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_cpi论文

我国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及其对股市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其对论文,股市论文,特征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及1993年之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在2004年和2007年又两次明显地出现了通货膨胀迹象,特别是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涨至5.6%,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本轮物价连续上涨与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有什么不同的性质特征?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对股市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

一、1988年之后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及其性质特征

在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在这一阶段,虽然我们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但是在计划时期就形成的商品短缺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我国仍然处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之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必然形成双重体制、双重价格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滋生出一大批“官倒”,他们利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制度体系中存在的不同价格进行大量寻租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秩序。面对这种情况,1988年7月有关部门召开了价格改革会议,提出了价格并轨和价格闯关的政策。商品价格的统一,可以使“官倒”无差价可寻,因此这一政策对于铲除“官倒”滋生的根源,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时我们处于短缺经济的大背景之中,实行价格并轨必然会引起价格上涨。因此,老百姓在看到媒体报道之后,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认为价格改革就是涨价,价格并轨就是物价大幅上涨,于是爆发了“抢购风潮”。商品需求突然增加引发了物价水平的大幅上涨,从而导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第一轮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1988年之前,我国的物价走势还算基本平稳。如图1所示。1985年,我国CPI增速为9.30%;1986年,CPI增速为6.50%;1987年,CPI增速为7.30%。但是,到了1988年,CPI大幅上涨到18.80%;1989年,CPI增速也达到18.00%。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我们推出了治理整顿三年的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全面收紧,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了1990年,CPI增幅明显下滑,全年CPI增速已降至3.10%,通货膨胀得到迅速的治理。

图1 1985年—1990年我国CPI增速

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的通货膨胀,从性质上讲属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当时,物价大幅上涨是需求在短期内大幅增加造成的。因此,采用宏观调控政策甚至采用传统的行政命令的方法见效很快,政策一收紧,需求立刻得到压缩,从而物价迅速走低,通货膨胀的状况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在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到1990年,GDP增长率已经回落到3.8%,经济出现了低迷的状况。

二、1993年之后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及其性质特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再次出现全面放松的局面。在90年代初,利率曾连续三次下调:1990年4月,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由11.34%调至10.08%,当年8月又调至8.64%;1991年4月,利率又再次下调至7.56%。此后,全国掀起了大搞市场经济的热潮,1991年至1992年经济迅猛增长,GDP在1992年已经猛增至14.2%。

仅仅过了两年,我国再次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引发了一轮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991年,我国的CPI增速为3.40%;1992年,CPI增速为6.40%。但是,到了1993年,CPI迅速上涨至14.70%;在1994年,我国CPI又进一步猛增至24.10%。直到1995年,CPI增速仍然高达17.10%,1996年之后,CPI增速才明显回落。1996年,CPI增速为8.80%;1997年,CPI增速为3.10%;1998年,CPI增速为-0.60%;1999年,CPI增速为-1.30%。

图2 1991年—1999年CPI增速

从1993年至1995年,我国CPI增幅连续三年达到双位数以上,特别是1994年的CPI增幅一举突破了25%以上。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针对此种情况,政府第二次推出了治理整顿三年的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在此轮宏观调控中,我们发现治理通货膨胀的难度加大。二十世纪80年代下半期虽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采用收紧性政策进行调控,很快就产生了效果。而1993年来产生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的效果关不明显。虽在实行了十分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物价却居高难下。这迫使我们整整用了三年时间,连续实行收紧政策,最终才“强按牛头”将通货膨胀压下来。但是,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策长期从紧,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率连续滑坡,企业效益不断下降,物价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

为什么1993年之后产生的这轮通货膨胀难以抑制,致使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轮通货膨胀与1988年产生的通货膨胀性质和原因不同。1993年之后的通货膨胀从性质上讲,是成本推动型的。由于经济过热导致资源性、生产资料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企业只能高来高走,在产成品上加价出售。这导致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中游产品价格及下游产品价格连锁上涨,最终导致了全社会的物价普遍上涨,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收紧性的政策,压制物价,必然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效益,从而使用企业对政策产生抵制,使收紧性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1993年之后产生的这轮通货膨胀难以调控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了汇率并轨以及对国内企业实行结汇售汇这两大政策。汇率并轨使一美元由原来换五元多人民币到换八元多人民币。这实际上是一次人民币的大幅贬值,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商品的大量出口,使企业出口创汇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实行结汇售汇制,需要银行用人民币将出口企业的美元不断收走。这种情况直接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促使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二是造成人民币的大量投放。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流通中的人民币大量增加,从而造成了物价的不断上升。

三、2004年及2007年我国出现的通胀迹象及其性质特征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物价基本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CPI增速为0.80%;2001年,CPI增速为0.70%;2002年,CPI增速为-1.00%;2003年,CPI增速为0.90%;2004年,CPI增速为3.30%;2005年,CPI增速为1.60%;2006年,CIP增速为1.50%。2007年,我们控制的物价指标为3%,而实际上物价水平可能略高一些,但是也基本能保持在5%以下。我国从2002年开始,连续几年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这是在我们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的好时期。

图3 1999年—2006年CPI增速

在这一阶段,我国年度的物价水平虽然保持了基本稳定。然而,在2004年和2007年我国季度物价却出现了连续攀升的局面,曾两次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

2004年1月至8月,我国月度CPI的增幅连续攀升,1月为3.20%;2月为2.10%;3月为3.00%;4月为3.80%;5月为4.40%;6月为5.00%;7月为5.30%;8月为5.30%。7、8两个月连续突破了物价5%的警戒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有可能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由于2004年在物价刚刚开始出现上涨势头的时候,及时推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因此,在2004年9之后物价就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回落,9月CPI增幅为5.20%;10月为4.30%;11月为2.80%;12月已降至2.40%。

2004年物价在攀升之后,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得到控制,除了宏观调控比较及时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04年初推出了中央一号文件和三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夏粮和秋粮的大丰收,粮食价格走低,从而带动了物价走低。

2005年夏秋两季以及2006年夏季,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及粮食大丰收、粮价走低的局面,同样保持了物价低位运行。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同样是秋粮大丰收的前提下,12月份的物价却大幅上涨,升幅达到2.8%。

到了2007年,我国物价又出现了连续攀升的局面。2007年1月CPI增幅为2.2%;2月为2.7%;3月为3.3%;4月为3.0%;5月为3.4%;6月为4.4%;到了7月,已猛涨至5.6%。同样是大丰收的情况下,2007年物价不但没有走低,反而连续大幅上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际粮价连续上涨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国内粮价上涨又推动了食品类价格走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物价连续上升。在7月份CPI5.6%的增幅中,油脂类的价格上涨了30%以上,肉禽类价格上涨了40%以上,鸡蛋价格上涨了30%以上,由此可以得出物价上涨的直接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

图4

2004年和2007年月度物价指标的攀升所导致的通胀迹象与1988年以及1993年之后产生的两轮通胀性质有所不同。1988年之后产生的通胀,其性质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1993年之后产生的通胀,其性质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而2004年和2007年两次出现的通胀迹象,其性质是物价的结构性上涨,而不是全社会物价的普遍上涨。目前,在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同时,许多工业消费品价格还在大幅下降。例如,平板电视以及小汽车等商品价格均出现不断下滑的走势。

四、通货膨胀对股市产生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股市运行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人认为,通货膨胀会给股市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通货膨胀的产生不利于股市运行。实际上,我们不能用静态的观点去看待通货膨胀与股市的关系。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通货膨胀与股市运行的关系。在通胀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股市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下面以1990年至今我国通胀率的变化来分析通胀对股市的实际影响。

图5 通货膨胀与股市运行示意图

1.在良性通胀阶段,适度的通胀对股市具有很强的助涨作用。有三个原因:(1)在通胀初期,由于温和的通胀刺激了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从而推动了股市不断上涨;(2)由于通胀是流通中的货币增多,因此必然有一部分货币会流入股市,引起股市资金增加,需求扩大,从而推动了股市上涨;(3)由于通胀是全社会物价普遍上涨造成的,在物价全面上涨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产也会相应增值,而上市公司资产的增值必然会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

2.在恶性通胀阶段,过度的通胀对股市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三个原因:(1)高通胀造成企业高成本,从而使上市公司经营困难,公司股票下跌;(2)高通胀必然引起宏观调控政策发生逆转,管理层不断推出十分严厉的从紧政策治理通胀,政策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有可能造成股市的下跌;(3)高通胀造成实际的负利率,会促使银行利率不断上调,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和股市资金困难,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股市下跌。

3.在通胀下滑的初期,由于通胀仍处于较高的位置,其对股市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同时,由于管理层担心通胀出现反弹,因此继续实施从紧的政策治理通胀,也会引起股市继续下跌。

4.在通胀连续下滑阶段,通胀率较低甚至出现负通胀现象。一方面因市场疲软,促使宏观调控政策发生由紧向松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出现较大的空间,促使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因此,对股市可能起到较大的助涨作用。

五、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走高及股市的运行

2007年7月,有关部门公布了5.6%的消费价格指数之后,许多专家认为没有必要紧张,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不必立即采取货币政策手段进行调控。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虽然7月份物价走高,但是9、10月份以后物价肯定会降下来,对未来价格运行的趋势作出了乐观的表示。但是笔者认为,对今年物价出现的连续攀升局面,不能掉以轻心。原因如下:

第一,本轮物价的上升虽然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但食品价格大幅连续上涨,已经出现向其他类商品价格传导的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约,有可能使物价上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二,7月份CPI增幅达到5.6%,这已经是自199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今年物价已经出现明显的连续攀升趋势。对于形成上升趋势的物价,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控,物价走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我们应当看到,7月份CPI的增幅虽然是5.6%,但是其中的食品类价格已出现大幅暴涨的局面,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居民的消费。我们更应当看到,目前在社会上存在大量离退休和下岗的职工,物价高位运行已经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四,7月份CPI5.6%的增幅使银行的负利率现象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5%利息税的因素,目前实际的负利率已经达到2.44%,居民将钱存入银行,实际上已出现明显的亏损。要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可以继续推出加息的政策,但是空间有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物价调控至合理的范围。

第五,我们必须认清今年以来物价的不断上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粮价的大幅上涨。因此,目前对物价的调控不能只考虑国内因素,还必须要考虑国际因素,采取综合政策措施与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因此,我们建议,对目前物价调控不仅要动用以往的货币政策手段,而且要发挥财政政策在调节物价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必要考虑采用一些行政性政策手段对物价加以综合调控。总体而言,我们对当前物价不断攀升的趋势应当抱以高度的警惕,调控物价的决心应当坚定不移。

今年物价不断上升的情况,实际上对当前的股市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股市屡创新高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通货膨胀初期,对股市的推动作用也是目前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未来物价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股市可能会继续稳定发展。如果未来的物价转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会严重破坏股市良性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可能引发更为严厉的收紧性政策出台,股市的上涨局面有可能发生逆转。

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为了保障股市的健康运行,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物价上涨带来的危害,及时对物价进行有效地调控。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