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治理视角下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智慧治理视角下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思考

林修竹,熊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 310008)

[摘 要] 在对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内涵和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建设理念尚未根本转变、系统协调推进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相匹配和更新迭代不够充分等问题。智慧治理目标导向下,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要扎实树立用户思维、系统思维、大数据思维和迭代思维,具体对策建议包括:以用户导向树立正确建设理念,以系统导向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以问题导向优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以需求导向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迭代升级。

[关键词] 科研院所;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最多跑一次

1 科研院所智慧治理的内涵

1.1 什么是智慧治理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身为科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构建现代治理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何谓治理?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中的管理机制,是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虽未获得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罗茨进一步将治理区分为6种不同的用法: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治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兴起后随即席卷全球,在政府治理、公司治理等领域成为一种潮流和标志性现象。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颠覆性创新”技术构成了新时代社会运转的基本方式,从而使得现代社会成为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庞大系统。为应对这种深刻变革,智慧治理应运而生。一般而言,宏观层面上的智慧治理主要聚焦点在于政府如何更好治理社会,目前大部分研究也集中在这个领域。就社会治理层面而言,所谓智慧治理,就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运用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主的现代新科技,使得社会基础管理更加智能、多元沟通更加充分、公共决策更加开放、综合调控更加精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心,从而既满足社会运行过程中公平正义的本质需求,又兼顾社会建设、发展的效率与效益要求,应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社会结构分散化、多元化、复杂化的挑战,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使社会运行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科研院所智慧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要了解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包含的内容,首先要考察下科研院所治理的概念。在借鉴公司治理和非营利组织治理概念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科研院所治理是通过一整套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来配置责、权、利,协调科研院所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科研院所决策的科学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科研组织宗旨和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如果以此概念作为基石,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路径实现科研院所治理。更进一步拓展,可以认为科研院所智慧治理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和手段,构建正式、非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体系,合理配置责、权、利,使得科研院所管理智能化、沟通多元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精准化,兼顾效率、公平、效益要求,有效协调科研院所各方利益关系,实现科研组织宗旨和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

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指难以用常规软件工具在容许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具有量大、增长快、多样性和高价值等特征,大数据既是资源,更是方法论,基于数据密集型科学可用类比来简化求解,大数据思维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实现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就要扎实树立大数据思维,转变观念,全方位收集、存储和共享与科研院所相关的数据资源,不断拓宽数据获取渠道,不仅包括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还要将各项日常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支撑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以及上级政策文件、科研成果数据等,都要采集进入大数据库中。在此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为科研项目和成果申报、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更加精准和更加科学的依据,让数据“活”起来,为我所用,更好助力科研院所治理。

其三,科研院所智慧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治理与传统管理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传统管理往往只有一个管理主体,而治理的主体则不限于单一主体,一般是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科研院所智慧治理,能够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为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支撑系统成员更便捷、更直接、更有效地参与单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使得科研院所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都能成为科研院治理的主体,有助于构建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并进而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据统计,从1927年到1932年的短短6年时间,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牺牲人数至少在100万人以上,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下,革命处于低潮。

其二,科研院所智慧治理路径为信息技术。作为治理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演进形式,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区别于治理的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是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治理路径。信息技术治理路径并不简单是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信息技术,同样还包括从理念到策略、从组织架构到制度的应用和重构。信息技术在科研院所智慧治理中起到智慧大脑和连接路径的作用,通过对科研组织的系统梳理,聚焦服务科研工作,聚焦改进组织绩效,聚焦科研院所“善治”治理目标的实现。

其四,智慧治理下的科研院所更加柔性化。柔性主要指能持续性地做出临时性调整,组织的柔性化包括了组织边界的网络化、管理层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和组织环境的全球化,更加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信息共享。智慧治理下的科研院所组织势必更为柔性化,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对外界的反应更为灵敏、迅速,结构简洁化、网络化,能快速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变化。

2 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2.5 标本放反 在观察细胞形态时,如白细胞分类通常使用油镜观察,但血涂片经染色后,有的学生会把标本反放在载物台上。因为油镜头镜口率较小,需要标本非常接近油镜头,如果放反,物体超出了显微镜工作距离,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物像。解决方法:(1)发现载玻片放反,直接翻转过来;(2)在制作载玻片时在其一端做标记,防止观察时放反。

2.1 建设理念尚未根本转变

尽管科研院所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购置了先进的设备,开发或引入了不少信息系统,但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普遍将信息化仅仅视作一种技术应用工具,总体上对信息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深刻调整和全面革新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将信息化建设等同于开发一个个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软件公司开发信息系统,购置硬件设施,设备和技术越先进越好。有的将信息化建设简单视作互联网应用,以网站建设、多媒体建设等作为重心,却忽视了基础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信息化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列入年度议事日程,由部门报送需求,既缺乏顶层设计,也没有整合联动。

2.2 系统整体协调推进不足

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用户思维强调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对于用户体验的界定和目标追求,美国知名信息架构专家莫维里(Peter Morville)构建了用户体验蜂巢模型,其中提出用户体验的八大核心特质:适用的(Useful)、合意的(Desirable)、易访的(Accessible)、可靠的(Credible)、易查找的(Findable)、可用的(Usable)和有价值的(Valuable)。科研院所智慧治理语境中,提升用户体验不仅只是提升管理人员和具体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者的体验,更要将科研人员和支撑人员都一并视作用户,将其不仅视作使用者,还要让用户真正成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将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支撑人员都视作兼具使用者、参与者和生产者的用户,并着力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这正是科研院所智慧治理导向中信息化建设所应该树立的用户思维。

为将校企合作的煤矿特色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落到实处,应该从学校层面上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小组,并由教务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育培训处以及学院教学院长和科研院长等成员组成。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并接洽与企业合作的具体事宜[4]。

2.3 管理体制机制不相匹配

尽管近年来,我国科研院所在管理架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日益接近、逐步并轨,但从实际尤其是以信息化运转效能来看,沿袭固有管理模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拖延和阻碍了信息化成效的发挥。体制上的问题,主要是科研院所往往受限于上级部门和管理机构的掣肘,不少信息系统都是自上而下部署到科研院所,要求统一使用,导致科研院所无法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更有效、更系统化的信息化网络。机制上的问题,一般表现在信息化建设往往从管理职能部门发轫,但却没有广泛动员科研部门有效参与,从而造成以“管”的思维去推进信息化,“服”的思维也相应被忽视。

2.4 更新迭代不够充分

科研院所普遍积极投身于肇始于21世纪初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中,较早在内部管理上引入实施了信息技术,一般都开发或者实施了包括内部办公、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等系统,有效助力了科研管理工作开展。但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较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科研院所在新信息技术应用上却逐步落于人后,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不够及时,有些应用较早的系统反而成了某种累赘。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的当下,不少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却没能与时俱进,充分引入这些新技术,从而未能发挥出信息共享、大数据等的优势。

科研院所智慧治理,本质上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善治”,是开放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协同化治理。在智慧治理导向下,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被赋予了更为基础、更为深刻、更为长远的使命意义。为应对新使命,科研院所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代之以科学的建设思路,具体见图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科研院所普遍下大力气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有效提升了管理能力和工作绩效,释放了科研活力和创造力,为初步构建符合现代院所治理方向的制度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提供了支撑。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院所整理治理成效的取得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建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 智慧治理导向下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应树立的思维

从参与健康管理的人员组成来看,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1]。具体而言,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时也简称为“慢性病”或“慢病”,指一类病程漫长、无传染性、不能自愈,目前也几乎不可能被治愈的疾病。它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3]。

3.1 用户思维

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内部方方面面、条条块块,但从现状来看,不少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往往只关注眼前所需,急功近利思想盛行,造成信息化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铺开,所耗资金巨大,成效却往往并不明显。尤其是每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各自对硬件、管线铺设等提出要求,一方面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另一方面又大材小用,没有充分地综合利用硬件和基础设施。在牵头层面,一般往往只是发文成立一个由院所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具体工作分布在办公室、科研处等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决策机构,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等均存在先天不足问题,无法形成建设的合力。

3.离子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扩散移动。任何情况下,离子总是有扩散移动的趁势,一般来讲,离子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扩散的趁势会比较明显。

图1 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思维示意图

3.2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方式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建构、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研究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认识客体和正确进行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包括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最佳性思维、信息性思维、控制性思维和协调性思维等。科研院所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正确树立系统思维,这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在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中要整体性地进行设计,从打造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分工协作的系统入手,合理配置建设项目和资金;其次是用从实现科研院所智慧治理角度出发,不能单就信息化建设谈信息化建设,而是要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科研院所制度安排的高度,以更有利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将信息化建设与科研院所治理统筹结合,实现效能最大化。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她们竟然愿意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就将孩子拱手让人?本刊特约纪实文学作家采访了代孕妈妈张梦华(化名),向我们展露了她代孕的全过程。以下是张梦华的自述。

3.3 大数据思维

其一,科研院所智慧治理目标为实现“善治”。与传统的科研院所内部管理不同,通过科研院所智慧治理,目的是能够有效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效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有效实现科研组织的宗旨,有效取得社会效益,有效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科研院所的智慧治理,其宗旨与目标就是实现对科研院所的“善治”,是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题中之义。

3.4 迭代思维

迭代思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被人们所重视。信息化建设中的迭代是指通过用户反馈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开发升级,迅速推出新版本供用户使用,然后再收集用户反馈,进行再开发,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升级。迭代思维通过快来解决问题,以最小成本推出产品,对反馈信息的总结是迭代过程中的重点,其真正内涵是升华、积累、总结,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过程,每一次迭代都是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开始。科研院所智慧治理的路径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正是依靠了用户需求和反馈才得以实现。在引入和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进科研院所信息化过程中,既不是一次性引入就算完成,也不是一味追去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而尤其是要通过迭代思维去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数据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对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升级,实时实地跟踪和准确把握科研工作特征,以期更符合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实际需求。

4 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研院所推进信息化建设,要在智慧治理目标导向下,融入用户思维、系统思维、迭代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和,针对存在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审视优势和不足,统筹谋划、顶层设计、配套实施。

4.1 以用户为导向,树立正确信息化建设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要树立正确理念,以确保行动规范性、标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理念上,首先要树立用户导向,借鉴“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从自上而下、专注于内的“自我革命”转向外部视角、需求侧倒逼和用户导向的做法,改变以往立足于管理者和建设者自身的视角,转换思路,不忘初心,回到其最初的出发点,即引入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服务用户、提升科研院所治理能力,这也是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服务科研工作、服务科研人员导向,无论在去除内部管理的繁文缛节、简化管理程序上,还是在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以及在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都能通过信息化,做到让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方便办事、一次办成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聚焦科研管理上的“中梗阻”和科研人员意见相对集中的环节,站在用户立场,在理念上树立主动靠前服务、主动排忧解难的意识,让科研人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进行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实现正确建设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信息化建设效能。

汤翠不喜欢这个女儿,一回到家就是找她爸爸,在她爸爸身上爬上爬下。汤翠不愿承认自己是嫉妒,嫉妒他们父女的亲热。汤翠她们小时候可不这样,父亲那时候很严肃——天底下的父亲都是这样的吧?汤翠汤莲跟母亲亲热,母亲陪她们去洗澡,母亲教她们应付生理周期……父亲毕竟是男人,做女儿的得敬着,远着。

4.2 以系统为导向,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

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要成体系化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化建设作为科研院所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要从整个科研院所治理的角度,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其中,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撬动科研院所体制机制革新,构建现代科研院所治理制度。在信息化建设自身系统层面,要注重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归口管理,强化信息资源的统管、统建。开展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就是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功能体系、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以及保障体系的设计,为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研发、实施、评价的规范和标准。尤其要注重大数据库建设,将各个信息系统、内外部信息资源都纳入基础数据库中,形成支撑科研院所发展的强大基础。在科研院所整体层面,要改变传统将信息化建设视作为管理支撑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科研院所制度安排的高度,通过信息化系统,革新和调整优化既有的束缚科研工作的各项阻碍因素,协调利益相关方利益,实现柔性治理、有效治理,推动科研院所治理变得灵活、高效和有效。

4.3 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

信息技术时代下,科研院所内部的体制机制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尤其要注重问题导向,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契机和切入点,着力构建现代科研院所治理制度。一是强化信息化建设统筹领导。可以通过组建信息化建设专项小组的形式,抽调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支撑部门精干人员,对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负责,牵头统筹推进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和更新升级。二是不断调适优化科研平台架构。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深化完善相适应,以信息化促进科研平台优化,对科研课题组制度进行不断调适完善,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发挥协同优势,创新优化体制。三是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主体作用。现代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所支持的,是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治理制度,需要多元治理主体,既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单位领导、管理部门等,其中更重要的是发挥科研人员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意义上,就是要坚持问题意识,尊重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对可能妨碍或干扰科研的问题进行共同“会诊”,达成可操作的解决办法,形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运作机制。四是以制度建设固化改革成果。视信息化项目进展情况和实际作用发挥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制度,促进创新做法落实到制度上,形成长效机制,进而实现体制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4 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迭代升级

随着人类进入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确定性秩序开始转变为混沌性秩序,呈现出数据化、虚拟化、智能化特征,但这些“大”而“杂”的数据经过挖掘后,变成相关性强、价值陡增的宝藏。科研院所身处信息时代洪流中,同样要拥抱时代,以科研需求为目标导向,充分引入信息技术,注重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注重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技术与科研管理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比如,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打通项目申报、预算审核、预算调整、经费使用、执行进度和额度管控、经费结算等环节,对接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部门,推动使用相同的基于数据共享的系统。更重要的是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视为手段,而是将其提升为理念和思维,推动基于信息共享的大数据为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以迭代思维再造科研管理流程,建设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意见收集、处理渠道,不断进行实时更新迭代,使意见建议成为推动科研院所“放管服”改革的推动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操.智慧治理开启善治新阶段[J].上海信息化,2018(12):54-56.

[2]李慧聪,霍国庆.现代科研院所治理:内涵、演进路径及量化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10-17.

[3]陈丽君,童雪明.整体性治理视阈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挑战及对策[J].治理研究,2018(3):29-38.

[4]郑娟,罗昌俊,王小飞,等.科研院所信息化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1):77-81.

doi: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7.02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19)17-0062-04

[收稿日期] 2019-03-03

[作者简介] 林修竹(1982-),女,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研院所管理。

标签:;  ;  ;  ;  ;  ;  ;  

智慧治理视角下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