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及启示_高考论文

稳中求变、稳中求新——2006年高考上海市化学试题分析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市论文,启示论文,求变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高考上海市化学试题立意明确、新颖,表述规范、科学。重点考查了考生对所学化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科学素养的考查。增加了部分开放性、探究性、创意性、思辨性较强的试题。解答今年的化学试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清醒的头脑与灵活的应变能力,需要考生具有严密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水平。

一、2006年高考上海化学试卷的结构分析

表1 试卷的设计模式

试卷结构

高考总分 结构特点

分Ⅰ卷和Ⅱ卷, 150分(全部计 选择题:非选择题=11:14,选择题分单选题

其中,Ⅰ卷选择 入高考总分)

和多选题。第Ⅱ卷有填空、推断、实验、计算

题,66分;Ⅱ卷 题,其中第23题和26题实行“一卷两分叉”,

非选择题,84分 分A、B题

表2 试卷的题型、能力要求及难度分布

表3 近三年来高考上海化学试题的题量与分值

年份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全卷

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

2004年 22 66

9 84 31 150

2005年 22 66

9 84 31 150

2006年 22 66

9 84 31 150

显然,近三年高考上海化学试卷的总题量一模一样,均为七大题31小题。说明这种七大题31小题的格局可以充分表达高考意图,估计近几年会保持这一格局。

二、2006年高考上海化学试卷命题要求与考点分布

1.遵循课程标准,兼顾一、二期课改——命题要求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6月15日发布的2006年秋季高考上海试卷评析。此次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命题遵循课程标准,兼顾一、二期课改教材,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2006年上海市对化学科目的命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仍维持着2005年“一卷两分叉”的办法,即试卷中有共同部分和选做部分。所有考生都必须完成共同部分试题;选做部分(分别按一期、二期课改课程标准设计的A、B题,两部分试题的总分值、总体难度、思维量大致相同,题型结构相同)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A或B题。

2.重点知识重点考查——考点分布

表4 2006年高考上海市化学试题考点分布

编号 知识内容 题号 分值合计

1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23(A)、23(B) 8

2 晶体结构与化学键 6 3

3 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 8、12 3+3

4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 258 基本概

5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173 念与基

6 离子共存与离子反应10、193+4

本原理,

7 电化学原理(原电池和电解)133 55分,

8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7 3 占36.7%

9 氧化还原反应 248

10 化学用语 2 2

11 化学STS

1、4 2+2

12 卤族元素 113 元素化

13 氧族元素 153 合物,

14 氮族元素 163 16分,

15 碳族元素 占10.7%

16 碱金属、碱土金属

17 镁、铝、铁及其化合物 224

18 元素化合物综合143

19 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3 2 有机化

20 烃、烃的衍生物5、9、28、29 2+3+8+12 学,27

21 糖类、蛋白质 分,占

22 合成材料 18%

23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305 化学计

24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式的计算算20分,

25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3111占13.3%

26 有关溶解度、浓度、pH的计算204

27 常见化学仪器、基本实验操作184 化学实

28 常见气体的实验制备验,32

29 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鉴别 214 分,占

30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 26(A)、26(B)、27 12+12 21.3%

2006年的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达25个,占83.3%,碱金属、碱土金属,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等知识点没有涉及。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可见上海的化学试题不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更讲究知识点的融合,侧重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考查,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表5 近三年来高考上海市化学试题知识块比例

基本概念、

元素 有机 化学 化学

基本原理化合物化学 计算 实验

2004年 35.3% 13.3% 16% 15.3%20%

2005年 38%11.3% 13.3%14.7%22.7%

2006年 36.7% 10.7% 18% 13.3%21.3%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部分知识所占比例与2005年相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化学实验依然是重点。不过,今年的有机化学部分考查增加的较多,而元素化合物部分的考查则有所削弱。

三、2006年高考上海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对今后复习的启示

2006年高考上海化学试题保留了2005年化学卷的基本结构,体现了“试卷模式相对稳定,难度有所上升,背景材料陌生度比去年大,但起点高、落点低,考题似曾相识而又未曾谋面”等特点。

1.试题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6年的化学试题较2005年相比,题型常见,知识点覆盖面宽,难度变化小,体现了化学学科特色,连续几年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全卷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有助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改变过于依赖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而抛弃课本的错误做法。试题继续保持传统的题型,如第10题、19题,考查了离子共存和离子反应;第23(A)、23(B)再次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13题,考查了电化学原理;第24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原理等等。试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有较大的覆盖面,可促使现行的化学课堂教学更为扎实和均衡。平稳而适中的难度,也给第一线的教师服下了一粒“定心丸”,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即“跳出题海,回归教材”。

2.试题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二期课改,2006年的化学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的同时,许多试题的设置更加特色鲜明,做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如第24题就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尽管此题涉及的氧化还原原理对许多学生来说“似曾相识”,但由于设问方式的变化,无疑增大了学生的思考容量。所以,难免又有着“未曾谋面”的感慨。这样的试题对那些平时一味大做习题,很少质疑、思辨的学生无疑有着某种警示作用。

在实验题上同样强调基础与创新。如第26题(A),知识为学生熟悉的铁、硫、硫化亚铁的性质,落点很低,主要考查学生中学阶段的常见反应和基本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化学语言和术语来描述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突出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最后一问要求学生分析误差来源,思维要求高,有新意。

今年的有机试题较好的体现了梯次性和综合性,有一定的难度,有较好的区分度。如第29题为有机合成与推断,此题以能力立意,把不同有机物的性质交融在一起,要求把死的知识化为活的应用。该题给出的“醇氧化为酮”的信息并不复杂,高二就接触过。但随着分析地步步深入,似乎每一问都变得“看似不难实不易”,必须正确分析“成键”“断键”。而等到完成后才发现“看似不易实不难”。这道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计算题则题型常见,计算量进一步减少,但计算的分析讨论氛围更浓郁,化学学科特色更鲜明。如第31题(4)推导函数关系式、描绘函数图象,是十分“经典”的高考题。学生应该不会陌生,但能力要求很高。初看,计算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已经给出了,但这远远不够。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综合运用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讨论,找到反应物的量与产物的量的函数关系。这道题的解题过程还需数学的分段函数来“支援”,这也体现了各学科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要求。

相信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更加注重以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综合试题将会着重于对考生实用性主干知识的考查。即“主动探究,强化思辨”。

3.试题注意联系STS,考查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发挥了教育功能

2006年的化学试题力求反映出学生能否从化学视角联系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有关化学问题,是否具备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少试题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热点问题,考查了学生信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如第1题:解决石油短缺的途径;第4题:当今化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第9题:有关假药“二甘醇”的相关化学性质;第27题(4):物质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等等。即“注意学科渗透,关注人类发展”。

总之,2006年高考上海化学试题遵循了命题原则,体现了课改理念,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  ;  ;  ;  

2006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及启示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