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的角度谈语文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语文论文,角度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课外的。它是指那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但这种从课外未知领域寻找课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在中小学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缺乏基本的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学校层面,意味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课堂结构的调整、教师的培训、评价标准的重设等等,而这些工作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做到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由于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扰乱学科教学的正常秩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着眼于现有的教材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有专家认为“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高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也应当在各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则是教学上的较高境界。”[1]
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基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何在?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研究还是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改变?我们认为,基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可采用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编演课本剧、课堂讨论等等)但要把握的重要的一点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探究的精神,发展其创造能力。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就有可能出现“只是少数人活动和表现,多数则‘跟着哄’”[2] 的局面。比如在《朱自清景物描写中的女性意象研究性学习》[3] 这一案例中,有学生在课堂研讨中作了如下颇具学术味儿的发言:
某生:我也觉得,朱自清说的“美人”并不是实指,在《女人》一文中他明确说他喜欢的女人是“艺术的女人”。按文中的描写,这“艺术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寻觅的。这些美人意象应该看做是朱自清对纯洁情操、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美人”这个意象代表的含义是高雅、洁净、优美、闲适、安逸等等,它是一种传统的文人意识与美感心态。在当时那个充满喧嚣、庸俗、污秽的现实世界里,朱自清他们这些洁身自好、仍然固守“五四”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企盼有一个宁静幽雅的空间,有一个洁净自由的境地。可是现实生活中哪里存在呢?他们苦闷得只好隐入“象牙塔”,倾诉于文字之中,借这些“美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这种学术味儿较浓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参与度究竟有多大,很让人怀疑。因为这是一种对作品程度较深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唯有少数悟性较高且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才能侃侃而谈,大多数学生依然是凑热闹的旁观者,而非学习活动的真正参与者。案例后附有这样一条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像一篇文章,条理清晰,内容周全完整”,“感觉顺畅圆满”。顺畅的课必然是学生中“尖子生”的课,是语文程度较高的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因为一旦有一个“不顺畅”的声音,就会破坏整个一堂课的和谐,弄乱课堂的教学秩序。实际上,如果学生真的是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基于自己的思考去发言,去争辩,课堂“乱”一点,“堵塞”一点又有何不可?也许,这种“堵塞”正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促发点。
另外,就教材内容的研究来看,深是深了,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还是正面的评价,相同的声音,不由得还是让人怀疑,这种“研究”究竟是学生自己的解读,还是某些文学评论家的解读?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能如此崇高美好地理解朱自清笔下的女性意象实在难得。作为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质疑的态度、批判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对于朱自清笔下的女性意象,是有不同的声音的。余光中就曾这样直率地评论:“小姑娘、处女、舞女、歌妹、少妇、美人、仙女——朱自清一写到风景,这些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现笔底,来装饰他的想象世界;而这些‘意恋’的对象,不是出浴,便是起舞,总是那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4]
开展基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判断力。什么样的教材适合研究性学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都是要慎重考虑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下面引用美国一部中学文学教材中项目练习的设计,来说明美国在教材层面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表现出的理念及方法,以期我们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这套教材中“国家的诞生”这一部分共包括五课(这里的“课”相当于我国教材中“单元”的概念),每一课课后练习中都有一个“项目”,这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点子库。其具体内容是这样的:[5]
第一课《富兰克林自传》,有一篇文章《富兰克林自传》(节选,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项目:
1.海报 了解更多富兰克林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制作一张集中表现他的一些成就的海报(社会研究连线)。
2.旅游指南 为到费城旅游的游客制作一本旅游指南,集中表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相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第二课《独立宣言》,包括两篇文章《独立宣言》(节选,作者托马斯·杰弗逊)和《美国的危机》(节选,作者托马斯·潘恩)。
项目:
1.招贴海报 根据潘恩的观点设计一份革命战争的征兵海报。像潘恩一样,你也可以嘲笑“夏天般的士兵和阳光般的爱国者”(艺术连线)。
2.关于潘恩的课堂讨论 对潘恩的早期生活进行研究。准备一些笔记小条,以便在主持一次关于潘恩对引起美国革命贡献的讨论时使用(社会研究连线)。
第三课《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有两篇文章《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作者帕特里克·亨利)和《在立宪大会上的演讲》(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项目:
1.著名演讲展示 收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讲,以及相关照片或图片。制作一个强调这些演讲中的重点段落的展示。
2.多媒体报告 利用图片、地图和音乐做一次多媒体报告,为你班里的同学重现美国革命时期(技术连线)。
第四课《穷理查德的年鉴》,有一篇文章《穷理查德的年鉴》(节选,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项目:
1.指导手册 做一本名叫《穷理查德的生活指南》的手册。参考《穷理查德的年鉴》中全部的格言,并按不同标题把相关格言分类,例如:“做生意的指导”和“充分利用每一天”。在标题中总结穷理查德的建议,引出每一章。
2.纸板游戏 根据《穷理查德的年鉴》创造一种游戏。设计游戏规则和一块游戏纸板。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做出游戏卡片,上面标明主题,例如:“友谊”和“教育”。
第五课《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有两篇文章《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作者史密斯·亚当斯)和《一个美国农民的信》(节选,作者让·德·克雷弗科尔)。
项目:
1.美国人的解释 美国人是什么?用你自己选择的形式对克雷弗科尔的问题做出回答。考虑用一首诗或照片剪辑来表达你的回答。
2.广告宣传运动 制作一个广告宣传来吸引18世纪晚期的移民。利用克雷弗科尔在他的信中给出的描述(传媒连线)。
从研究性学习的视角出发,这些项目练习设计有着如下鲜明的特点:
1.练习设计极具活动性、创造性,能保证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侧重影像、图片方面的制作活动,如海报、照片、多媒体报告、广告宣传运动、游戏卡片;有侧重文字表达的,如旅游指南,指导手册、纸板游戏规则;有侧重口语表达的,如关于潘恩的课堂讨论,美国人的解释等。绘制、写、图片处理、讨论、展示、设计游戏规则——这些既富有生活情趣而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好方式,也是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的方式。因为这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通过让学习者参与到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就能实现知识的迁移。”[6]
2.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空间。“项目”练习设计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社会研究连线”“艺术连线”“技术连线”“传媒连线”等众多“连线”的方式,把教材的知识学习与美国科学、历史、人物、文学、文化以及学生的日常游戏连接起来,为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个异常广阔的空间,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
3.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提供了机会。批判性思维不强调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是看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项目”练习的设计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提供了机会。为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先是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这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区别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信息,区分信息中的事实和观点等,而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设计始终没有撇开教材,但其处理的方式都别具一格:
1.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原文内容。如“根据潘恩的观点设计一份革命战争的征兵海报”。要想做好,学生除了要深入理解文章中潘恩的观点外,关键要对原文的观点重组、概括、提炼,加进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使之与海报中的画面浑然一体。
2.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富兰克林自传》(节选)谈到的是传主如何在道德上追求完美,没涉及到他在科学上的具体成就,于是“项目”练习就让学生制作一张表现其科学领域成就的海报。这就需要学生翻阅查找大量的关于作者科学成就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提炼。这个“项目”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地领会:在道德上追求完美的人,才会有杰出的科学成就。
以教材为依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在“用教材”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一种根本性的转变,探索出合适的运作方式及其策略,将会使我国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创造性学力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可以说,美国语文教材的做法为我们开展基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一,基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要解读文本,但不应局限于文本,应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活动的创设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为富于挑战性的、丰富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显然,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寻求自己对问题独特的理解和发现,从而在头脑中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第二,应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使学生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有限的范围内,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的、生动的生活,学生缺乏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丢失了自己真实的思想与情感,丧失了自我的想象与创造。所以,开展基于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将现实生活纳入学习的视野,展开开放的、充满临场感的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能让学生主体地确立自身特有的生存方式,形成面向未来,自主生活的力量。
第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前述提到,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研究是缺乏批判意识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理念中,往往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美国,“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7] 所以,在学生处理大量学习资料的时候,教师应引导他们准确地区别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信息,辨析清信息中的事实和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已显得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能否对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