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社会感知偏见及其对策_班级管理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社会感知偏见及其对策_班级管理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社会知觉偏见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见论文,知觉论文,对策论文,班级管理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实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一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知觉偏见仍占有一席之地,直接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能。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今天,了解和把握、分析和研究这些感知偏见效应,已成为每个班主任的必修课题,它可以从心理角度促进班主任工作趋于科学化、富于人性化,对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发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社会知觉偏见较多,但常见的和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定型效应、光晕效应和刻板效应,它们好似“三胞胎兄弟”,往往形影不离地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有害后果特别严重。

一、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某事物的特点(眼见的或通过暗示接受的)在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印象并固定下来以后,进而影响其对某事物的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组大学生对两段文学作品作出评价。首先他告诉学生,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所作,第二段作品则是一名普通人写的,然后请同学们对此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第一段作品获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赞扬,而第二段作品却遭到了同学们的百般挑剔。其实,这两段作品都是狄更斯的大作。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作出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就是定型效应作的怪。

生活中,定型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更是司空见惯。我们不难发现,在为数众多的班主任眼里,“好学生”永远都会优秀,“丑小鸭”是不可能变成“白天鹅”的。最近有位在家乡小有名气的私企老板与其读初中的班主任老师不期相遇,谈话中,班主任老师随便问问他现在的情况,谁知这位学子十分俏皮地说:“还好,一年也能挣个十几二十万。老师,看来我的脑子里不光装粪,也还装了点智慧吧?”事后我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上小学时十分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上中学后,初一班主任是位年轻女教师,她常鼓励我,我也很听她的话,从此,我学习认真多了,成绩也不断地提高。可到初二时,不巧班主任正好换成我读小学时的那位老师。他对我可凶了,第一次考试后,有一道题我和班上许多同学的答案都一样,唯独我的试卷上被打了个大大的、红红的‘×’。我不服气地拿着试卷要求老师给更正一下,可班主任连看都没看卷子一眼,就瞪着眼吼道:‘脑子里装了粪啊?不好好学习,还有脸来讨分数!’紧接着,他还数落了我小学时的所有‘罪过’。我又气又恨,第二天就辍学了。”听了这位学子的话,作为教师,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可不是嘛,教师往往在陈见和偏见中失去理智,遇事凭印象主观臆断,给多少学生造成了伤害、让多少学生改变了命运?

二、光晕效应

“光晕效应”是指教师在认知学生时,根据学生突出的、单一的或个别的品质特性,对其产生总的印象,并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散,从而掩盖了对该生其他品质特性的认识,形成片面,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光晕效应是构成教师人际偏见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记得《教师的情感与智慧》(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一书中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杨鹏和肖原是同班同学,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但杨鹏当班长,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平时很听老师的话,又尊重老师,很得班主任的喜欢;而肖原却总是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跟老师接近也很少,因而班主任对他当然是“另眼相看”了。一天中午,班主任发现他俩都在教室里边吃饭边看书,便当场说:“杨鹏利用吃饭时间学习,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而肖原在自修时间吃饭,只知道吃,你们看他越长越胖,这种行为极大地妨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看了这个案例,你也许认为这位班主任说话有些过分。其实,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君不见:有的班主任“以分论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那他就能当班干部,就是当然的“三好学生”;有的班主任“以貌取人”,某生尊重自己,又很听话,便处处护着他;如果某生性格内向,或喜欢“顶牛”,那他就该得到惩罚……殊不知,这种凭自己的印象对待学生的做法,不仅严重挫伤“差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压抑其潜在素质和特长得不到发挥,也容易使“得意门生”产生“自负、自傲”等心理,致使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像受潮的火柴,很难燃起成功的火焰。因此,光晕效应对任何学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年龄等特性或第一印象形成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这些固有的看法一旦形成后,就会被加强,成为定式,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学生的依据。这种印象可能是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些未必符合事实的间接资料。无论是什么情况,一般在刻板效应的运作下,教师都很容易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犯固执评价的错误,有害后果也是处处可见。

王某家住农村,家庭人口多,父亲身体又不好,家务活比较重,因此上学常常迟到或缺课。但他学习有方,又很刻苦,学习成绩一直都处于中上游。不知是他穷困潦倒的样子难看,还是他常迟到缺课的缘故,其班主任对他总是没好感,于是,批评、指责、讽刺和挖苦声伴他度过了高中三年。王某不愧为有志男儿,尽管这样的学习环境,他还是于当年就如愿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就在授课老师们都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却不冷不热地甩出一句话:“就他那熊样,考上大学也没多大出息。”真是无巧不成书,四年后,王某大学毕业正好又被分到他读高中的母校当教师,这时他高中时的班主任老师已升任为该校校长了。王某拿着介绍信,兴致勃勃地来到“恩师”面前报到,谁知“恩师”一见到他,立刻板起面孔:“就你这模样也能当教师?我不要!”王某伤心透了,含泪告别了“恩师”……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俗话:“偏心的父母,叫不应的皇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刻板效应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人造成的伤害该有多大。

定型效应、光晕效应和刻板效应虽然各具特点、各显其害,但它们通常都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一俊遮百丑效应”,只要学生某一方面好了或教师对其印象好,那么,他的一切都是优秀的,并时常被教师用作“榜样”。二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效应”,只要学生某一方面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他便总是一无是处,因而就会经常被当作“靶子”打。可以说,定型、光晕、刻板三效应是班级管理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如不排除,班级管理工作就很难取得实效。

那么,如何防止这些知觉偏见的发生、发展和避免其负面效应的不良影响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成长中人,一切都还未定型。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变数,因此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千万别让习惯性思维束缚自己的思想,不要被成见的眼光和既定的观念所蒙蔽,不要闭着眼睛骂“爱迪生”是小笨蛋,也不要因为看了《伊索寓言》就说乌龟永远比兔子跑得快。教师应该深刻领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实含义,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相信他们每个人都将成为有用之材。而学生现在出现的“难看”之处,正是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和优良的教育环境去教化、去影响他们,而不是让教师简单地否定,嘲弄和歧视他们,教师只有鼓励、帮助的义务,没有讽刺、诋毁的权利。

第二,转换视角。人们看问题都有一个视角,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某教授的花园里养了很多花,一到春天,花丛中的野草也开始露头,与花卉竞相争夺阳光雨露,尽管老教授经常去拔野草,却总是除之不尽,这给老教授增添了很多烦恼。一天,有位生物学家向老教授建议:你且视野草为你心中的玫瑰花,然后用心去爱它,烦恼准会去无踪。老教授听从了生物学家的建议,便试着去做,想不到果然灵验,过去那些讨厌的野草竟都成了他心中可爱的玫瑰花,它们为整个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原来,爱心是可以培养的,方法再简单不过,只要变通一下思路,转换一下视角,眼前就会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第三,淡化自己的角色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总以为自己就是知识的代表,智慧的化身,因而时时高高在上,处处唯我独尊,根本不把学生放在眼里。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渠道纵横交错,学校已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同时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多已经过时,老眼光也不可能适合新形势。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角色意识,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之成为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们教学相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第四,广开沟通渠道。教师知觉偏见的产生,最大的缘由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要消除知觉偏见,必须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目的。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在表现的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他,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我们扪心自问,对那些“难看”的、有偏见的学生,你了解他们多少?今天,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正以波涛汹涌之势席卷全国,在此新形势下,教师们应该广开沟通渠道,变谈话为谈心,变告状(现在很多家访的实质就是告状)为交流,变说教为切磋,变指导为讨论,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圆满完成班主任工作任务,实现预期的班级管理目标和实际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标签:;  ;  

班级管理中的社会感知偏见及其对策_班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