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为2017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相关研究论文,课题编号为2017D059
摘要: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聚集活动的中心,而作为塑造校园形象要素之一的环境色彩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校园环境色彩的好坏,对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师生的心理和生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环境色彩的选用,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色彩;环境;生态文化
一、校园环境色彩生态文化设计原则
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是对一个大学校园色彩基调的文化确定,体现着一个大学校园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融洽,还能反映出大学校园的人文脉络,并通过色彩来识别校园形象和地方区域特征。百年老校与一座南方海滨新校,其色彩应该有较大区别。
1.尊重校园自然美
人类的色彩美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与生俱来的,自然色更易于人们的接受,它体现鲜活生命的自然美。校园的环境色彩要尽量维护、突显大自然的馈赠,如维护老树、草垫、溪河、湖泊、甚至石头自然形成的颜色。
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色
个体的色彩美不是真正的美,整体的和谐美才是真的美,和谐是色彩的灵魂,也是校园环境色彩的核心,因此,要求校园环境色彩要在变化中、丰富中追求和谐。校园环境色彩的和谐,首先要和谐人造色与校园自然环境色彩,还要和谐人造色与校园人造建筑环境色。校园环境色彩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在大统一和谐中求小的丰富变化。
3.要尊重大学校园的人文历史
校园环境色彩如果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底蕴,就会成为大学校园人文的外在形象色,有一定人文历史的大学校园应好好保护其传统基色,以彰显其人文历史的可贵价值,其色调应尽量与古建筑相一致。中山大学以民国红砖碧瓦建筑为基调,校徽以标志性的诞生于 1905 年的“大钟楼”为设计主体,像在和学子们诉说自己曾经的光辉。
4.避免颜色过多
一栋建筑物(包括建筑物顶、墙面、立柱等)的外部以及室内、外部广场校道的大面积颜色不宜超过 3—4 种,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容易造成“视觉污染”,颜色过滥会对人的视觉神经造成不良刺激,也降低了大学校园的整体文化品位。德国哲人谢林说过: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只有整体才是美的。
5.色彩反映校园环境的功能区分
色彩设计应充分反映校园环境的功能,这是色彩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颜色可反映不同的功能要求,反映大学校园的环境特性。就如同医院不同岗位功能可以通过医生、护士、护工、保安的工作服的颜色便可区别一样,大学校园通过环境色彩反映大学校园的不同功能,从大学校园区域功能布局出发,大学校园行政中心应该比较严肃庄重,颜色应偏冷色系列;教学区域的颜色,应注重色彩的中性,大面积使用白色,适当用一些灰色,有助于学生认真听课; 运动场所的色彩可以活泼鲜艳一些,可以大胆选用对比节奏强的对比色,产生愉快感; 宿舍区的颜色,应该谈雅、粉彩一些,可以是粉淡的复合系列色彩; 医务室的色彩要有洁净感,白色与绿色相配成为主要色彩。可见,使用合理色彩区分大学校园不同区域的功能十分必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校园环境色彩的文化性
色彩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设计时色彩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应用于环境:一是从环境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科学依据来创造色彩环境以满足环境的功能要求;另一条途径则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强调环境色彩的艺术价值,并视其为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例如,中国传统的建筑色彩不但能显示出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征,还能体现出礼法、等级制度以及人们在色彩审美取向上的演变过程,对人的心理及审美倾向产生巨大影响,这种通过人的主观意念所运用的色彩形式就属于文化范畴。环境艺术是表达文化个性特征的一种手段。伊利尔·沙里宁(Ellel·Saarinen)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样,校园景观环境的色彩文脉积淀了校园历史,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色彩感”。高校担任着传承文明与造就人才的重任,优美的校园环境色彩是功能、文化与艺术表现的和谐统一,它可以使师生得到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在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还可以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形象、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师生们对校园的心理认同感。因此不仅具有直观的、视觉美学层面上的意义,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抽象的、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在校园环境色彩设计中如何延续文化传承
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在设计中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但要张扬景观个体的色彩个性,使其成为视线焦点或景观标识;同时还要使校园整体环境色彩协调,一方面要营造美的环境,一方面传承校园文脉,营造美的文化意境;最重要的是能给师生带来感官与心理的愉悦,并使之产生共鸣。而这不但需要设计师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还需要设计者与欣赏者都具备文化性的眼光——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和素养,还要有一种文化史观和历史远见。由于历史积淀不同,不同的高校校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色彩文脉。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大量新的文化艺术观念不断涌现,旧的审美风尚也逐渐改变,环境色彩更逐渐显现出其多样性。在这种转型过渡时期,如果缺乏文化性眼光,势必使我们注重短期色彩效应过多,关注长期色彩文化价值太少,带来急功近利的负面效应。例如当前许多高校在扩建中,因为缺乏文化性眼光,未对校园文脉色彩进行应有的保护。一方面对传统建筑的拆毁和改建使得原有的色彩文脉逐渐消失;另一方面过于追求设计的个性化,再加上色彩涂抹急于盲目跟风“时尚”,使得校园新建建筑的色彩丰富但缺乏必要的统一。由于缺少文化性的规划,新老校区的环境色彩风貌大相径庭,难以显现文脉传承。这样无序、浮躁的色彩环境,切断了校园环境色彩的历史文脉,从而影响整个大学校园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校园色彩文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史文化背景是校园色彩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在,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也会对校园环境色彩的规划产生综合的影响,并且校园中总是若干色彩并置或组合,相互发生影响。因此,校园环境色彩设计对文脉的延续不能只一味的继承,而更要有创新,传统色彩意味着文化的传承,新的色彩则表达出现代人的个性特征。应在延续传统主色调的大框架内,以色彩调和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将不同空间、时期的环境色彩联系起来,通过明度和彩度的强弱不同来产生变化,在各局部的景观色彩之间取得对比和调和的效果,另一方面,可结合景观布置形式,利用点、线、面等构成技法串联景观色彩,产生节奏和韵律感。这样将新色彩与固有色彩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校园色彩变得既丰富又清晰有序。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关注于建筑平面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而是更注重对环境美学的追求。建筑的色彩、外部环境的色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愿意生活在单一的色彩之中,但是多样的色彩并不等于混乱,也需要有一个主色调或统一色加以约束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色彩,进而构建大学校园色彩环境的生态文化。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黄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色彩论文; 文化论文; 环境论文; 大学校园论文; 校园环境论文; 校园论文; 文脉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