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价值观变化对团组织内在活力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团组织论文,价值观论文,活力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团组织内在活力是团组织本身具有的生命力,是团组织产生、发展、发挥作用的内在依据,主要表现为团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感召青年的影响力、团结带领青年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力,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组织能否继续保持旺盛的内在活力,关系到其能否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关系到其自身的兴衰存亡。
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组织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内在活力问题一直为团内外所关注。我认为,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内在活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影响主要来自价值观念、物质利益、团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三个方面。代表并维护团员青年的根本利益和合理需求,是团组织内在活力的主要源泉,而当前团组织在代表并维护青年的根本利益方面,缺乏有力、有效、有形的手段和机制。共青团内部运作机制对团组织内在活力的影响就更为直接。鉴于团组织与团员青年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趋向性,是生成团组织内在活力的根本前提,本文主要探讨青年价值观变动对共青团组织内在活力的影响。
人们判断事物,言语行为是受价值观念支配的。任何群体特别是象共青团这样的庞大的集体之所以能成其为群体,一定程度上是以其成员某些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为基础的。《团章》历史上已多次修改,但其中关于“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才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规定始终是没变的。这就是说一个青年要入团,首先就必须接受认同团组织的基本纲领,奋斗目标等规范,也就是要接受认同团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群体与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才得以使这个有5000万之众的群体团体能够巩固和发展。价值观念的一致程度与团组织的内在活力有着直接的正相关的关系。分析研究团组织的内在活力问题必须首先分析研究团组织所主张的价值观念与广大团员青年现实的价值观念状况。
八十年代至今,中国青年在积极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呈现出一种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由高度统一到逐渐分散,以及由完全的制度化到部分非制度化的趋势。如果把这个过程看作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去分析,其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开始,形成了80年代至今青年价值观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处在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各种后果进行拨乱反正之后,全面走上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往价值观念的惯性与社会发展中新的要求,使成长中的青年普遍感受到强烈的内在冲突和困惑,进而对以往的价值观开始怀疑和否定。
第二阶段: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青年人逐步走出早期的怀疑与否定,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这一时期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尤其是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变了由“文化大革命”带给人们的极度沮丧失望的心情,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人们的热情与希望。同样,青年人本身所固有的那种追求欲、成就意识和奋斗精神也再次迸发出来。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青年们摒弃了早期在价值观念反思中的低沉调子,而以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开始更为现实地探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
第三阶段:1985年至1989年。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青年在价值观念上的高期望与低评价,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逐渐转变着其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1984年以后,我国的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并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开始。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愈来愈触动了旧体制和各种落后观念及习惯势力。改革遇到了日益复杂的,甚至是难以预想的困难和阻力,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整个社会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中由早期改革的成功所诱发的,并为发达国家的模式所刺激起来的在价值观念上的理想化和高期望,与改革中严竣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并导致了一种对现实乃至于自身的低评价,以致于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逆反心理。1985年前后,青年们对改革提出的疑虑性问题,不论其数量还是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如果说在第二个阶段中青年对价值观念的讨论多,那么第三个阶段则是冲突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蛇口风波”和几乎每年一次的大规模学生运动。
第四阶段:1989年至今,从现象上看,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逐渐趋于现实,并呈现了由宏观转向微观的特点。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内在意识和心理取向,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常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可能出现反复和曲折。十几年来,中国青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本文因其题意不需全面地讨论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只想探讨这些变化中对团组织内在活力有较大影响的部分,以及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
中国共青团有着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团章程中,1978年10月召开的团的十大到1993年5月召开的团的十三大,四次团的代表大会都根据新的形势,对《团章》作了部分修改,但基本的价值观是坚持一贯的。团组织坚持倡导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重视国家、社会、他人利益,坚持集体主义,讲奉献和贡献,崇尚知识和先进。而青年的价值观念在这些方面却呈现一些令人思考的变化。
⒈对于国家、集体的价值判断。在公与私的关系上,据云南民族学校对学生的调查,现在青年们既不赞成一心为公、大公无私,也不赞成自私自利、损公肥私,而大多赞成先公后私、有公有私。
看法人数 百分比(%)
一心为分,大公无私
46 3
先公后私,有公有私 874 93
自私自利,损公肥私
20 2
当然这一回答尚不能具体地表明青年的价值选择。如果要青年们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作出抉择,他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对农村青年的如下调查值得分析:
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部分较弱,双层经营中集体经营这个层次对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帮助作用不容乐观,因而95.9%的农村青年觉得“集体反正没作用,穷富都无所谓”,对集体似乎丧失了信心,但大多数青年(76.7%)还是认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集体富了,个人才能致富”,自己现在没富起来的原因是所在的村集体没搞好,内心里对集体还寄托着许多企盼,表现了一种必须依靠集体,而集体却不能发挥作用的无奈心理。值得注意的是,75%的农村青年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强”,67.3%的认为“不分点集体的肥,个人就不能致富”,表现了农村青年对民富和国强的关系上,更加重视的是民富,对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向富裕的信心不足。
⒉对奉献与索取的态度。与青年在公私关系上的态度相联系,不能只讲奉献,在奉献的同时要求和期望得到回报,能有所索取,是现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组织的对9个省市3000多青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在贡献与索取的有关问题中,主张应该“多做贡献,多有索取”的人数占大约56%,认为“多贡献,少索取”的只有38.64%。显然,单纯讲奉献已不是青年的人生意愿,他们主张奉献与索取并举。据《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3》提供的材料,1991年调查时,59.2%的青年对“人生的目标在于贡献”表示同意,1993年同意这种看法的青年人下降到44.5%。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6年3月的调查,农村青年在回答“你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时,只有30.74%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这一倾向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⒊关于人生目标的价值评价。人生目标意味着一种价值的追求,也实际构成了青年成长的动力。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念及其取向的状态和变化,是青年价值观念的深层部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6年3月的调查,农村青年对“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你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你信仰什么”回答如下:
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选项选择数
占有效数百分比
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429 13.00
⒉为社会做贡献575 17.43
⒊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515 18.64
⒋生活宁静,平平淡淡过一生281
8.52
⒌有知心朋友 267
8.09
⒍升官掌权,有权有势
92
2.79
⒎有钱101
3.06
⒏事业成功658 19.95
⒐受人尊敬180
5.46
⒑有宽敞的住房 32
0.97
⒒入党入团 33
1.00
⒓其它 36
1.09
你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选项选择数
占有效数百分比
⒈挤出的奶吃进的是草
568 19.03
⒉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546 18.29
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33 31.26
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919 30.79
⒌敢为天下先
317 10.62
⒍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 151
5.06
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78
9.31
⒏有钱就有一切 423 14.17
⒐有权就有真理 363 12.16
⒑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1267 42.45
⒒其它 204
6.84
你信仰什么?
选项 选择数 占有效数百分比
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1195 63.00
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943
28.41
⒊宗教 179
5.39
⒋西方实用主义 128
3.86
⒌说不清621 18.71
⒍什么都不信253
7.62
从上述3个表所显示的情况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目标是十分丰富且复杂的。大多数青年还是具有较崇高的人生目标,包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为社会做贡献,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挤出的是奶吃进的是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信仰等等。但是如果把表中某些具有更多个人色彩的问题都集中归类分析的话,也可以发现,人生目标中的个人因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让我们再从另一个侧面即对人生各因素重要程度的看法,来分析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青年对各项因素的重要程度的排序
表中说明,对金钱的重视超过了知识和能力;而对地位、名声看的如此不重视,说明青年更倾向于实惠,而不是荣誉。
⒋青年人对团组织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有一种矛盾心态。据《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3》的调查,一方面有59.6%的青年认同“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乐于助人的”,有44.5%承认“人生的目的在于贡献”;另一方面,却有高达67.6%的青年同意“人生的本性是自私的”,51.5%的人认可“从本质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⒈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传统的向精神倾斜的价值取向转为向物质利益倾斜,原来的向国家和集体利益倾斜转为向个人利益倾斜,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
⒉青年对团组织和社会倡导的价值观遵从与偏离并存,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迷惘和过渡性的特点。
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青年的价值观必然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沿着前十几年的大体方向,发生进一步变化。
⒋青年的价值观与团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偏离是影响团组织内在活力的重要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团组织必然一方面加强自己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在保持自身性质的前提下,对自身进行大胆改革的创新。
中心信息1996年10月29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接待了以芬兰教育部体育与青年事务司司长哈里·西瓦萨米尔为团长的芬兰青年专家代表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晨同志参加并主持了学术交流活动。双方都表示了进一步加强中芬青年学术交流的良好愿望。(邵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