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医教科 河南开封 475003)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随机的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每组为49例。本文的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照组进行伪刺激治疗,观察组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评估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5.1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之中。
【关键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93-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沉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也是不断地上升。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寡言少语,意志涣散,感知障碍,情感冷漠等方面。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障碍。然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并不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1]。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头部外对大脑的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使得相关的神经细胞活动得以恢复[2]。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接受治疗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选取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共选取了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地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每组为49例。观察组男性病例25例,女性病例24例,平均年龄为(48.87±11.33)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3.79±6.54)h;对照组男性病例24例,女性病例25例,平均年龄为(49.23±13.11)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4.51±5.54)h。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故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伪刺激治疗,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场刺激仪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日治疗一次。
1.3 观察指标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得到痊愈,则为显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得到缓解,则为有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病情出现加重的趋势,或者发生不良反应,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5.10%,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67%,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归社会生活的重大障碍,这不仅影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常生活,更有可能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主要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功能衰退所导致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功能的恢复[3]。
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采取了伪刺激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了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极佳。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愈周期过长,治疗效果不及观察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理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故而,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方面的治疗,具有极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它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方面的治疗之中。
【参考文献】
[1]吕淑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临床探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97.
[2]任艳萍,周东丰,蔡焯基,黄青,卢苓,陈琦.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2011,25(2):90-91.
[3]任艳萍,周东丰,蔡焯基,黄青,卢苓,陈琦.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2011,25(2):90-91.
论文作者:杨普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患者论文; 阴性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