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_郭术兵

湘潭县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市 411228

摘要:目的:探究脾肾相关理论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1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并且结合患者的相关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同时对缺血性中风的相关用药情况进行统计,探究与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的关联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与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符合,在治疗中患者应用的重要药物有黄芪、党参、桂枝、白术、全蝎、五爪龙、红花、陈皮、怀牛膝、桃仁、甘草、赤芍、川芎、橘红、白芍、山茱萸、淮山、云茯苓、当归、石菖蒲、杜仲、土鳖虫等,其中出现次数前六分别是五爪龙、云茯苓、黄芪、党参、甘草以及白术,同时在脏腑出现次数统计中,脾虚和肾虚统计分别占据50.9%(56/110)、44.5%(49/11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应用非常普遍,在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值得在中药方剂配伍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缺血性中风;临床应用

中医脾肾理论起源于《内经》,在古代的药物应用奠定了卢纶基础,同时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是在五脏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分支而来,并且与相关的内脏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辨证治疗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相关理论的完善和细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容,同时从多个层面对脾肾相关理论进行内涵具体化[1]。脾肾在生理上处于相互滋生的状态,其在相关性方面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同时与人体的养生和体质禀赋密切相关,另外脾肾多与虚证密切相关,也是相关理论的重要内容[2]。中医脾肾处于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与机体的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在免疫病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从而探究其临床应用情况,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1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病症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术、口舌歪斜以及神志恍惚、昏聩等病症,患者起病多较为急骤,同时有渐进性严重,患者在病前有较为明显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病症[4]。患者的年龄在52~83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均通过CT和MRI诊断确诊,同时排除有脑出血疾病患者,另外排除有肝肾功能障碍以及肿瘤和其他代谢疾病,排除有严重肺部感染以及精神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同时对对患者进行入院治疗前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的症候分类主要有肝阳暴亢、痰热腑实、气虚血瘀以及阴虚风动、风痰阻络、风火蔽窍、痰火闭窍、元气衰败以及痰湿蒙窍等病症[5]。结合患者的病症进行中药方剂对症组合调整,其中肝阳亢盛的患者临床主要变现为舌质红绛、舌苔颤黄、脉弦兼数,其治疗中主要采用羚羊角、钩藤、白芍、地龙、天竺黄、牛膝以及石决明和杜仲药物方剂组合进行治疗;气虚血瘀的患者则主要有舌必胖嫩、暗淡和齿印等症状,同时有紫斑瘀点、脉浮大而无力,患者主要进行祛瘀通络治疗,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同时结合全蝎、菖蒲、远志以及合猴枣散进行治疗;阴亏血虚的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舌必嫩红,并且无苔或者少苔,脉络细沉,患者主要进行养血滋阴治疗,患者用地黄饮子进行治疗,同时结合天竺黄、菖蒲以及生葱进行相应的对症缓解治疗[5];而对于风痰阻络的患者症状主要有语言不利、手足麻木、恶寒发热以及舌苔白、滑腻、弦数浮滑,患者主要采用川芎、当归、白芍、生地、僵蚕、全蝎、羌活、云苓、白附子以及防风、白术等组成方剂进行治疗[6];阴亏阳亢的患者主要有口眼歪斜、舌质红苔少以及脉弦滑数,患者主要采用钩藤饮加减治疗,其中有双钩藤、全蝎、牛膝、石决明、天麻、首乌、杜仲、天竺黄等药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其病症改善情况分为治愈、好转以及未愈,其中治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全部消失,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够独立自理;好转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患者行走需要拄拐行动,基本生活能够自理;未愈则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变化[7]。患者的用药规律根据每个患者病例的使用情况进行药物运用次数分析,同时将药物归入相应脏腑进行单独计数,统计出药物的出现次数以及脏腑的出现次数。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

2 结果

结果显示与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符合,在治疗中患者应用的重要药物有黄芪、党参、桂枝、白术、全蝎、五爪龙、红花、陈皮、怀牛膝、桃仁、甘草、赤芍、川芎、橘红、白芍、山茱萸、淮山、云茯苓、当归、石菖蒲、杜仲、土鳖虫等,其中出现次数前六分别是五爪龙、云茯苓、黄芪、党参、甘草以及白术,其药物出现次数以及脏腑次数详见表1,同时在脏腑出现次数统计中,脾虚和肾虚统计分别占据50.9%(56/110)、44.5%(49/110)。

3 讨论

脾肾在生理上处于相互滋生的状态,其在相关性方面有很好的胁同作用,同时与人体的养生和体质禀赋密切相关,另外脾肾多与虚证密切相关,也是相关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脾肾处于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与机体的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在免疫病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学说以及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发挥其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8]。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与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符合,在治疗中患者应用的重要药物有黄芪、党参、桂枝、白术、全蝎、五爪龙、红花、陈皮、怀牛膝、桃仁、甘草、赤芍、川芎、橘红、白芍、山茱萸、淮山、云茯苓、当归、石菖蒲、杜仲、土鳖虫等,其中出现次数前六分别是五爪龙、云茯苓、黄芪、党参、甘草以及白术,同时在脏腑出现次数统计中,脾虚和肾虚统计分别占据50.9%(56/110)、44.5%(49/110)。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应用非常普遍,在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值得在中药方剂配伍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彬彬.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谢梓菁.缺血性中风恢复早期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裘涛.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辨证干预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

[4]刘瑞利.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5]罗士针.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唐璐.从HPA轴水平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补肾护脑法的生物学基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程发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8]姚辛敏,周妍妍,于淼.脾肾相关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3,41(01):119-121.

论文作者:郭术兵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  ;  ;  ;  ;  ;  ;  ;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_郭术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