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评述论文

《文化翻译》评述论文

《文化翻译》评述

王洋阳*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语境下,文化传播与翻译的相关性日益凸显。随着“文化转向”在学界中的备受青睐,“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也渐入译者的视野。这一术语词突破了翻译研究以往附于文学或者语言学的状况。90年代开始盛行的“文化翻译”,自“转向”之后,研究多为跨学科尝试的表象,并未深入研究。迄今,文化翻译又成为热门概念,广泛的运用于人文学界,使得其定义混乱、模糊不清。

关键词: 《文化翻译》;评述

一、引言

作者孙艺风于2016年出版了《文化翻译》一书。该书从多重角度分析影响文化翻译的主要因素,全面梳理文化翻译的发展过程,强调指出译界以“转向”为特征的盲目跟风现象,着力解析文化翻译所引起的困惑,进一步整合有关概念的发展途径,旨在提升大众对文化翻译的认定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内容概述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二章。第一部分梳理了“文化翻译”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影响文化翻译的主要因素,总结了文化翻译出现混合、杂同的原因。在第一章,作者先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的来源,随即指出的译学界以“转向”为特征的盲目跟风。因在“转向”盛行之时,学者们对于“文化翻译”概念各持己见,使得文化翻译的概念混乱不清。作者提出我们应超越后殖民语境,以整合的胸怀,寻找新的途径。不断地提升跨学科认知和加强互补性交流,这是探讨悬而未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话题上,作者还阐释了一个现象,当代的硕士研究生特别希望有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能套用。对此,提到70年代一些学者曾一度希望自身研究的领域能与任何与之相关联的领域划清界限。然而,如今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学科身份存在相当程度的模糊,甚至有些学者乐于跨界。这就说明能套用一切的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在本章末还提到了文化的可译性,作者就此提出“去语境化”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第二章讨论全球本土化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在全球范围内所扮演的经济和政治角色日益突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的互动与融合。作者认为在全球与本土化的力量相互影响与作用下,文化差异及其制定相应翻译策略应置于跨文化语境下审视。呼吁我们应该认识到导致同质化的全球一体化和旨在异质化的本土保留若同时发生,会引发持续的政治冲突和文化张力。

Western blot结果见图 5,对照组 MSCs的H3K27me3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骨坏死组。10 μmol/L GSK126干预后,ONFH组MSCs细胞内的H3K27me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接近于对照组水平。三组图像由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阳性反应物的平均光密度,ONFH组平均光密度为(0.43±0.04),GSK126组为(0.29±0.04),对照组为(0.24±0.03)。结果表明激素性骨坏死组MSCs细胞内H3K27me3蛋白含量明显增多,GSK126能显著抑制其表达。

第二部分由第三章至第七章组成,共五章。这部分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翻译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在理论层面澄清异质他者的性质和不同层面论证文化翻译的可操作性。第三章讨论的是翻译与多元之美,作者提到当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必须以跨文化的视野去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第一节里,作者对于“文化翻译”的定义进一步探索,相较于第一章更加重视的是文化翻译是什么,而不是它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若把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或文化使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或淡化文化翻译。又或者将之视为和谐的多元传播行为,为了各国交流与合作的行为又过于理想化。指出文化翻译必须经历杂合、内化、改造和重构的过程,加强各种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尽可能的消除“文化霸权主义”和“偏重话语权”,逐步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以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存。强调文化翻译最为关注的是文化差异,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应尽可能地不受复杂的文化政治的影响。当讨论到“文化阐释”,作者认为文化翻译基于文化阐释。而第四章,作者着重探讨的是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出并整合了不同有关概念的途径和策略。第一节列举了翻译巨匠杨宪益先生和西方汉学家对我国文化的研究体验和传播效果。提出西方有关中国的报道和分析仍存在偏见和误解。第二节提到一些关于我国文化小说外语译本的本真性和可读性,部分外国学者为了减少阅读阻力,将一些文化特色的内容进行删减,破坏了文本的可读性。第三节强调文本的准确性和真实度还有译者的气质。第四节针对文本的文化移位、换置和改写给译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第五节作者对不可译而译之的情况进行了解析,认为不可译非要译不是不行,而是翻译时应考虑权衡利弊。第六节提到了译文的接受,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现在又很多有效的方法来翻译过去不可译的内容,但终究要顾及可靠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五章作者分析了翻译研究与文化身份,提出翻译实践的不断重构是调整文化身份政治的一部分,翻译研究必须跨越学科界,讨论和阐明变化中的范式和顺序,以适应或体现相关政治、文化、社会情况的变化。第六章讨论异质他者的复杂本质并,提出异质他者是与翻译内在的文化政治相关。第七章作者指出文化翻译的原则是肯定异化翻译但两者不等同,分析了翻译与文化的离散性,以解决源语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

出现方向盘震抖和前轮摇头现象,主要是前轮定位不当,主销后倾角过小所致。在没有仪器检测的情况下,应试着在钢板弹簧与前轴支座平面后端加塞楔形铁片,使前轴后转,再加大主销后倾角,试运行后即可恢复正常。

第三部分由第八章组成,本章讨论的是文化翻译与情感态度的关系,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的态度、反应、情感体验和译本中所使用的修辞效果会因文化的不同而变化。

第五部分为本书末尾两个章节,第十一章探讨的是跨文化交际对文化翻译产生的影响,作者提出创造性改写,使原文部分产生移位和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文化间的交流。还提出跨文化疆界,要求译者有必要学习转换视角来适应变化,具备双文化意识和世界观。最后一章旨在展望翻译学的未来发展,围绕着翻译学的定义与发展,提到翻译学的多次蜕变和转型,呼吁翻译研究需突破原有的研究思路,唯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关注和吸取其他学科的进展成果,方可促进翻译学健康发展。

第四部分由九、十两章组成。第九章作者指出翻译的暴力属性会影响目标语读者对翻译话语的接受或容忍,分析了暴力类型和性质,得出暴力不可避免,是翻译的存在本能,唯有通过暴力才能扫除障碍达到目的。随后通过分析激进改写、文化疏离、文化改写得出了翻译的暴力本性。第十章作者基于之前对翻译的距离研究进行重新认识和进一步讨论,通过对文本距离、时间距离等方面的探索,得出翻译距离大致可划分为客观距离和人为距离,两种距离是互动关系。

三、简评

《文化翻译》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探讨文化翻译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本书对文化翻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文化翻译的概念。作者指出文化翻译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文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消除阻力,更好的进行文化间的交流;本书第四章作者花了四个小节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阻碍和解析了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实用性强。切实的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作者提倡译者要有跨文化语境意识,大胆做到变通,变形再组合。全球化语境下,译者要不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善于吸取并自我生长的语言养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层面的翻译问题;另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到当下我国的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多数学生都在寻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框架,就像“文化翻译”他们想得知其具体的概念,具体的理论框架,所以大多翻译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均为围绕某一理论框架,将收集的语料镶嵌进去,其质量毋庸置疑。对此,作者提倡增强学术勇气,导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对理论的认识,应该做深入扎实的学术,使翻译研究做“走出去”文化战略的先行者,并使得翻译事业能得以长足的发展。

诚然,该书也存在不足之处。譬如分章上存在重复,开篇第一章就探讨了文化翻译的来源和定义,在第三章又从前面第一章提到过的层面进一步分析文化翻译,虽然两章结构,角度不同但分析的结果似乎大同小异。总体来说,本书不仅对“文化翻译”的概念有进一步的阐释,而且通过文化差异,跨文化语境使得这个概念更明了化,即使它还缺乏理论化,科学化和一体化。正因文化翻译目前还缺乏理论化,科学化和一体化,说明它在未来将吸引更多的学者来探索。

过量白蛋白通过近端小管细胞再摄取并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和肾小管细胞损伤和死亡[58]。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协调蛋白尿诱导的肾损伤和纤维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另外,肾小管细胞凋亡可能导致肾小管形态学改变,进一步导致肾小管萎缩[59]。

[ 参 考 文 献 ]

[1]孙艺风.文化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孙艺风.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J].中国翻译,2008(1):5-11.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0-0115-02

*作者简介: 王洋阳(1995-),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笔译实践。

标签:;  ;  ;  

《文化翻译》评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