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关系的再探讨——兼谈创新如何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活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自从实践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范畴后,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哲学界对它们之间接关系的研究更多偏向的是他们之间的联系,而很少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虽然,对于每个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不同是不言而喻,但它之间为什么有不同?具体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这些问题仅满足于某种默认或共识,必然阻碍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全面、深刻的把握,阻碍对实践本质的准确的界定。
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它们的三要素即主体、活动资料和工具以及整个活动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施以分析和比较,以期有助于系统的、深入的、科学的把握实践范畴和认识范畴之间的关系,揭示实践的本质及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生成机制。
认识活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是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统一体。在认识活动中,“人”主要是作为精神实体去直接参与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人主要支出的是智力,以主体内在的要求及情感、意志来直接控制和调节整个认识活动。
认识活动资料是认识主体通过反映活动所获得的所有关于客体的观念。活动资料不同于活动工具,就如生产资料不同于生产工具一样,任何活动资料都是活动主体运用工具把自身支出的力加于其上进行加工的对象,其本身直接成为活动结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活动工具只是活动资料变成活动结果的必要条件和辅助手段,其本身并不直接构成活动结果的一部分。同时,认识活动资料也不等同于客体本身,客体本身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认识活动资料则是指认识主体在接触到客体以光波和声波等形式向外界所释放信息后,通过各种反映活动所形成的所有的有关观念。这种观念既可能是镜子式直观反映所获得的粗糙的、表层的、孤立的概念,也可能是经过进一步能动反映所获得的,反映客体较深层本质及一定联系的概念和范畴。由此,认识活动所接收、分析与处理的是关于客体的观念,是一种内在的,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的,而非客体本身,活动的结果只能是关于客体的观念建构,不能使客体本身发生任何变化。
认识活动的工具是一种精神工具——思维力。思维力是认识主体观念的把握客体的手段和方式。它既是静态的,如一定的概念、范畴关系、一定的思维框架等;又是动态的,具有自我更新、发展的能力,概念、范畴关系、思维框架都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更新,从而不断提高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思维力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建构功能上:
首先,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白板式的反映过程,而总是以自己的“经验、直观与日常意识”对接受到的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抽象、幻想、蒸发、稀薄化和观念化”,并“以自己内化了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来把握世界的,总是把世界纳入到自己的理解和解释系统之中。”这样“一切感性、知性、理性的东西”(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肖前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277页。)都能在观念中建构起来,即客观见之于主观。列宁也指出:“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维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糙化、僵化。不仅思维是这样,而且感觉也是这样,不仅对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5页。)阐明了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如此,如果“内化了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不同,则对对象的信息选择就不同,“加工角度和程度不同,信息被规范,被构成的方式不同”,(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肖前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从而建构的观念客体也就不同,显示了主观性。
其次,思维建构功能不仅表现在把客观对象转化为观念客体,而且能够根据主体内在要求,能动的对认识到的客观世界本质特征与属性进行分化与组合,建构出或创造出新的观念客体。正如波兰学者马太依科指出:“创造的过程的实质是在新旧组合的基础上改造现有的经验和职能,创造会导致建立某种新东西。”(注:[波兰]A·马太依科,菲利普·格格夫著:《管理心理学》。)所以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正是这种创造,使主观与客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在观念中统一起来,从而建构出一个在现实世界没有原型的、新质的观念客体,从而为改造现实世界,建造一个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新的客观世界提供了一个观念模型。这是认识活动展示的最主要目的。集中显示思维力的高度能动性。
另外,思维的建构功能还表现在:人通过认识把握了客观世界的本质特性、属性及规律后,并在现实中得到证明,认识主体就会自觉的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模式、逻辑结构,从而更替旧的观念、思维模式等,并在下一次认识活动中作为仿佛是“先验的”结构模式出现,从而不断提高把握世界的能力,这就是客体主体化过程,同样也显示思维力的自身能动性。
由上面分析看出,认识活动实质就是认识主体运用思维力作用于认识活动资料的过程,也即主体对关于客体观念的思维建构的过程。也因此有人把认识活动称作为思维活动。同时,我们也看到认识活动是从接触信息支出智力开始,到观念客体的建构,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在精神领域内(从这个角度也有人说认识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展开的,而在这整个活动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自然展现。从这个意识上说,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活动的必然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而创造新的观念世界则是认识活动主观能动性最后集中的结果,也是其能动性最高程度的体现。
但是,人的认识活动仅是认识到了人自身的需要及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仅在观念中使主观与客观、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统一,“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以满足人们现实的精神与物质需要。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走出精神领域,复归到现实世界才能满足现实需要,即需要人的活动必须在客观世界中展开,也即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实践活动
那么,为什么实践活动是现实活动,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呢?同样,我们也从实践活动的本身即主体、活动资料和工具等来寻找答案:
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人,但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过程的主要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在活动过程中,实践主体支出的是作为物质实体所具有的体力。这种力直接与客观世界相对立,能在客观世界留下明显的痕迹,从而能为现实的人所直接感知。
实践活动资料则直接是活动所指向的客体本身,即为客观世界中能被感知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如修建房屋、新的思想的宣传(能够改变人的旧的思想观念)等都使客体本身发生了变化。因此,实践活动资料就直接等同于客体本身。
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工具都是来自于客观世界,因此,也是能被人所直接感知的,它包括物质工具和物化工具等,如修建房屋用的刀、尺、锤等,演讲用的声音等都是作为工具来帮助实践主体作用于活动资料即客体本身的。
由上可见,实践活动的主体、资料和工具都是现实中可感知的实体,这就决定这一活动过程必然直接面对现实加以展开,因此,直接现实性毫无疑问是实践活动内在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列宁说:“在实践的观念中(在实践的领域中),这个概念是作为现实的东西(作用着的东西?)来和现实的东西相对立的,”(注:《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第182页。)即“是人把自己当作一种物质力量同外部世界的物质力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注:《实践、认识、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在这个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开始把认识活动中所创造出的新的观念客体在现实中建造出来,使观念模型在现实中复制出实体,从而使在观念中实现的主观与客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又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即实现主观见之于客观,或主体客体化,最终改造了旧的客观世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显示了这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实为一个创新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看到实践活动是从主体运用可感知工具支出体力开始,到改变了世界,整个活动过程都在现实中并依据现实条件得以展开。因此,实践活动必然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因此“……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是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实现人类活动最终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注:《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第228页。)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现实的精神与物质需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
第二,创造了新的实践工具。这些实践工具主要是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准备现实条件的,这些工具以各种可感知的形式凝聚了人的实践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即也是主客观的统一,并经历着新陈代谢,因而工具也就愈来愈丰富,愈来愈进步,愈来愈有力量,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标志着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能力的提高。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从前面对认识活动及实践活动本身及要素中分析得出:认识活动本身秉赋了主观能动性特征;而实践活动本身决定了它的直接现实性。列宁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注:列宁著:《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0页。)指出了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本质区别。那么,为什么主观能动性不是它们间的本质区别呢?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认识活动只存在于精神领域,其主观能动性不能直接为人所感知,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展开才能显示其力量,这也就给人一种表象:主观能动性为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这个表象一方面掩盖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由认识活动转化而来的真相,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确实是不可分割的。
从主体看,不管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其主体都是人,区别仅在于直接参与活动的一个主要是精神实体,一个主要是物质实体。但“人”作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统一体(“人”只有作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统一体,且不仅要展开认识活动还要展开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主体的规定性),也就必然决定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处于统一的运动之中,共同为满足人类需要服务。也正是它们有各自的本质特征,从而在互补中得到统一,没有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没有存在的可能。
首先,实践活动必须以认识活动为前提作指导。
因为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已经决定了它的每一过程、环节都受到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所制约。这就使正确掌握的和利用客观规律与现实条件成为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何本身,中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毛泽东也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5页。)认识活动在这里就起了前提的作用。
不仅如此,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也是通过认识才能产生。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劳动时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显示了人的认识活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正是因为人类实践活动是由认识活动作前提并指导,使人类活动与其他动物活动区别开来,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渐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使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注:列宁著:《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3页。)因而人类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活动。也正是因为实践活动总是由认识活动引起并指导,从而使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了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使人感知到。
其次,认识活动也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与外在手段。
认识活动的展开首先必须以接触到外在世界所释放的信息,从而获得认识活动资料为前提。而接触外在世界所释放的信息必然要以外在的现实活动即实践活动为手段。由此我们知道,实践活动并不总是直接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这个总目的是以许许多多小目的实现而实现的。有的实践活动直接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尽可能的为认识活动提供较多的信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世界。在这里,实践活动就表现为认识活动的辅助手段,如天文观察、社会调查等。有的实践活动,虽然其本来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但在活动过程中,却使客体放射出以前未能暴露的信息;或其活动结果扩大了主体接触信息的范围,从而使主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认识活动资料。由此可以说,没有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就无法获得资料,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需要声明的是:正因为有的实践活动是作为认识活动的辅助手段出现的,有人就认为此类实践活动中的工具是认识工具,从而说认识工具即包括精神工具又包括物质工具,实质上是混淆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别,现实的可感知的工具毫无疑问是实践活动的工具。
作为外在的现实手段,实践活动不仅为认识活动提供更全面,更强烈的信息,还检验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性,使观念客体在被改变了的外部客观对象中“获得外部现实性这种形式的实在性”,从而使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在现实中得以检验和证明。但由于客观世界的广阔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使一个人或一代人的认识总是处于相对的局限性,导致人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只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这反过来促使人类要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也推动着实践活动不断变化、发展。
与此同时,人的正确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反复检验后又内化为认识工具,从而使人的认识工具——思维力得以更新,“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能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注: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因此,人的认识工具的不断更新也必须以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为前提。
另外,改造世界的创新活动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活动作指导的实践活动。
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世界改造成为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此,人类社会总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地、一点一滴地去改造着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不断改造中不断进步。从这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创新,即人类的一切实践过程最终要归结为创新的过程。在这种创新的活动过程中,认识活动发挥了其最高能动本质——创造性,这也使创新活动区别其他一般实践活动的灵魂所在。由此我们可以说,创新的结果既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结果。
总而言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从理论上说可以区分开,但在现实中它们却总是处于相互渗透、并行交错状态之中,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在每一个阶段,认识和实践都不能单独存在,认识的起点也就是实践的缺点,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的结果就是认识的结果的现实的表现。认识的飞跃是实践飞跃的前提和基础,实践的飞跃既是上一次认识飞跃的证明及升华,也是下一次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
综观全篇,我们可以说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既有本质区别又密不可分。在认识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也就是说认识活动最主要特征也是最本质特征是主观能动性,而实践活动的最主要特征也是最本质特征是直接现实性。但是,由于认识活动具有不可直接感知性,而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感知性,使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展现,从而表现为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因此,把握实践活动的本质,不仅要强调其是感性活动,更要强调其是由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导的感性活动。由此,只有把实践活动定义为“是由认识活动作指导的一切现实中的感性活动”,才能真正把握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对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的把握出现或左或右的偏差;并使对创新活动的生成机制问题的探讨能够直取要害,直接从研究认识活动开始,避免受到旧唯物主义一些条条框框的掣肘而难尽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