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_病虫害论文

栀子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_病虫害论文

栀子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栀子论文,病虫害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质量安全。因此,病虫害防治已成为中药材生产的重要问题。栀子为江西省道地药材之一,几年来我们对此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中,对樟树市、丰城市栀子产区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开展了全面调查,并按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 栀子病虫害调查结果

调查地点主要为樟树市和丰城市,自2006年开始,通过林间、田间病虫害生物学观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调查,初步了解栀子病虫害种类主要有栀子卷叶螟、茶袋蛾、龟蜡蚧、咖啡透翅天蛾、桃蛀螟、玻璃灰蝶、炭疽病、栀子斑枯病、褐斑病、栀子褐纹斑病,其中以咖啡透翅天蛾为害较重。

2 栀子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2.1 咖啡透翅天蛾

咖啡透翅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1年发生3代,以蛹过冬,次年4月下旬越冬蛹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2、3代成虫分别于7月及10月出现。成虫白天活动,飞翔迅速,雌虫产卵于叶上,每叶1~3粒,每雌平均产卵200余粒。3龄前幼虫取食嫩叶,使叶片成麻点和孔洞,4龄后食量增大,暴食叶片,数量多时常将叶片食尽。

防治技术措施:①人工捕捉幼虫和成虫;②冬季垦复,破坏咖啡透翅天蛾的蛹室,使蛹冻死;③成虫期可采用黑光灯诱蛾;④幼虫幼龄阶段及时喷药防治,采用白僵菌、绿僵菌,利用其活性孢子接触害虫产生牙管,透过皮肤侵入体内长成菌丝,不断增殖,使害虫新陈代谢紊乱而死亡,并有强烈吸干害虫水分而使害虫呈僵状。在大发生时可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

2.2 桃蛀螟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粗皮裂缝内越冬,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6月中旬~7月中旬;第3代7~8月中旬;第4代8月底~9月,少数可延续至10月中旬。成虫有趋光性,白天静伏在叶丛中,夜出活动。成虫产卵栀子果面,一般一果3~20粒。幼虫蛀入果内为害,并有转果蛀食习性。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化蛹或由果内钻出,在果柄附近化蛹。被害果孔口附有大量虫粪,易脱并能招致其它病菌为害,可造成栀子腐烂。

防治技术措施:①摘掉虫果,及时收集落果进行处理;②在树干周围和枝、果上可喷撒2亿/g白僵菌粉;③应用苏云金杆菌乳剂100倍液加3%苦楝油(0204乳化剂乳化)喷雾;④大发生时可用40%乐果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采用上述防治方法,杀虫率均在90%以上。

2.3 龟蜡介壳虫

以若虫、雌虫为害枝梢和叶片。若虫期喷25%敌敌畏250~300倍液或40%乐果1000倍液+50%马拉松1000倍液喷雾;若虫期和雌虫期均可喷施1:10松脂剂防治。

2.4 栀子卷叶螟

以幼虫为害春、夏、秋梢。如遇虫口密度高峰期,为害后使翌年花芽萌发减少,产量显著下降。防治方法:喷施90%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杀虫菌1:100倍液喷雾。

2.5 炭疽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一般5月开始发生,7~8月危害最严重,导致栀子叶片呈褐色病斑坏死,果实裂开。通常为害不会很大,果实成熟期高温多雨(暴雨)时发生严重。

2.6 褐纹斑病

病原菌有性世代为茶球腔菌Mgcosphaerelia theae Hara,无性世代为茶灰星尾孢霉Cercosparatheae(Cav)Breda,侵染叶和果,发病严重的栀子植株,叶片失绿,变黄或褐色,导致叶片脱落,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产量。主要防治方法:5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前,可分别喷施50%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5天喷1次,连续2~3次。

联系电话:0795-7831008

标签:;  ;  ;  

栀子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_病虫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