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勋[1]2002年在《“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是石学敏教授根据祖国医学经筋理论,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具有肯定疗效。 本课题观察了该针法治疗44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设立了传统针法30例作为对照研究。 “透刺经筋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法,痊愈率、显效率分别达62%、97%。 “透刺经筋法”对于病程在30天以内,年龄在50岁以下,面神经病损程度属轻、中度者,显效率均达95%以上。 此法对面神经麻痹有即时效果又有促进其功能恢复的作用。
蒋瑞珂[2]2012年在《“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通过House-Brackmann (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工)量表等观察指标,科学的评价“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该治疗方法的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原则。方法:本研究的观察病例均来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黄石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接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标准共纳入83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透刺经筋法”组(治疗组)45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以“透刺经筋法”为主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总体的观察分析。结果:经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面部残疾指数(FDI),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面肌功能活动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两组治疗后愈显率比较,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瘫症状的改善优于治疗组。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均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但“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在临床症状上,尤其是在痊愈率和显效率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总而言之,该疗法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点,且其操作简便,安全经济,没有毒副作用,临床上可作为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
金芝勋[3]2003年在《“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择面瘫患者7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44例 ,采用透刺经筋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30例 ,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透刺经筋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疗效确切。
史静[4]2006年在《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筋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门诊周围性面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经筋刺治疗组和传统针刺对照组。治疗四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在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等电生理指标的对比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愈显率(痊愈率和显效率)、平均愈显天数、提高面神经功能、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课题说明了“经筋刺法”治疗面瘫,无论是临床症状的改善还是电生理指标的改善,都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其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好方法。
李力华[5]2008年在《经筋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应用两部分。1.文献综述本文总结了经筋理论的发展简史和经筋的实质、循行分布及特点、分类、生理,以及经筋病的病理、病因病机、病侯及诊治方法,并总结了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经筋理论萌芽于石器时代,形成于战国及秦汉之际,完善于晋唐,昌盛于明清,衰落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逐渐复兴。关于经筋的实质,大约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肌腱、肌肉、神经、浅表静脉。经筋的循行分布具有起于爪甲、结聚关节、伴行经脉、向心循行、没有表里、不入脏腑、叁维分布、联系五官、肝络诸筋、刚柔相济等10个特点。经筋大致分为:大筋、小筋、宗筋、膜筋、维筋、膂筋等6种。经筋受养于脾胃、受制于肝肾,具有联缀百骸,主司运动;维系周身,抵御外邪等功能。由于外伤、外邪、内伤、劳倦、老弱的原因,引发经筋病,临床上表现为筋急和筋纵。不同经筋发病症候各异,通过明确诊断,并运用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多可取得好的疗效,有许多古今文献记述了经筋病的针灸疗法。2.临床应用本文中记述了临床中几种常见经筋病,例如:面瘫、中风、腰背痛,肩周炎、面瞤等通过针灸治疗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陈武将[6]2016年在《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周围性面瘫,作为神经内科的常见及多发疾病,发病率为15-40/10万,该病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在20-40岁的青年中较为常见,多以单侧发病为主,鲜有双侧同时发病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对称,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鼻唇沟变浅,蹙额、皱眉、闭眼不能,鼓腮时漏气,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食物易嵌塞在齿颊的间隙之中,或伴有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引起非化脓性炎症,侵袭面神经,该部位支配面神经的供血血管发生痉挛情况,痉挛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出现面部局部组织缺血后进而引起水肿情况,或者由于周围局部的器官及组织出现水肿而导致面神经管内腔隙变窄,从而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供应障碍而出现神经营养缺乏,引起面神经失去对面部肌肉的支配,此病总体预后良好,71%-90%的患者可以自然或经治疗后完全恢复,但有些患者早期因失于治疗或自身病情复杂,最终导致口眼歪斜不能完全恢复,因其面部表情肌失于支配严重损害其面部表情而导致其社交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给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目前西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如口服激素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抗病毒治疗的非特异性,均制约了西药的治疗效果,中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自古即积累了不少经验,包括针刺与中药治疗均对面瘫症状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而针刺疗法作为一种绿色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面瘫的优选治疗方案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大量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研究,结果均提示针刺疗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疾病疗程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可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之中,且其疗效显着,副作用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靳叁针”疗法作为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其所提出的“面瘫叁针”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疗效显着,刺血疗法在治疗热证及实证方面效果显着,临床研究中亦有不少应用刺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在结合了近年来有关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报导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将刺血疗法结合靳叁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以期通过本研究初步探究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优化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案,为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其患病后的生活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目的:采用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加入了刺血疗法的靳叁针治疗方案较单纯应用靳叁针及单纯常规针刺方法两种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差异,从而观察刺血疗法是否能在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发挥有效的促进痊愈的作用,且对比靳叁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常规针刺方法有无疗效差异,并分析刺血疗法结合靳叁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并探讨此疗法是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及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2015年在台湾高雄市协和中医诊所的90例患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此90例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并根据本研究中的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入组进入试验研究程序中。所有入组患者按就诊次序编号,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中的数字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A及对照B组叁个组别之中,每组各30例。叁组均接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激素治疗、抗病毒治疗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采取刺血疗法结合靳叁针取穴的针灸治疗方法,对照A组采用靳叁针疗法中的面瘫叁针进行治疗,对照B组按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教材《针灸学》中关于面瘫的治疗进行操作。刺血疗法每周进行一次,共治疗2次,靳叁针及常规面瘫针刺治疗均为1次/天、6次/周,1周治疗6次为1疗程,本试验研究中共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全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及疗程结束时采用House-Braekmann分级量表及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评定患者面瘫的程度及恢复效果,在本试验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均以不良事件的形式记录于研究之中,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几率对本研究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及探讨。结果:所有符合研究标准的试验对象在纳入治疗之时,其在年龄、病程及性别构成比例等方面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意义,提示该实验中的基础资料基本一致,不存在偏倚的可能性,可以进行本研究的比较,具有可比性。在进行试验治疗之前,3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的量表评分方面即Portmann简易评分,经统计学比较其差异亦无显着意义,同样表明可纳入该研究。经过7天的治疗之后,叁组进行自身对照得出的P值分别为:0、0.042、0.022,说明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之后,叁组症状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叁组进行Portmann简易评分法组间比较得出的P值分别为:0.046、0.032、0.494,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说明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之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临床作用,较之靳叁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功能,促进其面瘫的恢复,但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对比P值大于0.05,说明虽然靳叁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均能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肌功能,但其疗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总的疗程结束之时,再次对叁组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比较发现,叁组进行自身对照得出的P值分别为:0、0、0.006,说明通过叁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之后,叁组症状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叁种治疗方法对于周围性面瘫均有有效的治疗作用,但叁组进行Portmann简易评分法组间比较得出的P值分别为:0.001、0、0.157,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说明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之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临床作用,较之靳叁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功能,促进其面瘫的恢复,但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对比P值大于0.05,说明虽然靳叁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均能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肌功能,但其疗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靳叁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相比,结合了刺血疗法的靳叁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缩短病程、促进面瘫恢复,且出现后遗症的几率低,说明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可以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促进患者痊愈,且在该研究进行过程中,未发生重大不良事件,说明其安全性有保证,因此可积极应用到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之中,值得临床推广。
李博超[7]2014年在《排刺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排刺甩针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额纹平坦及口眼歪斜症状的疗效。通过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等观察指标,对“排刺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总体评价,来验证此方法的临床有效性,从而寻求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效的疗法,以便于临床工作者进行选择使用。材料与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所用针具均选则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0.25×25mm不锈钢毫针。本研究选取的观察病例均来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及住院部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共收入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纳、排标准进行筛选,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排刺甩针法”组(治疗组)30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排刺甩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经过t检验,P>0.05,证明两组资料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在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面部残疾指数(FDI),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在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额纹症状的恢复程度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3.两组患者在额纹恢复情况上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 <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额纹恢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两组治疗后愈显率比较,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瘫症状的改善优于治疗组。结论:通过本临床试验可以看出,两种治法总的有效率大致相同,但是排刺甩针法在愈显率方面要高于常规针刺。而且排刺甩针法对额纹平坦症状的改善上以及其他口眼歪斜症状治疗上均要优于常规针刺法。总之,排刺甩针法有明确的临床效果,且易于操作,也兼具安全性和经济性,值得推广使用。
柯敬莲[8]2012年在《经筋理论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十二经筋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经筋理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尤其对经络学说研究具有实质的意义,而且经筋病的范围涉及较广,除一些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外,临床上一些疑难病症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治疗也取得很好的疗效。然而,经筋理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经络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经筋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由于民族特色疗法的兴起,特别是壮族医生运用经筋理论治疗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且相关研究报导也较多,逐渐引起人民的关注。随着关注度的增加,相关的临床试验及研究报道文章也日益增多,证实经筋疗法的有效性。关于经筋理论的生理病理等有不同的观点,且在学术上也没有达成共识,临床运用方法也日益增多,目前尚没有经筋理论现代文献的科学系统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经筋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发表了大量与经筋理论相关的文献,但文献和资料都是零碎未经梳理。纵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中,尚缺乏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未能对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总体把握。本研究就是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经筋理论的现代文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研究经筋的理论及临床运用,比较经筋运用的方法等,以丰富经络理论系统,完善经筋理论,进一步探讨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及临床运用,以便于更好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运用,同时为今后对该学术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定量手段,通过对1984年到2011年期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经筋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分析其年代文献量、文献地区分布、期刊载文量、临床研究状况等指标,并重点研究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状况。研究结果及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经筋理论的文献量持续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研究经筋处于相当活跃的阶段,跟2009年经筋学会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学会的成立促进该学科的发展。同时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有关经筋理论的研究将不断深入,相应的文献量将持续增加。文献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状态,除广西外,文献主要产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文献量明显少,一方面提示经筋病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提示对经筋理论科研投入存在地区差异。说明这方面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与当地的科研环境、经济实力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其中北京处于领先地位,发文主要出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而广西仅次于北京,主要以黄敬伟带头研究的壮医经筋疗法为主,也是这一学科的热点。追踪这些核心地区机构的选题导向,从而可了解经筋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国内刊物收录经筋理论的文献中,排名前9种刊物的载文量占总载文量近叁分之一,其中,7种为中医药类杂志,另外两种是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从中可以看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对经筋的研究处于较热地位,这些刊物也是获取经筋理论信息的重要来源,是该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另外排名靠前刊物为2种针灸杂志,这些杂志是经筋理论发表成果的主要阵地。分析经筋理论运用的优势病种,骨科是经筋理论运用所占病种最多的学科,274篇文献中涉及的病种有39种,骨科22种,且所占的文献量最多105篇,52.5%。其中常用于颈椎病及膝关节炎,文献量分别为27篇、25篇。其次为内科,以神经内科为主,中风后遗症是经筋理论运用的优势病种,包括有中风后四肢痉挛状态、中风后肩痛、中风后肩手综合症及中风后叁角肌萎缩。经筋理论临床运用方法主要两大方面,针刺及推拿手法;针具方面则有传统毫针、火针、锋勾针、圆刃针、圆利针、小针刀六种;其中以毫针使用最为广泛,这跟锋勾针、圆刃针、圆利针、小针刀需要较强的解剖基础外,还需要较高的操作能力;另外由于这些操作较疼痛,有时需要局部麻醉的铺助,患者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这两方面影响这些方法的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金芝勋. 天津中医学院. 2002
[2]. “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蒋瑞珂.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3]. “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临床研究[J]. 金芝勋. 天津中医药. 2003
[4].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史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5]. 经筋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D]. 李力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陈武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7]. 排刺甩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 李博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
[8]. 经筋理论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D]. 柯敬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中医学论文; 面神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经筋论文; 面瘫的症状与治疗论文; 面瘫论文; 刺血疗法论文; 面瘫的原因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