再者,周宣王当政45年,加“共和行政”14年,至幽王即位,“妖女”巳59岁,再加“幽王三年”才见“妖女”,女巳62岁,怎还是年轻美丽的女子呢?因此,褒姒只能是生于褒国的、有羞月闭花之容的美女,在幽王灭褒国时或掳或献于王宫。从当时形势析,褒姒应为幽王所掳掠而入宫⑤。
褒姒有亡国之恨,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心情闷闷不乐,“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⑥她又与虢石父串通一起,废王后和太子,激起朝野和国人反对幽王之政;并以观调动诸侯军队的骊山(今陕西临潼烽火台)烽燧大鼓而“一笑”,戏弄诸侯,使幽王指挥失灵。这样一来,当申侯联合缯戎、犬戎攻幽王时,幽王等逃至骊山,举烽火调兵,诸侯以为又是逗褒姒一笑,迟不发兵。等到确有战事而率军援救时,幽王等巳被申侯与戎联军杀死,周国灭亡。褒姒被戎军俘掳后,不堪受侮辱,被杀于今临潼新丰镇一带。褒姒终于报了亡国之仇。褒国余民对这位年轻女子的被杀,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丙国。炎帝后裔族在夏代沔水(今勉县)所立之国。它后被褒国吞并,民融合入褒族。
酉国。黄帝后裔小国,在今陕西洋县。夏晚期被褒国所并,部分酉人迁入渭水流域。
骆国。黄帝后裔国(今陕西洋县),亡于褒国。
赤国。帝喾后裔国(今勉县赤崖),被褒国亡。
丹国与犁国。《世本》云:“雷氏,方雷氏之后,为黄帝妃,生玄嚣,其后氏。”方雷氏系炎帝后裔榆罔帝的长子,巳为父系氏族。其氏族初居于今四川岷山地区,又称西陵氏。《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轩辕氏“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索隐》云:“一名雷祖。”方雷为姓,其族女名嫘祖。方雷氏大部分北迁,后又东徙于中原。留居岷山地区的方雷氏族逐步与羌戎族杂处,依音称为:“犁羌”。雷氏族的另一支与羌结合,称“丹羌”。这两支族约于夏、商时期北迁入汉中。董其祥《巴史新探·古代的巴族》云:“考丹、犁地望当在秦蜀之间,当今汉水上游汉中地带。丹即蜒,犁即里,似乎蜒、里二族曾经居住过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地方。”周代中晚期,巳形成丹、犁二小戎国,依附于周。《逸周书·王会解》曾记载丹、犁戎国向周进贡之事。西周末,周朝衰败,二国又依附于蜀。
巴国。《水经注·沔水》云:“汉水出于二水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汉中记》云:平阳城,“本西乡县治也。”汉中盆地南的巴水、巴溪、巴岭山、巴山等名称,皆因巴族而得名。夏初形成巴氏国,未及西迁,部分留居,一部分徙入城固。
蜀国。周武王伐纣时,占据晋南涑浍肥沃平原地带的蜀方,曾参与战争,胜利后,为分享战果事发生矛盾。武王及时处理了这件小事,蜀与周便又和好,共同打击殷余势力。《逸周书·世俘解》云:“新荒命伐蜀”,蜀复与周善。“乙巳,陈本(武王亲戚)命新荒、蜀、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首。”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蕃屏周时,迁封蜀国于今河南南阳北,后迁郧西县蜀河一带。童书业先生《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古巴国辨》云:“蜀国亦未必在四川,今湖北郧县南有蜀河,入汉水,或即古蜀国所在。”《清一统志·襄阳府》云:“浊水在襄阳县北,由河南白河流入。习凿齿《襄阳记》楚王之邓之浊水。”浊水当与蜀人南迁至南阳、汉水一带有关。南阳市北有浊水,又称序山。《宋史》、《南史》均载:荆雍州蛮,建有浊山、如口、蜀松三寨。南朝刘宋之雍州辖南阳郡,即浊山或即独山、序山,在南阳市北。而蜀松寨也应在此附近。蜀国受到邻近之楚的威胁,遂由南阳迁于郧西县之蜀河(《炎黄源流史》)。《逸周书·王会解》云:武王大会诸侯确定贡品时说:“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这种“文翰”鸟产于湖北、四川及陕西交界的山区,间接证明西周初蜀国在南阳及湖北郧西县一带。西周中期,楚国日益发展壮大,向外扩展领土,蜀君为避难,遂又迁都于今陕西城固县。《清一统志·汉中府》云:“磐余水,在城固县西南。”《水经注》云:磐余水出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汉中府志》以今之南沙河为磐余水。杨守敬《水经注疏》云:“所云南入蜀水者,宕渠水。”何光岳先生《炎黄源流史》释:“宕渠水上源叫碑坝河,发源于米仓山南麓的南郑县南七十里广家乡石笋坝,南流入四川通江县为宕水。这段河流,古代叫蜀水,即因蜀人居此而得名。”蜀国占据城固地区后,巴与华夏族依附于它。《竹书纪年》云:“周夷王二年,蜀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圭。”指的就是城固之蜀国。蜀为向南发展,不久又迁都于今四川彭县。
因蜀国在城固时间不长,获得的殷礼器等复带往蜀地,故在勉县、洋县、西乡只征集到零星周铜器。巴族久居这一地区,尤其是殷代,故留下遗物甚多。其殷器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固县水河下游两岸。从1956年以来,在五郎庙、苏村、吕村、莲花等处陆续都有出土,约计五百余件。包括鼎、簋、尊、罐容器和戈、矛、钺、刀、镞等兵器,以及铜泡、铜人面具和兽面具等。其中有的铜器造型与中原商文化的相同。如鼎、簋、瓿、尊等,器形、纹饰与安阳殷墟同类器几乎无异。有一部分器物却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出土的一件,在三角形援两面饰有凸起双首龙纹,为其它地区所未见。铜人面具和兽面具、直口双耳罐等,也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⑦目前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这些铜器是早蜀文化。它不仅说明蜀族文化比较进步,而且说明商的文化影响巳达到汉中地区。西周时,虽然汉中归于周土,但这里是巴、蜀的辖地,尤其是西周中期后,蜀国直接控制汉中,故形成周文化对其影响较弱的情况。这也是至今汉中周文化遗存较少的一个原因。
二、安康地区的古族国和文化
夏、商、周时期,安康地区的主要族国有:
巴族国。巴族在夏商曾在今河南睢县东立国,后迁于今山西永济及陕西大荔。武王伐纣,巴国参加。《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灭殷后,武王封巴国于今陕西汉阴,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占据今安康及四川东部一部分土地。吉人归之。
任氏国。夏臣奚仲的后裔,部分随太任(古公妃)迁入渭河流域,灭殷后,这部分任人被封于今紫阳县任河一带。后来,任氏国被巴子国吞并。
吉国。黄帝后裔的12个著名部落中,有姓姞的部落。何光岳先生《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考释:“原始社会铸兵器和烧窑时,要用奴隶或战争俘虏来祭坩锅、祭陶窑,或抛入火中,或杀人取血酹祭。后来则多用牲畜来代替。分布于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帝族和黄帝族,则多以肥羊来祭,祭后分食,故衍申为善。即以羊酒代替人牺为善心、慈善之意,部落人众可得到一份烤羊肉吃,也引申出善义。用冶铅的矿石放入坩锅里,铸成铜矛兵,自然坚固耐用,故吉又含有坚固之义。兵器铸成便是吉利,吉字以后分衍为大吉、宏吉、吉祥、吉美等褒义词”。“吉人以擅长用坩锅铸矛兵而著名,引为部落之名,又作为姓氏。”吉人系姞姓的裔支,初居于今山西吉县一带。后来,部分吉人迁入今陕西平利县的吉河流域,南梁曾在安康西北、平利县东设吉阳县,西魏更名吉安县。吉人至商代建立小国,称吉方国。周初巴子国封于汉阴后,势力日益强大,遂吞并吉国。
庸国。《世本》云:“容成氏作调历。宋衷注:‘容成,黄帝之臣。’张澍按:容成因五量,治五气,起消息,废发敛,作调历,岁纪甲寅,日纪甲子,而时节定。”《汉书·艺文志》收有《容成子》14篇、《容成阴道》26篇(卷)。容成的后裔以庸(或容)为号,成为较大的部落。舜帝时的八恺之一“仲容氏”,即是其后裔。该族以擅长筑城而称为庸(墉)。商初,庸国巳由河北今容成县迁至今河南新乡西南的城。后来,庸人被殷王室逼迫,迁国于今陕西山阳,未几,又迁于安康。周代庸国较大。
麋国。西周初年,颛顼帝后裔麋(亦称微)族小国,因居地郿(今陕西眉县)成为周京畿地,故受到排挤,遂沿武关道徙入锡(音阳)穴(今陕西白河县),成为周的属国。
夏、商、周时期,势力影响巳达安康地区,尤其是殷、周,据文献记载,“安康处于庸国的势力范围内。自武王都镐京后,势力巳达关中东部,并以扇形向东推进。一条是走蓝田、过商县,沿丹江向河南发展,所以蓝田出铜器多,近年商洛地区也间有西周铜器问世。还有一条是从长安出发,出子午谷,到沙沟一带,然后沿洵河到旬阳;或者过宁陕、汉阴,从月河进入安康。“以前我们总是感到困惑,为什么关中出西周铜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靠陕西的地区也出西周或春秋早期铜器,而偏偏作为关中进入河南、湖北通道的安康、商洛不出西周或春秋早期铜器呢?1986年,安康县城以东王井沟与老君观之间断崖上的西周铜器‘史密簋’之重器,就填补了这个空白,为安康地区的历史沿革之探索提供了实物资料。”⑧铭文云:“卢、虎会杞夷,舟夷不坠,广伐东国。”卢方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十五里的中卢镇一带,虎方在今江汉地区。鹳即鹳鸟,形容卢、虎等南淮夷国的军队训练有素,象鹳鸟飞翔上下,旋转自如,故能侵至成周地区和东侵诸国。⑨铭文又云:“周正十一月,宣王命师俗、史密东征,合击南夷。南夷的卢、虎会合杞夷、舟夷等联合抗周,被击败”(译文)⑩。这一方面说明周征南夷,是从安康经过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庸与周的关系是密切的。这次征战,庸国出兵,取得胜利后,师密返军过庸,在此作器纪念,并赠留庸国。
三、商洛地区的古族国和文化
商洛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古族国主要有:
商国。舜子商均族在夏代所立的氏国,在今陕西商县。商县紫荆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石器、陶器,而且出土了字形大方、规整的陶器文字(11)。这些相当于二里头类型的文化,当系古商国的文化。它说明商国是与夏文化一样进步的氏国。商灭夏朝,古商国被废,民有的迁徙,有的融入商族。周共王灭密须国,部分密人徙此,称商密。
荀方国。它为商均裔族在商代所立之小方国,在今陕西旬阳县洵水一带。《说文解字》云:“匀,调匀也。”何光岳先生曰:“旬与匀古既同音义,则今陕西的洵水和旬阳县乃商代荀人的分布之地,正与商均西迁之商县相邻。”(12)
濮族国。周武王伐纣,濮人参加,封于故地濮水一带,成立方国。“后来,正因周朝大封姬、姜同姓及姻亲的诸侯,濮人大片肥沃土地被占去,只得退向西南山区,回到陕豫交界的丹水流域。”(13)《逸周书·王会解》云:“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孔晁注曰:“卜人,西南之蛮也”;“卜人即濮。”古代丹水上游产丹砂。在陕西“商县至丹凤县之间沿丹水之旁的山崖上,有二三十处崖洞墓葬,正是濮人的埋葬风俗,为我国崖葬分布的最北界。”(14)田曙岚据此认为:“陕西省南部一带,曾为古代百濮民族集团所分布的地方。”(15)约于周成王时,濮方国为楚人所迫,沿丹水入汉水,徙于湖北武当山。
荆楚国。西周初,楚族初立国于今陕西商县,与濮、旬相距不远。楚国日益壮大,不断侵犯濮族国,濮人被迫向东南徙。接着楚人又灭旬国。后来,楚为扩大领土,复迁都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50里的下寺。周公曾避嫌于此。
周都镐京,与商洛地区联系紧密,时巳开辟由京城至今河南西部的武关道,且由此道可通安康与汉中,因而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呈现出与关中相似的状况。这一地区的商、周青铜器少见的原因,是因周与该地区的战事较少,兵器之类器物很少遗留,且周人征南夷,军多从此路过,没机会在此铸造铜器。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还未发现的因素。
四、陕南在“三代”时的社会经济
夏、商、周时期,陕南在华夏及夷蛮等族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下,经济逐步得到了开发和发展。加之陕南各地之间道路的开辟,经济联系日益广泛,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夏至周末,陕南的农业经济,从总的概况看,稍差于周王畿地,落后于中原夏、殷王室故畿内地区。就陕南地域内的情况看,汉中的耕地面积较多,安康、商洛较少。以褒、庸、古商国所在的今汉中市、勉县、安康县、商县考古资料,再结合《尚书·禹贡》和《诗》的有关记载分析,陕南华夏后裔的立国地与华夏和巴、蜀族的交错地,除石制生产工具外,巳部分使用了铜工具。从农作物种类看,既有中原和渭水流域的谷、麦、豆类作物,又有南方的稻作物,以及蔬菜、瓜果、家禽之类。《华阳国志》亦云:陕南古为梁州,又称华阳。《诗·小雅·四月》亦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自大禹起,梁州就是土壤肥沃的纳贡品区。
陕南在“三代”时,与以往一样,“厥贡、铁、银、镂、磐、熊、罢、狐、狸、织皮。”(15)或曰:“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犀、象、毡、丹黄、空青、桑、漆、麻、之饶。”(16)从考古资料看,“三代”时,尤其是商周时期,陕南的族国所制造的手工业品仍是石器、骨器、木器、铜器、玉器及陶器,纺织品有麻布,献宝有珍奇动物及兽皮等。当时还没有金、银、铁及锦、绣、漆等。至于较原始的丝织品,汉中地区时巳有。
陕南在“三代”时亦有商业活动,周之蜀国内设有“市”,以“贝”为媒介,或以物易物。民间也有物品交易活动。《周礼·司徒》云:“大市”,日中为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为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宣王时镐京卖桑弓及矢的夫妇就来自陕南。蜀人的铜器制造比较进步,除战争带入外,亦有作为商品流入陕南的。
总而言之,夏、商、周时期的陕南,巳属于王朝势力所及或版图的一部分,是联结东南、西南的重要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虽然华夏与少数民族方国未象中原、关中那么多,人口也不象关中、中原那样集中,但华、夷诸国(族)人民,在王室的影响下,为发展陕南的经济、文化还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注释:
①拙文:《试论陕南古代的氏族》,《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②拙著:《秦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③④⑥《史记·周本纪》。
⑤⑨⑩拙著:《周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⑦《陕西商周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⑧张懋等:《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文物》,1989年第7期。
(11)王宜涛:《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陶文》,《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12)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13)(14)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
(15)田曙岚:《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
标签:褒姒论文; 汉中论文; 三代论文; 汉中盆地论文; 陕西经济论文; 陕西文化论文; 夏商周论文; 历史论文; 史记论文; 商朝论文; 周朝论文; 古代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