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对估算的热爱程度较低,缺乏对估算的应用意识。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该文从“被逼无奈”“喜厌参半”“措不及防”三个方面,趣谈了小学生在使用估算时的方法选择、使用感受、错误原因。
关键词:趣谈 估算 小学生
估算在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从课堂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上反映出:学生对估算的掌握不到位,同时对估算不大喜爱,甚至有着排斥或抵触的心理。我们知道,教学要立足根本,立足教育对象。学生在很多时候和我们的想法是不同的,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声音:“为什么要求要用估算的方法呢”、“为什么我又做错了呢”等等。基于这些声音的反馈,可以让我们老师在教学更好地把握方向,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那么,小学生眼中的估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被逼无奈”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来描述,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结果可能是唯一的,但方法是不唯一的。数学学习讲究掌握方法和会举一反三,所以在可以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多样的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第一反应都不是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即使有使用估算方法的孩子,在讲解如何想的时候还是会运用精算的方法来说明理由。
例如:“每辆车限乘21人。80人乘坐这4辆车,能坐下吗?”在这道题中,有以下几种解法:第一,先算这4辆车可以乘坐的总人数:21×4=84(人),再与80人进行比较:84﹥80,从而得出问题结果:能坐得下;第二,可以先算80人乘坐4辆车,平均每辆要坐几人:80÷4=20(人),再与每辆车限乘人数比较:20﹤21,从而得出问题结果:能坐得下;第三,可以先估算4辆车至少可以坐得下多少人:21≈20,20×4=80(人),再算可乘坐总人数与要乘坐总数人的比较关系:21×4﹥20×4=80,从而得出问题结果:能坐得下。在这题中,学生对第三种方法的选择极少,当问及原因时,学生可爱的回答让我们老师忍不住笑出声来--——有的满脸诧异:“我没有觉得第三种方法更简便,我觉得第一种更快啊”;有的一脸无辜:“第三种方法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思考的,为什么还要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呢”;还有的欲哭无泪:“如果用估算去作答,作答后我还不知道对了没有,不知道怎么检查”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除法笔算求“240÷26=”,在进行试商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并表示从中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学生顿时心生抵触:“非要用估算的方法吗”,老师见状把脸一板:“你们没听懂要求吗?必须要用估算进行探究,不能讨价还价”,学生只好不情不愿地进行探究,虽然最后在施压下探究出几种方法,但从练习作答结果来看,学生在除法笔算时还是喜欢估算思维含量不要太高的方法,同时也会选择熟悉的旧方法“据乘法口诀和数的特点来进行试商”来帮助作答,当我们老师生气地对学生强调“估算的方法更能帮助我们计算,使我们的计算能越快越准确”时,不少学生敢怒不敢言地反对,还有学生情绪激动地提出反对,问及原因时,有的小声嘀咕:“我觉得乘法口诀的话我能确定做得对,但用估算我就不能确定了”;有的满脸纠结“如果用估算的话,那我要想很久”;有的一脸正词“我们明明没觉得估算更简便啊”等等。
结合两种情况来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也可以用精算或者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方法来解答。通过调查显示,在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学生大多会选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觉得估算没那么简便,同时会觉得用估算来作答的出错率更高,所以一般只有在题目限定要求下,学生才会被迫选择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作答。
二、“喜厌参半”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估算教学,要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可见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估算教学中可发现,学生对使用估算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走进学生的世界,去细读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不同的题型上,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使用有着不同的感受,当只是简单的计算中去使用估算,绝大多数学生对它是喜爱的,但是当遇到要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感受又是另一种表现,内心是不情愿的。
一方面在计算题中,如:计算“458+313”或“219×62”的结果,如果是要求精算的准确结果,学生大多是需要借用笔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果是要求估值,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来计算,在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中,学生大多觉得求估算会更快,计算量也会相对较少,因为它只需要把“数四舍五入后变成整十或整百的数”来计算,这时就可以再进一步转化成简单的计算。学生这时对估算方法的使用是喜爱的,追问原因时,他们有的兴高采烈:“哈哈,这样算得快多了”;有的信心满满:“这样求估值我应该会全对”等,表明了在不需要准确值的情况下,用估算求近似值的计算较为简便,并能快速作答。
另一方面在应用题中,如:求解“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4人,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的结果,在可以使用精算和估算的方法的同时,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使用积极性低,他们觉得此时用估算的方法步骤会更多,需要思考的因素更多,出错的可能性更大,作答所花的时间会更多,所以他们此时的内心上较为排斥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当被要求用估算方法作答时,很多学生呈现出愁眉苦脸和皱眉嘟嘴的表情,以此来表示他们内心的忧愁和不愿,有的可怜兮兮:“老师,能不能不用估算解答呀”;有的忧心忡忡“要用估算啊,那我又要犯愁了”等等。
从这两种类型的数学题来看,学生在使用估算解决问题时,是有所选择的。虽然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最终的答案,但很明显不同的方法在他们的内心也出现了不同的反映,在题目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主动使用估算的可能性较少,大多时候是不喜爱以及被动去选择用估算的方法。所以对于用估算解决问题,学生的内心是矛盾的,也是视情况而定的。
三、“措不及防”
估算是一种预测、估计的过程,估算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分析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当学生使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错误,从学生的解答中去分析错误原因所在,他们常在看到正确解法后恍然大悟,大声哀叹道:“原来是这样做的啊,为啥我就没有想到呢”等,但经常会在同一地方再次犯错时,捶胸顿足道:“啊,我怎么又错了,这种题我上次做过了呀”等,内心追悔莫及。在看到学生这些有趣的行为后,我们老师欢笑之余静心从各种现象和原因上去分析:
第一,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都希望自己能是最快解答出结果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谨和思维含量较高的学科,大多学生在快速的解答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计算或不细心读题、思考不全面等产生错误。
第二,在使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需要对数值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要结合具体情境去考虑这时要把数估大还是估小,如果思考的方向出错,那就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是错误的。
第三,估算本身就是一种大约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出入,而相差的大小就在于估算时估值与准确值相差的距离,当学生不能较好地找到较为接近的估值时,结果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出现错误。
基于以上错误原因的分析,在学生看来,在相同的时间里,使用估算解决问题时会较为麻烦,同时出错率更高,并且可能是在做完检查时还不能迅速找出错误所在。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学生表示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感受,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在用估算解决问题时犯错的可能性更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201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3。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22。
论文作者:陈怡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作答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来论文; 要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