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因素,阐述了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问题的几点对策,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技术问题;解决方法
建筑工程中的土层分布、土质强度等地质条件对建筑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地基设计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掌握好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全面了解施工场地的地质资料,为建筑地基设计做准备。对施工场地的地质进行勘察的目的是利用触探、钻探等手段,对施工场地进行调查,为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然而,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1 影响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因素分析
(1)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由于自然界的地质较为复杂,多变。为了便于勘察工作的进行,将场地分为简单,中等复杂与复杂场地三类。分类中所包括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种类和结构,岩石和土的种类和性质,基岩分布和基岩面的起伏,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属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存在较大的差异。
(2)地质条件研究程度。一般情况下,因我们对陌生地区地质条件研究较少,因此,直接增加了勘察工作量,然而,若选用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将会减少工程的建设时间,减轻工作量。
(3)建筑物类别。《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对建筑物的类别都有所划分。规范中的分类实质上是按地基计算的分类,其目的是区别情况,节省不必要的工作量,而又同时保证对某些建筑物有必要的变形验算。因此,它把建筑物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按容许承载力计算;乙类——除按容许承载力计算外,还应进行变形验算。规范中主要考虑勘察工作的大小,需要采用的方法和对工作的精度要求等,因此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基底荷载的大小和对地基变形的要求及容许限度,将建筑物划分为Ⅰ、Ⅱ两类。
2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
(1)区域规划阶段。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区域的总体稳定性进行定性,对区域一般性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阐述。
(2)总体规划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查明规划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便于规划区内建筑特性的分带和建筑功能的分区。其工作任务是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和地质结构条件进行工程地质的测绘工作,其勘测的范围应大于实际的建筑面积。
(3)详细规划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阶段的工作是详细查明活动层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便于选择各主要建筑物的场地和配置各种建筑物。该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实验研究、勘探、野外试验、测绘等内容。
(4)个别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此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以便于确定建筑物的型式、建筑物基础的砌置深度、施工时间及概算费用等。此阶段需要查明勘探点间距、勘探坑深度等所有的地质条件,合理地选择场地,应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测绘工作,其勘探工作量比较大。
(5)个别建筑物施工图设计阶段。此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便于地基加固处理、防治不良地质现象,并对建筑物地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该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内容包括布置勘探坑孔,查明活动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3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中存在技术问题
(1)场地的稳定性问题。建筑物地基变形的影响范围包括地表的松软土及土体下基岩风化带,其影响的深度较大,建筑地基的持力层和下卧层对地基土体的稳定性影响都很大。下卧层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其岩性、土体的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各土层的抗震性能、场地距主断裂和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等。所以应在完成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区划的基础上来选择建筑的场地,并通过勘探进一步查明建筑场地地质结构和条件,以便最终选择理想的建筑建造场地。
(2)基础选择问题。建筑基础的主要形式有箱基、桩基及其复合基础这三种。箱形基础具有基底面积大、抗弯刚度大、整体性好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软弱而不均匀的地基,可利用基础中空部分作为地下室,能有效减少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桩基包括灌注桩、预制桩、钢管和墩基等,其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沉降速度慢、抵抗外力强等特点,适用于上覆较厚软土层的地基或膨胀性等土层,桩基的具体类型可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施工条件选择;复合基础即是采用箱基下加桩基的复合基础类型,以应对单独采用前面两种基础类型不能满足建筑承载力或变形要求等的情况,复合地基部分土体被置换成增强体,可大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这种地基竣工验收应进行压板载荷试验,其施工复杂,造价较高,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来进行选用。
4 解决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问题的有效方法
(1)建立完善的地质勘查工作制度。在开展工程勘查工作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建设单位对岩土勘测工作的要求,及其所负责工程的结构形式、用途、载荷大小,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编制勘察规范和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时间计划,合理安排土工试验、外业施工等,规定取样及试验、原位测试、钻探施工等技术要求,明确勘测过程中与规范和制度相冲突时应作出的技术调整要求。
(2)做好勘查现场的监督工作,保证勘查技术质量。开工前,工程地质勘查人员须结合建设方提供的各类报告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与核实;要对钻机所使用钻杆的尺寸和长度予以核对,确保其各部分技术参数符合勘测和施工的要求;岩土勘测工作中的各项原位测试项目,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其他相关规范和制度的要求;合理选择钻进方式,在对岩层进行钻进时,应根据岩层强度合理确定钻进速度,在钻进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砂土、软弱土层时,须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法,并严格限制钻进速度;做好取样管理,取样时,应严格控制钻杆尺寸,不得通过切取岩芯管的方式取原状土样,对取好的样应及时贴好标签,并妥善保管;对于高程和水位的测量,高程的测量应首先选择黄海高程,若条件不允许而须采用假定高程,最好是将基准点埋设在不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应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统一进行地下水位的测量工作;工程师要及时对外业资料进行核对和验收,确保原位测试数量和主要持力层的取样数量满足要求。
(3)做好对勘查数据的提炼,提高地质勘查报告质量。做完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勘查数据之后,还应结合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特点来做好勘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提炼,以确保土层划分的科学性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对于差异较大的参数要进行必要的说明,使得设计人员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情况。
(4)加强回访,总结成果。在工程地质勘查中,我们应及时核对土层层位情况,查看现场是否存在防空洞和暗涌等可能导致不良地质作用的情况;为确保地基质量符合施工要求,还应采取措施对地基处理的质量进行检测;此外,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师应定期回访已经完成的项目部分,尤其是要记录好施工过程中与勘查报告不符的情况,并认真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日后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
5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认真地做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确保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以及保证基础处理及结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最终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及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潇.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分析[J].华北国土资源,2016(01).
[2] 蔡富军.工程地质勘查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硅谷,2013(22).
论文作者:宋德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地基论文; 地质论文; 地质勘查论文; 建筑物论文; 条件论文; 工作论文; 场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