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论文_高迎 胡媛

高迎 胡媛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医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精神科收治的 8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奇数)与观察组(偶数),各 4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处理,观察组患者加用综合护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与护理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5%)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PRS评分[(23.78±5.74)分]低于对照组[(28.05±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显著改善精神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借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综合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087-02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存在突发性冲动、攻击性等暴力的行为,据有关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个体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较普通人群的高,对医护人员、家人以及社会产生了威胁。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 年 1月至 2017 年 1 月医院精神科接诊的 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符合国际精神病分类及其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不愿意配合研究、随访不足半年、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将 2015 年 1 月 1 日纳入本研究的第1例入组患者定为奇数,按照入组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奇数)与观察组(偶数),各 40 例。对照组中男 25 例,女 15 例;年龄 22-59 岁,

平均(38.5±9.4)岁;病程 1-10a,平均(4.9±2.2)a。观察组中男 23 例,女 17 例;年龄 20-57 岁,平均(38.9±8.2)岁;病程1~12a,平均(4.7±2.7)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某精神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综合护理。其中,常规护理主要涉及护理人员按医嘱为患者按时提供日常用药以及指导,基础的日常饮食起居护理,以及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而及时协助主治医师所提供的相关护理。综合护理除上述常规护理措施,还涉及以下部分:(1)通过与患者同其家属开展密切的日常交流,消除其疑虑以及其他负面情绪,将患者视为亲人,在交流过程中增进患者对自身信任。(2)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安排简单的社交娱乐活动,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3)定期展开心理辅导护理。通过组织 1 次/周的心理护理,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护理康复方案,促进其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4)重点监护:医护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评估,针对有暴力行为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重点监护、防范,轻度暴力倾向的患者则需要密切的观察,增强对其的安全管理;中度暴力倾向的患者予以视线范围内的监护,便于观察;重度暴力倾向的患者则需进入重症监护室并严密观察,必要时予以药物控制。(5)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贯彻“尊重患者”的原则,与患者积极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治疗前后阴性症状(SAN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为疗效依据。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饱受病情折磨,生活质量极大受到损害。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病情反复且极易发作,为患者家庭与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负累。当前,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因素较多,医学界尚且无法针对该病给出明确、清晰的病因阐述,但已达成共识,该病与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均密切相关。良好的康复护理能够从一方面极大推动患者病情的缓解,尽管根治希望渺茫,但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通过增进其对于自身的心理认同度,以及积极与外界沟通,其心态乃至社会功能均可极大改善。精神分裂症属于遗传与神经发育缺陷导致的慢性精神疾病,发病率与复发率较高,大部分患者存在意识、思维、行为等功能障碍,尤其是发病较长的患者,障碍更明显。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至今未能明确,也无根治性疗法,常以药物治疗进行控制,复发率较高。护理干预作为医疗服务比较重要的环节,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提高预后有积极意义。康复护理对于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十分必要。以往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很大程度上未重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尽管有所涉及,但并不健全与完善,导致康复效果不佳。近几年,随着医疗理念不断发展与创新,综合康复护理模式逐渐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与活动能力,改善社交技能,转移注意力,增强机体代谢能力,延缓神经衰弱,加速恢复。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学习、娱乐、劳动、文体活动、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转移其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代谢,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进行有效调节,延缓病情,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5%)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PRS评分[(23.78±5.74)分]低于对照组[(28.05±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精神症状方面效果较理想。

综上所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临床综合护理对于其阴性症状的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促进十分有效,能够在推动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进程方面扮演积极作用,深受患者、家属以及医护工作者的欢迎,因此有待于给予深入

研究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李霞.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0):1536 1537.

[2]许菊青.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 126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6):1948 -1949.

[3]宋建鹏,刘传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2):148 -152.

论文作者:高迎 胡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论文_高迎 胡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