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对混凝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混凝土是现代建筑施工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只有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本文主要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管控措施
引言
最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事业迅猛发展,这一形势为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但是,这一过程中行业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其中许多企业为了将经济效益最大化,更多的注重效益,忽视了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频频出现质量事故,这对于工程建设质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巨大威胁,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其不利,甚至带来阻碍性作用,因此,文章针对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方式进行探讨。
1目前质量的管控现状
1.1原材料进出厂质量关把控难度大
商品混凝土企业上游产品砂石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有力或有效的质量管理及监督的机构依据国家或行业的标准和指标来统一管控,砂石的技术参数和质量指标仅仅依靠下游的混凝土企业和相关使用单位自行管控,属于订制品批量生产流程。由于受资源枯竭和地域环境及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影响,企业通常会采购和使用不同品质或混合的原材料,如人工砂、山砂、河砂、卵石、碎石、混合石等,致使不同源头、不同工艺、不同品质的原材料同时或混合使用,各个企业的控制标准和要求有时差别很大,直接影响混凝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1.2用水量的不合理
水灰比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水灰比和强度成反比关系,若降低0.05的水灰比,强度会提升10MPa,因此,只有对用水量进行控制,才能够使得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但当前较多的混凝土生产厂家不能对于用水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进行注水时,随意控制其用量,没有良好地管控效果,不仅对于水灰比造成了影响,同样影响了商品混凝土的实际生产质量。
1.3质量意识不强,节点不清,责任不明
(1)企业领导及其他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及思维主体狭隘,认为质量工作仅仅是试验人员的职责,忽视了质量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及控制的质量意识。(2)企业的主管领导通常在市场压力和量款压力下,压减质量管理的力度和人员配置,不能从流程上、制度上、考核机制上对质量管理流程和制度上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普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首保量款,质量只求无大过的思想和现象。(3)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的岗级待遇、工作压力和质量安全风险和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相比,如生产、营销、财务、行政的差距较大,晋升机会和通道较窄,导致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大,普遍存在技术质量人员流失的现象。
2在目前形势下对质量管控的思路
2.1原材料控制
2.1.1水泥质量控制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当确保所用的水泥材料的稳定性,不可时常更换,同时,还应对水泥性能以及指标等进行把控,例如,水泥细度、凝结时间、外加剂适应性、水泥砂浆强度以及用水量等等,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质量检验,而后有效统计、全面总结,如果发现不达标的现象,那么必须针对水泥质量问题与水泥厂家及时联系,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保证双方彼此的经济利益。
2.1.2骨料
(1)用于混凝土的细骨料(砂子)进场应该做筛分、含泥量、有机物含量试验。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应选用相对固定和有品质保证的砂厂提供细集料,砂厂应提供细集料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报告。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0.315mm筛孔筛余量不应少于1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证明,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采用细度模数2.3的中砂,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可降低水泥用量5kg~15kg,从而降低水泥水化热;降低混疑土温升和收缩。其质量指标应符合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含泥量不应超过3%,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其储存应根据进场品种和规格进行分仓堆放管理,并有遮盖措施,防止日晒雨淋和扬尘。(2)进场的粗骨料(石子)应做压碎指标、筛分、针片状、含泥量等试验,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进场的石子不得含有泥块硫化物、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特别是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会使混凝土和易性变差,从而影响混凝土坍落度和强度。根据和易性和施工的要求,选用连续级配的石子,粒径不宜过大,粗、细骨料级配合理,不仅可以节约水泥用量,还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强度和抗渗性能,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2.1.3掺合料的质量控制
掺合料入场前应当积极开展性能实验以及品质实验,使之满足国家标准后方可大范围利用。尤其是其中粉煤灰的应用以及检验,需要使需水量比、烧失量、细度以及活性指数等指标满足行业标准,应用最为广泛的粉煤灰当属大型电厂粉煤灰,必须确保货源的稳定性,也要保证其品质以及烧制工艺。
2.2生产控制
2.2.1优化调整配合比、保证水胶比是关键
混凝土配合比是需要实时动态管控的,随着季节温度、原材料品质的变化、施工部位的变化、泵送高度、坍落度要求、施工方法和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标养试块强度和实体强度统计分析的结果,必须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稳定施工性能和强度,其中首要保证的是在稳定水胶比和控制用水量,因此,在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需要下最大限度降低用水量、严格控制混凝土水胶比,在生产过程中可行有效的管理用水量是关键。
2.2.2计量控制
商品混凝土的应用过程中应当保证其均匀性以及稳定性,通过均匀搅拌以及精准计量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混凝土计量设备系统大多由法定计量部门负责利用,并组织定期检查工作,而后获取检验合格书,开盘前通常会实施校对核验,保证生产环节材料计量的准确性,使之应用更加合理,同时保证所生产的混凝土与适配的混凝土状态相近。
2.2.3运输过程的控制
当代混凝土的运输基本上是用混凝土搅拌车来进行运送,准确的勘测运输路径和掌握路况是保证在规定时间下运输到工地的前提条件,其后则是掌握工地的施工情况、施工速度进行合理发料,避免混凝土车辆在工地等待卸料的时间等都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条件。
2.2.4混凝土搅拌环节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搅拌机械进行定期维护,保证搅拌效率符合相关规定,安排专业的维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检测混凝土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严谨控制搅拌时间,掺合料的应用较多,并要求生产高强混凝土,应相应的增加搅拌时长。当下所运用的混凝土搅拌方式多为搅拌机搅拌,保证了搅拌效率,同时也缩减了搅拌时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的质量关系到建筑安全,是和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明日的市场。只有企业正确的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充分认识质量的重要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使客户用得开心、用得放心,同时也使自己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基石。
参考文献
[1]谭明辉.刍议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监督[J].建材与装饰,2016,12(18):137-138.
[2]王永会.预拌商品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质量控制[J].低碳世界,2015,14(18):211-212.
[3]乔毅.浅议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6(15):65-66.
论文作者:张洪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混凝土论文; 质量论文; 用水量论文; 商品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水泥论文; 强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