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综合的主题评价模型_电池论文

跨学科综合的主题评价模型_电池论文

学科间综合的专题复习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模式论文,专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科间综合的专题复习背景

1.3+X改革的方向

3+X考试科目的改革,注重能力,注重应用,注重综合。综合能力测试的综合形式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以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为基础,也可以说, 以实践过程中事物本来面貌为主。

(2)在分科的基础上,以探索边缘学科, 或学科交叉部分的内容为基础。

(3)分科内容与工具学科的结合,如分科内容与英语、 计算机等学科的综合。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说明》指出,学科内的综合约占80%,跨学科的综合约占20%,并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跨学科综合的比例。故高三复习中,必须探索学科间综合的专题复习模式,以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

2.中学教学的现状

考虑到我国高中现阶段的课程主要为分科课程,没有设置综合课程的现状,因此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学科内的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较小,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物理、化学、生物中2~3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大多考查学生对自然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故平时复习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将三科交叉的点指出,给学生以启示。但涉及到的各学科知识点有哪些?这三科的交叉点应如何结合?思维的模式是什么?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哪些?应试中命题的角度是什么?都有待通过第二轮专题复习加以解决。

二、专题复习模式及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行为心理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将跨学科专题的复习模式设定为“训练模式(Training Modle)”,其结构程序为五个程序: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 创设氛围,提供专题的新情境

第二阶段 学科知识背景 解决专题问题的理论支持

第三阶段 示范 通过例题讲解,点拨方法、思路

第四阶段 模拟练习 针对专题内容,测试达标程度的训练

第五阶段 迁移 将模式迁移到其他专题的学习中去

这一专题复习模式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高三复习阶段从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过程,对跨学科知识的复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专题的选择原则

渗透性原则:必须选用理、化、生三门的交叉、渗透点为专题,通过对这些交叉、渗透点的分析、拓展,找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结合点,点明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

应用性原则:选择的专题应注重三科知识的应用,多挑选那些起点高、落点低的专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本身面貌为专题,是这类专题的一大特点。

趋势性原则:选择的专题要体现科学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对社会热点、能源、高科技、污染、新发明、新创造等,要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判断、评价的机会。

实际性原则:所有专题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符合高考改革趋势的实际,不能好高骛远。这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二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包括社会阅历、处事经验、人文背景、思维习惯等)。

四、专题复习示例

电化学 能量转化与守恒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

[资料1]从1799年伏打发明电池到今天已2个世纪,化学电源简称电池,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50多年里,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锌—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占了很大优势。可使用的电池品种为数极少,而且它主要限于汽车、信号和无线电方面的应用。现在化学电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太空邀游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在天空飞翔的导弹、火箭和飞机;在地面生机蓬勃的工厂、医院、学校;在城市周围的机场、车站、码头和港口;在地下推进的矿藏采掘、石油勘探;在水上作业的海洋养殖、海洋运输和捕鱼船队;在水下游弋的潜艇和鱼雷;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的电子表、计算器、随身听、手机;在人体心脏中安放的起搏器……这一件件科技成就,这一桩桩国计民生的大事,哪一样能离开化学电源技术的发展?锌—锰干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由于其价廉、实用,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但是,随着当前高新技术领域迅猛发展的需要,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锌—银电池卓越的大电流、镉—镍电池充放电的长寿命和锂电池的轻巧高能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崛起的燃料电池,更是以独特的优点备受世界各国青睐。新型化学电源不断地顺应时代潮流脱颖而出,发展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看见新型化学电源叱咤风云的时代已经来到。

[资料2]任何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化学电源,简称电池, 都应包括下面五个基本部分:分别用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电极——正极和负极;用以将电极分在两个空间的隔膜;电解液和外壳(电池盖和电池壳体)。对最为常见的筒式高能锌—锰干电池而言:

(1)炭棒及周围黑色二氧化锰构成电池的正极。 其中炭棒是导电骨架,二氧化锰是活性物质。它在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2MnO[,2]+2H[+]+2e→2MnOOH

(2)金属锌制的电池外壳是负极。电池放电时, 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Zn+2NH[,4]Cl-2e→Zn(NH[,3])[,2]Cl[,2]+2H[+]

(3)在锌皮与二氧化锰之间的多层纸板是隔膜。厚度仅0.15mm~0.20mm的纸板,既要能阻止二氧化锰微粒穿过,又要离子在两极间的迁移不受阻碍。

(4)在锌皮与炭棒之间充满的NH[,4]Cl水溶液是电解液。

(5)金属锌制的负极是电池外壳。这是锌—锰干电池的特点, 其他类型电池一般都不选用电极材料做容器,而是选用其他材料作外壳。

[资料3]现在较为流行的分类方式, 是按电池工作性质及贮存方式将电池分为一次电池、二次电池、贮备电池和燃料电池四大类。

一次电池,又称“原电池”。即电池放电后不能用充电方法使它复原的一类电池。换句话说,这种电池只能使用一次,如常用的锌—锰电池(锌、二氧化锰为两极活性物质、氯化铵溶液做电解液,工作电压1.50V)、锌—汞电池(锌、氧化汞为两极活性物质,35%~40%氢氧化钾溶液做电解液,工作电压1.35V),锌—银电池(锌、 氧化银为两极活性物质,氢氧化钾溶液做电解液,工作电压1.50V)等。

二次电池,又称“蓄电池”。即电池放电后,可用充电方法使活性物质复原而再次使用,这种电池能循环使用多次。该电池实际上是将电能变为化学能贮存起来(充电过程),工作时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放电过程)。如铅酸蓄电池(铅、氧化铅为两极活性物质,硫酸做电解液,工作电压2.00V,循环寿命约300次)、镉—镍电池(镉、氧化镍为两极活性物质,氢氧化钾溶液做电解液,工作电压1.20V,循环寿命2000次~4000次)等。

贮备电池,又称“激活电池”。这类电池为了达到长期贮存,又不至因放置过程中自放电使电池失效的目的,采取使两极活性物质在平时与电解液完全不接触,只是到使用时,注入电解液使电池激活。如镁—银电池(镁、氧化银为两极活性物质,氯化镁为电解液)、铅高氯酸电池(铅、氧化铅为两极活性物质,高氯酸做电解液)等。

燃料电池,又称“连续电池”。这类电池,只要将活性物质(即燃料)连续注入电池,电池便能一直工作。这类电池本身只是一种能量转换的装置,需要电能时将反应物从外部送入电池即可。如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空气电池等。

对同样质量的电池来说,燃料电池所发的电是各类电池中最多的,平均每千克氢—氧电池,可放出3.65kW·h的电能,是铅酸蓄电池(0.18kW·h)的20倍。它还有一个其他电池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每发出1kW·h时的电,同时会产生350g纯净水供人饮用,真是一举两得。

点评:资料1是介绍电池的应用,资料2介绍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资料3是介绍电池的分类及发展前景。

第二阶段 学科知识背景

1.原电池(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

2.电路串、并联的相关知识及计算。

3.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4.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生物能→光能→电能→化学能等之间的相互转化。

5.动量定理、动能定理。

6.法拉第电解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7.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电解的应用。

8.了解核电、新能源及其应用、前景与意义。

第三阶段 示范

例:两根镍棒分别与电源正、负极相连,并都插入NiSO[,4]溶液中,若电流强度为I,通电时间为t(s),结果阳极失重m(g)。 已知每个电子的电量为1.6×10[-19]C。则可推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_____。

解析:这道题综合了物理、化学知识,主要测试学生运用公式Q =It及电解原理、电量守恒、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含义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Q=It,推知通过的电子数目为:

It/(1.6×10[-19])

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It/(1.6×10[-19]N[,A])mol

由电极反应式:

阳极:Ni-2e=Ni[2+],有下列关系式:

阳极失重~电子转移物质的量

58.69g 2mol

m g

It/(1.6×10[-19]N[,A])mol

解得:N[,A]=58.69It/(3.2×10[-19]m)

第四阶段 模拟练习

1.实验室用蓄电池做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

负极:Pb+SO[,4][2-]=PbSO[,4]+2e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今若制得Cl[,2]0.05mol,这时电池内耗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A.0.025mol B.0.05mol

C.0.10mol

D.0.20mol

2.由实验得知,用电解法将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单质时,电极所通过的电量Q正比于金属的物质的量n和金属离子化合价a 的乘积,其比例系数F是一个恒量,称为法拉第常数, 它与金属的种类无关。

(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电子电量e=1.60×10[-19]C,Cu的相对原子质量:64×10[-3]kg·mol[-1])

(1)试求出法拉第常数F(电量以库仑为单位,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如果电解硫酸铜溶液获得1kg的金属铜,通过电解槽的电量是多少?

(3)电镀的方法在半径为R的铜球表面均匀镀上很薄的银层,在电镀槽中铜球是阳极还是阴极?另一电极是什么材料?若电流强度为I, 通电时间为t,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金属银的密度为ρ,求镀层的厚度d。(用本题中的符号表示)

第五阶段 迁移

可将本专题的模式迁移到其他专题,如原子、原子核;水;心脏;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太阳能资源;气体的性质;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命的三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生物体中的元素(Ca,I,Fe,P…)。

五、启示

1.设立专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的实际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特别是高考要求的思维水平,其可划分为“再认、推演、综合、自学、开发与探究”五个层次,结合每一专题的讲解,融入一定量的五个层次试题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训练,让学生达到从知识到能力转化的目的。

2.精讲、精练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讲座,必须精讲、精练,并辅助以思路方法的点拨。如果讲得太多、太抽象,或练得太多、无情境,这两种方法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无裨益。

3.专题开设形式可多样化

由于专题开设的时间是在第二轮复习中,时间很紧,教学任务又很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故对专题的开设要形式多样化,讲究实效;可以讲座形式,也可让好的同学准备专题研讨,可让学生成立专题小组,准备材料,并通过黑板报形式刊出等,形式可多样化,但只要到达目的就行。

以上是我们对跨学科综合专题复习的一些思考和做法,由于综合能力测试是一个新的考试形式,其中跨学科综合的复习是热点,也是难点,我们的这种专题复习形式也刚刚起步,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同行对跨学科综合复习研究的重视。

标签:;  ;  

跨学科综合的主题评价模型_电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