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楠[1]2002年在《吉林省优势产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式下不能实现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吉林省提出了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本文在这种大背景下,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调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个市场营销任务和性质的变化、优势产业及产品的概念界定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形势及其优势产业如汽车工业、光电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的优势点及营销现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角度对吉林省优势产业的营销策略做了认真的分析,并针对吉林省建设生态试点省的发展目标,根据对吉林省某食品公司的调研以绿色产品为例从价格、分销渠道、开发新产品、品牌和促销等营销策略组合的几个方面具体研究了适合实际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试图综合,参考现代营销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对吉林省部分优势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营销策略运作的实际调研,提出一系列适合我省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以期对吉林省的优势产品的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探讨并做出有益的补充和建议。
杜泽宇[2]2008年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与汽车、石化并驾齐驱的吉林省叁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将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如果说农业是吉林经济的一大支柱,那么吉林的农产品企业则是这一支柱的基石。本文旨在探索吉林农产品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为吉林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本文首先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挑战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和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有益经验加强我省农产品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接下来分析我省农产品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式,为其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充分分析后,运用营销组合等理论及根据我省特色提出一系列针对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本文旨在探索吉林农产品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为吉林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吉林农业经济的振兴服务,更好的推动吉林农产品企业向着一个更加科学,良性的发展之路迈进。全面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快走”变“快跑”,为加快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崔雪丹[3]2015年在《吉林银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金融监管政策日趋审慎,金融脱媒速度加快,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多方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互相迭加,宏观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模式面临转型,市场有效信贷需求增速放缓,银行体系风险不断集聚。同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保护时代行将终结,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让利于客户”,贷款议价能力趋于下降、负债成本持续抬升,息差趋势性收窄。这种“增速与息差齐降”、“风险与成本同升”的态势,标志着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金融浪潮,使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优势不断受到挑战,综合经营也面临来自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对公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及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间争夺的焦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模式高度同质化,关系营销导致营销成本攀升,预期未来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必将面临较大规模的转型,以适应日趋严峻的竞争形势。因而,笔者希望吉林银行对公业务营销模式转型能够走在在此轮“转型潮”的前沿,把握环境变化,通过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主动、快速、精准地推进“转型求变”之路。本文主要依据现代企业营销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理论,联系当前金融环境,结合吉林银行对公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客观分析了吉林银行对公业务的营销现状,找出现存的营销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通过与省内同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差异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对吉林银行对公业务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归纳,进而探讨对公业务如何抓住机会,利用优势,避免威胁,克服劣势,以此作为制定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通过STP分析将对公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针对吉林银行对公业务的市场选择和定位提出自己的建议,继而运用7P策略给出吉林银行对公业务的营销策略设计,为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分别从营销组织、风险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几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策略实施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吉林银行对公业务营销环境,结合吉林银行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为吉林银行对公业务营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与提升作用。
葛珊珊[4]2017年在《吉林银行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小企业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而缺少营运资金又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制度日趋完善,利率逐渐市场化,银行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银行从追求贷款规模逐渐转变为追求利润贡献度,蓬勃发展的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能够满足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开展小企业金融产品差异化营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商业银行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吉林银行作为省、市政府支持下重组建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在城商行系统成立了首家持有牌照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2015年吉林银行将小微金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吉林银行七大战略之首,确定了自身市场定位,将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吉林银行创建品牌的重要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但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总结经验,开展差异化的小企业金融业务对当下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市场营销的理论为基础,选取吉林银行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为研究对象,开展营销策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现状的数据分析发现吉林银行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PSET模型分析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所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从企业内部环境、客户群体、同业竞争者分析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所处微观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威胁和机遇,发掘相对竞争优势。再次,通过对长春市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企业自身要求和发展要求确定目标市场,形成在细分市场中的定位。最后,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细分,结合服务营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七大要素,制定相应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并从制度、人员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通过研究得出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应充分了解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标准化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业流程,完善小企业评级系统和内部操作系统,构建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存量客户进行分级管理,为小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支持,提高客户粘合度和忠诚度,以一两个特色产品重点开展市场营销,扩大细分市场份额,挖掘优质客户资源,提升品牌美誉度,加强营业网点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建设,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商会、协会和产业园区等渠道的联系,确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定位。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营销策略为吉林银行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恒[5]2008年在《基于城市营销理念的招商引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集安市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从九十年代开始,集安市开始招商引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一直不佳。实施城市营销理念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对于集安市来说,既有前瞻性,也具有可行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营销学说的起源和内涵,分析了城市营销的特点和城市营销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其次,介绍了集安市的基本情况,对集安市城市营销和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充分分析了集安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所处的环境状态。再次,根据上文提到的城市营销的相关理论和集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集安市以城市营销理念实现招商引资的总体设想,对集安市的主导产业提出了基本的设想和规划。对旅游及其他工业项目进一步定位和设计,对交通、城市基础功能、工业集中区以及优惠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设计。最终,通过对城市营销理论运用,从推动集安市旅游经济入手,提高集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人流,带来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集安市在城市营销理念下的招商引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产品组合、工作渠道、政策使用以及保障措施等环节,为集安市设计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招商引资方略。目的在于帮助集安市准确定位,全方位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魅力经典的旅游城市品牌,带来人流,形成需求,全线拉动地方特色资源产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生存、取胜,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娄晓黎[6]2004年在《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文中研究说明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规律与空间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是推动其经济现代化重要的外在变量。本文在前人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欠发达区域实现经济现代化为目标,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关系为主线,从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定视角,按照“宏观(区域)——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制度环境(政府)”这一思路,对产业转移的空间机制、经济机制、行为机制、制度环境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构建了欠发达区域通过产业转移承接推进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和理论总结叁部分: 引言部分以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作为研究背景,指出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产业转移承接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追赶型”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根据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强调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目标和理论、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思路、研究定位。 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基本上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是产业转移的空间机制分析。从单一区域空间演进规律和区域间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入手,分析了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特征,据此提出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从空间这一宏观层面上,提出欠发达区域以产业转移为手段推进区域经济现代化的空间策略。 第二章是产业转移的经济机制分析。从产业转移和地域分工、区际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入手,剖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存在的问题,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据此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演变规律和区域间主导产业的转移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从产业这一中观层面上,提出了欠发达区域以产业转移为手段推进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产业策略。<WP=5> 第叁章是产业转移的行为机制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跨国公司)是产业转移的行为主体,在对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投资区位指向进行了研究,并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以产业转移为手段推进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企业策略。 第四章是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机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认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产业转移,并对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原则、方式、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环境这一外部影响因素层面,提出了欠发达区域以产业转移为手段推进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制度环境策略。 第五章是吉林省产业转移承接优化策略研究。主要是对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运用,通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分别从空间、产业、企业和政府四个层面提出吉林省产业转移承接的优化对策。 理论总结部分通过对全文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理论归纳与总结,提炼出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创新性结论;通过对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概括出本文可能做出的贡献;同时还对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自我检查。
任无穷[7]2016年在《吉林省鹿产业生产现状及管理措施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鹿业是吉林省地区优势产业,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同时也是吉林省产业战略规划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吉林省鹿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产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鹿的存栏量、鹿产品及副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远销国内外。吉林省鹿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农民的增收,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还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以及产业创新模式的发展,鹿产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现阶段的吉林省鹿产业发展滞后,未形成优势产业,从目前的形势来来看,双阳区鹿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比如鹿种群和品质落后,品种繁育差;鹿业养殖规模化偏小且较为分散,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机制;鹿副产品研发较慢,科研力量投入较少;鹿业市场管理不规范,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现象;鹿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服务培训;国外产品的竞争等问题。本文以长春市双阳区鹿产业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和对鹿产业管理者、从业者、消费者以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现阶段鹿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运用态势分析法分析了双阳区鹿产业面临的优势、制约发展的问题、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深入分析我省和国内鹿产业的发展概况及问题、国内鹿养殖业、鹿产品加工业现状,最后提出了长春市双阳区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合理利用梅花鹿地理标识,打造行业品牌、提倡龙头企业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规范市场运营管理,广泛宣传鹿产品知识、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鹿群品质,实现长春市双阳区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对全省提出了完善鹿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体系,政府政策扶持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优质鹿品质的繁育,建立正确养鹿观念,加强对养殖环境的保护;加大对鹿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对产品的生产管理;加大对鹿产品的市场调控,建立行业运营模式等吉林省鹿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刘佳[8]2008年在《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但与一些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在规模总量、技术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微观企业形成并提升自身独特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首先在借鉴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并通过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之后针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方法对企业竞争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树立现代化“大食品制造”的农产品加工新观念、发挥“集聚效应”和确定核心专长等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叁大战略目标,实施绿色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信息化战略和合作联盟战略的战略选择。详细分析了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包括增强竞争优势,提升人力资本,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等,并以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皓月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杨笑[9]2013年在《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手机电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人们生活中手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通讯工具,由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又迅速催生手机向智能化、多功能发展。作为迎合人们在移动过程中对信息视频需求的新亮点,手机电视成为手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成为继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叁块可直接收看影像节目的电子产品。手机电视的优点非常多,不仅直观、便携,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滞留性与交互性,是多种媒体优点的集中体现。手机电视也是一种数字化电视,在手机中填充了大量的视频与音频。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观看传统的视频和音频,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来相互传递,极大地促进了增值业务的发展。自从3G业务蓬勃发展起来后,手机更是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随身化信息工具,今后伴随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为手机电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首先分析了手机电视目前的状况,提出手机电视在营销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手机电视为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即手机电视内容有待开发整合、手机电视节目收视资费不合理、手机电视用户市场有待培育、缺乏手机电视专业营销人员,从内容方面、资费方面、用户市场及营销人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运用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手机电视业务营销的四个策略即:丰富节目内容、低资费多促销、培养专业营销人才及多渠道营销。论文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其研究成果可为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发展手机电视业务提供有意的帮助,使其手机电视不仅有丰富的内容,更有灵活的运营,从各个方面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用户提供便利而丰富的服务。
潘力[10]2012年在《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食用菌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作为食用菌的一种,黑木耳因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药用功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大消费者的美味佳肴。中国黑木耳产业异军突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1949年的0.45万吨到2011年的60万吨,增加了130余倍,已超过香菇,夺得中国食用菌产量之冠。2011年中国黑木耳总产值近400亿元,接近中国食用菌总产值的30%。从产值来看,黑木耳也是中国食用菌中的优势产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黑木耳生产原料得天独厚,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雄厚的食用菌科技力量和国家南菇北移的战略布局使得吉林省发展黑木耳的条件十分优越。同时,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吉林省人地矛盾,有助于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吉林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吉林省黑木耳总产量近8万吨,就产值和产量而言,仅次于黑龙江省,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黑木耳种植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与福建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等黑木耳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黑木耳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种单一、黑木耳标准化、工厂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偏少、市场不规范等方面。因此,研究吉林省黑木耳产业的发展问题,对进一步促进吉林省黑木耳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黑木耳产业是指依托黑木耳资源形成的经济集合体,即包括黑木耳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到消费等的整个链条,还包括针对这个链条的政策、组织和关系等。黑木耳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这些具体环节的良性发展。因此,本课题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重点分析吉林省黑木耳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现实状况,指出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吉林省黑木耳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吉林省黑木耳产业竞争力,为政府与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基本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描绘出本研究的基本轮廓。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和文献评述部分,重点界定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后面重点研究章节提供研究的基础依据。第叁章为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围绕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地位,运用SWOT分析探讨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资源、气候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支持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优势;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珍品较少、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效益不高,产销脱节以及菌种和杂菌的污染等,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存在的劣势;黑木耳深加工的潜力巨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利润空间较大、科研实力雄厚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机会;原材料资源的短缺及生态的恶化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第四章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购买意愿受到消费者家庭月均收入、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优质黑木耳的溢价幅度、优质黑木耳的资产价值、转移心理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消费者对优质安全黑木耳的认知程度也会越高,消费者越可能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溢价会造成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意愿降低,符合消费者需求理论。消费者购买愿意支付的溢价幅度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系数关系数为负,说明随着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溢价提升,会导致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意愿下降;家庭月均收入对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消费呈现正向影响。随着消费者家庭月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的几率会显着地提高,说明家庭收入是影响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转移成本对明确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消费者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的转移成本越高越不利于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价值资产对明确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消费者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于不一定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消费者影响不显着。消费者将优质安全黑木耳作为礼物或者有益于健康的食材是比较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五章基于吉林省菌农调查数据,分析菌农供给优质安全黑木耳行为。采用Logistic模型,探讨菌农对优质安全黑木耳的认知、菌农生产优质安全黑木耳的动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优质安全黑木耳生产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为构建黑木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言献策。研究结果显示,黑木耳生产者的优质安全生产意愿与优质安全生产技术选择与产业化组织以及政府的管理显着相关,其他因素只是在个别模型中才显着。目前,黑木耳生产的门槛很低,仍属于“大路货”的生产方式,已有的黑木耳生产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优质安全产品的认知水平也不高,尚不具备具有较大竞争实力的意识和思维,通过产业化组织显然可以有效推动黑木耳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将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可以更好地推动和促进黑木耳生产者采用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尤其是加大对优质安全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对促进黑木耳生产者提升优质安全黑木耳生产也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实施政府质量安全规制可以提升农户质量安全管理意愿。从新技术渠道选择上看,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加入产业化组织、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差异会对生产者的技术选择行为有显着影响。第六章对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发展问题分析。探讨了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行分析,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处在普遍采用传统粗加工方式,逐步利用初加工技术,研发探索深加工方式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干耳制品销售为主的市场模式仍然是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企业和种植农户获利的主要途径;较低的生产准入门槛造成许多投机型种植农户短视利益,加工规模和加工水平参差不齐,由此所带来的原料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黑木耳加工产业链条短而单一也是制约我省黑木耳加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外,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还存在产品加工层次低,加工企业融资困难,人才短缺问题的瓶颈;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加工业升级,促进黑木耳加工产业链条的完善。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业的整体创新力。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从吉林省黑木耳市场与营销环节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建吉林省黑木耳市场营销体系,找出影响黑木耳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以及环境因素都对黑木耳种植农户销售方式的优化决策有显着性影响。随着户主教育水平的提高,黑木耳种植农户采取订单销售木耳的可能性增大;随着年龄的增加,黑木耳种植农户采取订单销售木耳的可能性减小;户主的性别及风险偏好对黑木耳种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没有影响;随着非农收入比重的上升,黑木耳种植农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非农行业,更倾向于选择合同销售行为;家庭劳动力比重对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销售渠道的影响不显着,其运输费用不是决定木耳经营成本的关键因素,劳动力比重尚不足以影响其销售方式的抉择;随着木耳规模的增加,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方式的可能性增加;随着木耳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的增加,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方式的可能性减小;协会会员比非会员选择订单农业销售的可能性更大;离市场较近的农户比距离远的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的可能性更小;对订单农业收益预期高的黑木耳种植农户比收益预期低的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的可能性更大。第八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对研究内容进行评述总结。本章以促进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分别从黑木耳产业生产、加工、营销、消费等各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找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优势产业营销策略研究[D]. 白楠. 长春理工大学. 2002
[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杜泽宇. 吉林大学. 2008
[3]. 吉林银行对公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崔雪丹. 吉林大学. 2015
[4]. 吉林银行长春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葛珊珊. 吉林大学. 2017
[5]. 基于城市营销理念的招商引资策略研究[D]. 张恒. 吉林大学. 2008
[6]. 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 娄晓黎.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 吉林省鹿产业生产现状及管理措施调查分析[D]. 任无穷.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8].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 刘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 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手机电视营销策略研究[D]. 杨笑. 吉林大学. 2013
[10]. 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潘力. 吉林农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