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党建设目标分析_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参政党建设目标分析_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参政党建设目标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政党论文,探析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08)03-0028-04

一、参政党建设的目标选择

参政党是中共在长期多党合作实践中提出的富有创建性的概念。作为中国政治体系中参加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参政党在世界政党史上独树一帜,其建设目标选择既有与其它政党的共同性,也有差异性。

(一)参政党建设的目标是要强化政治合法性。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民众对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它是政治主体合法地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前提。一个政党具备了政治合法性,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大多数成员在心理上的认同,就能够充分地调动政治资源,运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动员民众积极投入为实现执政党所倡导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使得国家政治体系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中。现阶段,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其合法性地位已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被全中国人民所认可。但参政党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1],其政党属性的表现形式极其特殊,它不以争夺政权为目的,而以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并帮助和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为宗旨。由于与西方政党夺权说格格不入,参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地位往往被一些人所质疑,甚至被认为其不是政党,从而从根本上抽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支架。对此,周恩来专门强调,“各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都有一定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1]。194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强调“应承认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并加以保护,以免被破坏分子所利用”,“以后成立的任何党派组织,一律不予承认,并令其解散”[2]。1989年,中共执政党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将民主党派的合法性地位上升为参政党,指出:“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同时对参政党的政治权利及其行使作了明文规定。2007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布《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再次重申“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由此,参政党建设目标,首先就是要强化参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及政治权利。不仅要建立起参政党成员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系的信仰和信念,积极投入为实现执政党所倡导的政治目标而奋斗,而且要增强参政党成员的参政党责任意识,有效地调动其特有的政治资源,认真行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合法权利,并将所秉持的价值和精神传输给社会大众,增强社会大众对“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的认同,对参政党政治地位和作用的认同。

(二)参政党建设目标选择要注重扩大社会基础。作为阶级的政治组织,政党都存在一定阶级、群众和社会基础,它的兴衰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政党要兴旺发达,就必须扩大其阶级基础,增强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及时有效地把各种新生社会力量吸引过来。中国的参政党是由民主党派转型而来。中共最早对民主党派下的定义是专指“1948年5月1日以前已成立并在反帝反蒋斗争中多少作出贡献的”[2] 阶级联盟,其社会基础主要是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各民主党派逐步转型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其社会基础本质上是指认同中共的执政纲领和政策主张,对共产党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的整合。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不仅要代表社会某一阶层、某一群体的利益要求,还必须兼顾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尽可能多地赢得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支持,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联系公共权力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参政党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使自己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和力量不断增强,才能形成广阔的生存空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在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的新形势下,参政党建设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包容性特点,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吸纳新的社会阶层,夯实新的社会基础,以充分代表、反映、整合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愿望和要求,推进共产党和政府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面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实现共同目标的合力。

(三)参政党建设的目标选择要着力于政党现代化。政党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政党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重视或不善于加强对自身的建设,实现政党现代化,政党的运作就有可能因失去科学控制而偏离正确的轨道,政党的固有职能就得不到有效发挥,甚至因此而丧失存在的合法性。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中,政党现代化是包含了以中共执政党为核心的多个参政党的现代化。参政党能否与执政党同步走向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参政党的前途,关系到中国政党政治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所谓参政党现代化,即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队伍建设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参政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这不得不是当前参政党自身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毛泽东早就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不是单由共产党一方面的愿望作决定,还要看各民主党派自己的表现,要看它们是否取得人民的信任。”[3]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阶层发生新变化的现实要求,以及参政党组织结构、成员思想变化等方面的新情况,参政党只有顺乎潮流,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适时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运作,实现参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的现代化,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发挥独特的职能作用,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参政党建设目标的形成和发展

参政党自身建设目标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共一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参政党建设目标始终围绕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一大局。从确定以《共同纲领》和宪法、人民政协章程总纲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开始,各民主党派就对自身建设的目标有着清醒的认识。为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艰苦追求实现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不避艰辛,再接再励向前迈进”[4],建设能与中共相匹配的合作政党,各民主党派随着中共在社会主义各阶段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出自身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例如,建国初期,鉴于组织不纯和组织机构不健全的状况,各民主党派都做出了清理整顿组织,健全领导机构的决议;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民建中央明确提出,民建的任务就是教育会员成为推动工商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骨干分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主党派于分别召开了自1958年以后中断了20年的全国代表大会,重新修订了章程,把各自建设的着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共14号文件),明确了参政党的性质、地位、建设要求。至此,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目标提升到参政党的新台阶。

中共14号文件颁布以后,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特别是对为什么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维护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共识,同时对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如何发挥参政党作用,提高参政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自身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1999年5月,各民主党派换届之后,就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各民主党派关于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进一步完整地规范了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目标,提出了“确定自身建设的目标和基本任务”的要求。2002年11—1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各民主党派先后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这一重大问题,修订了各自的《章程》,提出了各自政党自身建设的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努力把各民主党派建设成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三、参政党建设目标的内涵

参政党建设目标是参政党自身建设、自我调适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标准,也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的问题,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

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各民主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新中国成立之时,民主党派中有些人认为,民主党派的历史任务完成了,没有必要存在了。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提出了“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的思想。鉴于对民主党派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一届全国政协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纳入国家政治体系,从制度和战略的层面上确立了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关系。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也是各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历史。各民主党派从建立以来,经历了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各个历史时期,它们都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共同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而努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又同中共一道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斗争。1948年5月,在人民革命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初步胜利的形势下,各民主党派公开接受中共“五一”口号的政治主张,宣布站在革命人民一边。这是各民主党派从自身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作出的历史选择,也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共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亲密合作,为发展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多党合作实践中,各民主党派深切体会到:没有中共的领导,就没有民主党派的今天;没有中共的执政党地位,就没有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是各民主党派共同完成历史任务的精神力量,也是共同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精神力量。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建设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使广大成员继承和发扬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更加坚定同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信念,在多党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由之路,是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使我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自己国家命运的主人。经过全国人民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社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入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与中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剧变后放弃共产党领导和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新降临的西式民主给他们带来的是“奄奄一息的国有企业,破败的基础设施,资金的匮乏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中国人民从切身的经历和反复比较中得出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各民主党派的价值取向。各民主党派不仅是本阶级的利益代表,还应该是领导和影响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政治力量。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欣欣向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主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的当今中国,参政党要勇敢地担当起引领国家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主体责任,适应历史要求和人民选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要通过加强参政党建设,进一步坚定广大民主党派成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成员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参政党的基本政治职能。也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层对防范政治权力的越轨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借鉴西方政治监督理论的合理部分,“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互相提意见,作批评”[5],从而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建立了政党之间的民主监督机制。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指出:“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有益。”[5] 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是群众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而民主党派虽然是政党,但“不可能发展成为群众性政党,而只能成为干部性集团”[6]。因此,“互相监督”的性质是政治监督。“首先应该由共产党请人家监督”[1],也就是说,主要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多年的实践证明,民主党派搞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不仅有利于党和政府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广收众益,使各项重大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正确,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克服官僚主义和遏制腐败,而且也直接影响各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及社会形象。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及渠道有所不同。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民主党派向参政党的转变,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从政治协商,参、代、监、改,逐步转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随着中共“三个代表”党建思想的提出,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要求更高。参政党理所当然地调整思路,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谋长远之道,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切实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结合形势和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拓展活动方式,努力培养一支知识丰富、领域宽广、多专多能现代化的、高素质的队伍,切实有效地发挥参政党独特的优势作用。

(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增强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的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十分艰难和充满风险的事业。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较深的层次,许多改革都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例如,在经济领域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还是搞私有化;在政治领域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是搞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愈来愈多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政治潮流之下,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已经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特别需要参政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与执政党共同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争取更大的胜利。

(五)密切与广大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关系,团结带领广大成员在多党合作道路上不断前进

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和实现好所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参政党的立足之基,也是其获得不竭力量源泉的生命力所在。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是我国各民主党派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是“一根头发联系着一把头发”,能够充分反映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人们的意见和要求,并协助共产党协调同这部分人民的关系,适当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和利益,推进共产党和政府统筹全局,兼顾到各个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使之各得其所,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实现共同目标的合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实行一党制,只要共产党一个党,把其他民主党派搞得光光的,是很不利的。这一点,周恩来早就说过,“我们是从一个复杂的阶级社会来的。认为只要有一个共产党,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这是一个简单化的想法。这样做必然会使我们的耳目闭塞起来。大家都是‘王麻子’,都是‘张小泉’,那就不行了。还是多几个牌号好一点。所以,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只要还有党派的时候,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求大同,存小异,这并没有坏处。”[1] 这也正是我国多党合作政党政治的目的所在。

当前,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之间既存在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性。民主党派作为联系广泛的政治联盟,必须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自身建设,把实现和维护广大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参加国家事务管理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代表和反映自身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使自己不脱离群众,另一方面,必须从维护人民的总体利益出发,做好自身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成员和所联系群众全面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树立大局意识,自觉维护整体利益。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使自己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成员不断走向进步的桥梁和纽带。

综上所述,参政党自身建设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对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作出的明确回答。参政党建设的目标选择和确立,是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重要体现,也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成果。参政党自身建设目标的既定,其行动的实现就得看参政党能力的大小。因此,参政党自身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正是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实现过程,它不仅有赖于参政党的努力和中共执政党的扶持,还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收稿日期:2008-08-06

标签:;  ;  ;  ;  ;  

参政党建设目标分析_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